外國發燒友痴迷中國Hi-Fi耳機:好聽又便宜

11月10日消息,據外媒報道,中國Hi-Fi耳機在外國發燒友中流行。這些中國耳機的品牌雖然鮮為人知,但由於完整供應鏈,它們也可以採用知名大廠的配件,同時省去了各類營銷市場費用,打造出音質好又便宜的產品。

外國發燒友痴迷中國Hi-Fi耳機:好聽又便宜

以下是翻譯內容

購買新耳機時,大多數外國人可能會去亞馬遜網站或蘋果零售店進行篩選。不過,也有少數人出現在Head-Fi這個全球最大Hi-Fi耳機論壇上,他們會就平衡電樞(動鐵)和動圈式驅動單元等發表很有見地的評論,並測試他們的設備及製作頻率圖。

不過,作為發燒友文化的痴迷者,這些人越來越多地關注各種各樣鮮為人知的中國品牌耳機,它們的價格通常不到175元,僅相當於一個比薩餅。這些人通過全球速賣通購買這些耳機,然後在博客和YouTube上撰寫詳盡的研究和性能評論,並就利弊展開無休止的辯論。

鮮為人知價格低,質量能有保證?

在網上,這種現象被稱為“Chi-fi”,即“Chinese”和“high-fidelity”的混搭,它們通常被用來指代便攜式音頻設備,實際上幾乎都是耳機,包括類似AirPod的以及入耳式監聽耳機(IEM)。這些設備基本上都是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公司生產的。當你在亞馬遜上搜索時,往往會發現許多從未聽說過的中國品牌,但這可能是你進入這個奇怪“影子市場”的轉折點。

這些公司的名字都很簡單,有時候甚至令人感到困惑,但耳機價格便宜得令人難以置信。作為理性的消費者,很多人可能認為四五十元的耳機不可能太好。但事實上,中國或許為提供了最好的Hi-Fi耳機。如果品牌不為人所知,價格又低得離奇,但產品質量和功能卻好得驚人,這會讓人有何感想?

YouTube網紅Lachlan Tsang說:“我第一次聽到Chi-Fi這個詞是在兩三年前,有點兒流行語的味道。”Lachlan Tsang在澳大利亞悉尼一家高端音響商店工作。

與朋友經營專注於中國音響產品網站Accessible Audio的中國香港人Alfred Lee表示:“大約在2010年,這類耳機只出現在淘寶上,現在卻隨處可見。”

“Chi-Fi”在2015年末首次出現在Reddit上,但這個概念在那之前已經存在了幾年。這些品牌有很多古怪的名字,比如TIN Audio、Yinyoo和Revonext,有的則是用字母組成的,如KZ、BQEYZ和QDC等。價格各有不同,但令大部分人著迷的地方集中在非常便宜的產品上。它們的製造質量參差不齊,配件有限,售後服務基本不存在。

大多數名牌音響公司實際上都在中國製造產品,因為在價格上佔據著優勢。設備、專業知識和原材料的集中造就了許多半DIY電子製造的熱點地區,最著名的就是深圳,在那裡你可以買到塑料耳機外殼、電線、驅動器以及所有制造耳機需要的所有部件。

深圳和其他類似的中國城市是這些無名公司的完美誕生地。每個品牌的起源故事都有點兒不同。有些公司開始時是原始設備製造商,這意味著他們實際上為Beats等品牌代工產品。音頻工程顧問邁克·克拉斯科(Mike Klasco)表示:“其中有些製造商最初只是貿易公司,有些則為其他品牌提供工程支持。”

由於相關的組件,比如電線、外殼、驅動器以及芯片價格都相對便宜,因此成品耳機的質量很難保證。對於耳機來說,組件的質量直接攸關整體產品的質量。耳機內微型揚聲器的隔膜價格可能低至0.3元,而有鑽石塗層的隔膜價格卻高達28元。如果你有頂級的驅動程序和芯片,你的產品聽起來會很好,即使構建質量有點兒差。

進入門檻低,一輛麵包車一瓶膠水足以

人們對音響設備的關心程度,與他們對深圳其他電子產品的關心程度不同。沒有人會花幾天時間為他們的汽車挑選最好的便攜式電池充電器、USB電線或智能手機支架。這些都是功能界限十分清楚的組件:它們要麼工作,要麼不工作。音頻則是不同的。好壞之間有更廣泛的範圍,有時尚和設計方面的顧慮,不同的用例,不同的品牌組合。而且由於大多數客戶沒有時間或金錢來測試每個品牌,因此我們大多數人最終都依賴於知名品牌。

當然,優質品牌也意味著售價更高。克拉斯科說:“百思買可能會提高50%的售價。”對於名牌音頻公司來說,成本來自廣泛的測試、設計、營銷、員工開銷、包裝、運輸以及從製造商到批發商再到零售商的多次攤派。

但中國品牌剔除了所有這些成本,只有那些最大、最有野心的公司才會費心於建設網站,大多數公司在全球速賣通上只有簡單的供應商頁面。其中有些公司從森海塞爾和Beats供貨商那裡購買驅動器。

這些相同的驅動器,或者至少是非常相似的驅動器,也可以在Ultimate ears IEM中找到,其價格為數百甚至數千美元。製造驅動器的工廠不關心它們被賣給了誰,他們保持特定的質量水平,因為他們的客戶理解這一點。一旦找到了零件來源,把它們組裝起來一點兒都不貴。克拉斯科說:“如果你有一輛麵包車和一瓶膠水,你就可以進入這個行業。”

有時候,你最終得到的是一款擁有令人震驚的、配有高端內飾的耳機,這意味著一家基本上沒有營銷開銷的公司卻生產出音質極佳的耳機。如果有人能找到他們的東西,這些公司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

很難說這個過程涉及到了多少知識產權的問題。但克拉斯科表示,大多數公司都會很樂意允許他參觀,而且他經常發現,他們正在做與大公司相同的事情:從製造組件的工廠購買組件,組裝成品,然後銷售出去。當然,這個市場有時候也會湧現出設計靈感,有時候甚至大公司也能受到啟發。

社區充滿活力,在“垃圾”中篩選“寶石”

外國發燒友痴迷中國Hi-Fi耳機:好聽又便宜

有時候,即使是小製造商,也可以通過積累足夠的追隨者,從而跨越到傳統的零售渠道中,它們僱傭客戶服務人員、網站設計師、質量控制人員,以及更成熟公司擁有的所有其他人員。最著名的例子是Anker,它開始生產筆記本電腦的替換電池,然後轉向生產便攜式電池充電器。在短短几年內,他們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品牌。

有些中國Hi-Fi耳機公司也有這種潛力,比如飛傲(Fiio)和海菲曼(HiFiMan),這兩家公司都有介紹自己產品的實際網站。克拉斯科實際上對HiFiMan被列入無名品牌名單感到憤怒,該公司最初只是非常小的中國製造商,但出人意料地在幾個產品上取得了成功,並迅速崛起。克拉斯科說:“HiFiMan根本不是無名品牌,他們發佈了許多非常昂貴而複雜的東西。”Fiio也得到了許多主流媒體的好評。

但對於大多數中國Hi-Fi耳機愛好者來說,最令人興奮的是“狩獵”。他們喜歡在“垃圾”中篩選,希望找到“珍貴的寶石”,比如價值25美元、有稜角的紅色金屬IEM,其設計靈感來自於更大的公司,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的音質聽起來與售價500美元的IEM幾乎沒有分別。Lachlan Tsang指出:“這是來自這些匿名工廠的產品,品牌故事被這個關於中國製造的普通小故事所取代。”

一款全新中國產Hi-Fi耳機的發佈可以在論壇上引發激烈的辯論。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公司似乎完全沒有做好準備,根本沒想到自己手中竟然會誕生如此熱門的產品。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發佈的是垃圾產品,而是因為競爭如此激烈,他們的資源又如此之少,以至於他們在荷蘭、美國或德國的銷售額似乎不太可能突然飆升。

有些深度評論網站專門關注中國的Hi-Fi耳機品牌,如AudioBudget。音頻論壇Head-Fi上最長的帖子也是關於“Chi-fi”的,另有超過4.8萬條相關帖子。雖然跟帖數並不是真正公平的衡量標準。但可以看出,這個社區充滿了活力,各種派別都在爭論諸如V形和U形的優劣,如何最好地堵塞某些IEM中的小通風口以獲得增強的低音,或者哪些售後硅膠頭是最好的。發燒友們喜歡這樣的爭論。

隨著源源不斷新鮮而又實惠的產品湧現,中國的Hi-Fi耳機品牌提供了許多全新的話題。對於這些論壇用戶中的許多人來說,經典的發燒友裝備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範圍。CNET評論的頂級耳機售價為2400美元,而高端揚聲器的成本通常高達六七萬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設備顯得有些高不可攀,即使是那些對音頻質量非常著迷的人也是如此。然而,中國Hi-Fi音響熱潮給了他們高端體驗的機會,這在以前從未真正發生過。

即使是製作這些頻率圖的設備也變得更加實惠了。MiniDSP製造一款大約200美元的產品,基本上就是一對配著麥克風的人造耳朵,但它完全可以勝任當前的工作。這種設備過去要花費數萬美元購買。現在仍然是,而且更好,但就像廉價耳機的洪流一樣,MiniDSP能力超強,稍有點兒怪異,但所有人都買得起。

考慮到所有這些廉價的新玩具,人們對它們有點兒痴迷是可以理解的。Alfred Lee稱:“很容易進入這個行業,你只是需要不斷嘗試。對於Chi-Fi來說,只需花費20美元就可得到不一樣的體驗,為什麼不去試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