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主流媒體”“信仰”“價值傳遞”,這些詞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總是高高在上,但隨著《故事裡的中國》熱播,我們看到了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通過優秀的節目“培根鑄魂”,使優秀作品中所蘊含的價值理念再次煥發生機,並用“接地氣”的方式引領文化節目的價值傳遞。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昨晚播出的第五期節目《烈火中永生》回顧了小說《紅巖》的真實原型江姐的革命事蹟,講述了臨終託孤信、獄中繡紅旗等故事,在三臺“雙十一”晚會的合圍下,節目播出時段酷雲實時收視率持續排名第一,節目播出後獲得人民日報點贊,話題詞#江姐託孤信曝光#位列百度風雲榜第一、百度搜索熱點第一、微博熱搜榜第二,引發觀眾強烈共鳴。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第四期節目關於日本演員森下洋子一直珍惜使用四十多年前周總理贈送的演出服的短視頻,在發佈後不到2天時間,僅一條視頻就在抖音上獲得164萬點贊。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第一期節目《永不消逝的電波》播出後,公眾號“北洋之家”推送文章《胡歌突然發文:同志們,永別了!背後深藏的秘密往事,讓所有人淚如雨下》,獲得近50家公眾號轉發,

累積閱讀量超過3000萬,相當於僅一期節目就產生了300篇10萬+文章。通過這些依託電視節目內容產生的新媒體素材,《故事裡的中國》成功還原觀眾的信仰感召主體地位,強化觀眾對信仰內涵的認同,喚醒社會集體記憶。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故事裡的中國》以回首經典作品的方式,凝練式、多元化表達國家和民族的堅定信仰,用象徵性的符號和清晰的人物畫像強調了當代電視媒體的價值引領責任。

前幾期節目分別選取經典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烈火中永生》、經典文學改編劇集《平凡的世界》和經典戲劇選段《智取威虎山》,回顧了新中國成立前後不同歷史階段所湧現的時代人物。臨危不懼的“人間知己”李俠夫婦、渴望追夢的“理想少年”孫少平、忠肝義膽的“孤膽英雄”楊子榮、勇敢無畏的“革命鬥士”江姐,經典作品中的人物畫像通過節目創新性表達逐漸清晰。

用清晰的人物畫像凝聚信仰表達的內涵

《故事裡的中國》塑造的是一個個清晰的人物畫像。前幾期節目再現的經典作品囊括了電影、電視劇、戲劇等多種表現方式,詮釋了性格各異的經典角色,但縱觀事件和人物的細節,它們反映的精神內核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對於國家和民族的堅定信仰。

通過對節目相關評論進行關鍵詞分析,《故事裡的中國》通過經典再現所進一步構建的經典人物畫像也逐漸清晰:《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李俠與何蘭芬為了使命和責任永守忠誠,在重要的歷史關頭風雨同路,被稱為人間知己;《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是大變革時代下的理想少年,信仰對夢想的追求與渴望;《智取威虎山》中的“孤膽英雄”楊子榮熱血忠誠,為了革命勝利與土匪鬥智鬥勇;《烈火中永生》中的“革命鬥士”江姐面對敵人的迫害英勇無畏,無比堅定對共產黨的信仰。

這些經典的歷史人物被反覆琢磨,反覆演繹,其人物畫像也越發清晰並固定化,人物性格中的共同特徵也正是經典作品感染大眾的關鍵點——對信仰的堅守。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結合網絡媒體的傳播,經典人物凝練式的畫像,獲得了電視屏幕之外的價值引領作用。節目播出之後,觀眾不僅在網絡上紛紛留言表示對革命先輩的懷念,對改革時期人物的崇敬,還通過實地打卡、老物件展示、口述歷史等更行動派的方式,參與到信仰表達的儀式之中,形成良好的互動體驗。第二期《平凡的世界》播出之後,“平凡的世界”直登噹噹網熱搜榜榜首,並持續佔領小說榜前列,展現出節目打造的強大感召力。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對經典形式的反覆播放與創作,對經典人物的凝練表達,喚醒了老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也重塑了當下年輕人銘記歷史、銘記苦難的價值觀念,從而建構出社會對於國家和民族的認知,使價值傳遞在新時代的日常生活中落地。節目藉助人物畫像所傳遞的豐富而複雜的情感,轉化為當下努力奮鬥的精神信念和行為習慣,成為傳承至今的信仰內涵。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以“故事+符號”打造文化節目信仰傳播的載體

以電視媒介為載體制作的電視節目,一直扮演著傳播文化、闡釋政策、塑造民族精神、豐富文化生活等眾多角色。研究顯示,大多數人對其所傳遞的文化有正確的定位和感知,但能準確把握各種內涵的卻較少。這也是現階段電視文化宣傳與展示的困境:單向、中心結構式的傳播方式,難以生動而有趣地完成“過去與現在”的故事對接;故事宣傳解答不充分,存在“不接地氣”“自說自話”等現象,使人感到疏離,就更難以將“信仰”內涵傳達給人們。

《故事裡的中國》依託於電視媒介而誕生,以“故事+象徵符號”為載體瞄準全方位的受眾市場,製造適宜全網討論的話題和記憶點,為電視文化節目創新傳播模式提供參考,進一步發揮文化傳承和精神傳遞的作用。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節目前期所選取的經典影視作品,都有其對照的真實歷史階段和歷史事件,這些史實是經典影視和節目再現的根基。縱觀這些作品對應的歷史脈絡,《永不消逝的電波》記錄了李白烈士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潛伏一線、傳遞情報的故事;《平凡的世界》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在改革時代的歷史變遷;《智取威虎山》選段突顯解放戰爭初期“孤膽英雄”楊子榮與東北土匪鬥智鬥勇的故事;《烈火中永生》讚揚了1948年重慶解放前夕渣滓洞和白公館中我黨革命鬥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的氣魄。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其次,節目每一期的經典再現都著重使用了大量的象徵性符號,既強化了現場的視覺衝擊力,也提升了節目的儀式化內容,觸發受眾內心的崇高感。這些符號包括李俠與何蘭芬相擁告別、孫少平與田曉霞杜梨樹相約、座山雕與楊子榮黑話對答、江姐獄中繡紅旗等圖像符號;電報打字機、《平凡的世界》原稿、先遣圖、五星紅旗等實物符號;蘇採青再發明碼電報、李野墨現場小說演播、現場連線“楊子榮偵察連”和現場連線馬識途老先生等行為符號;電報傳送聲、信天游、京劇唱段等聲音符號,以及貫穿節目全程的金色、藍色、黑色等莊重的色彩符號等。這些符號彼此間相互作用,音像統一,場景感強,將每一期所要傳達的價值理念具象化,對觀眾的接受能力有著良好的適應性,也利於在網絡迅速傳播過程中形成突出的記憶點和話題點。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在明晰的“故事”概念和具象化的象徵性符號支撐下,《故事裡的中國》突破了電視媒介傳播的困境,利用互聯網時代傳播需求進行內容製作,以話題度和記憶點打開輿論傳播的關鍵入口,發揮電視文化節目對於先進文化傳播的引領作用。

用多元化內容素材全方位傳遞價值理念

除了故事線索與符號所提供的傳播入口,《故事裡的中國》還大膽地採用“1+N”舞臺作為填充節目多元化傳播的內容。圍繞每一期節目主題展開的影視、戲劇、綜藝三維呈現,訪談、戲劇回顧與表演各個片段既彼此關聯,又可以單獨成片,多元呈現的海量素材銜接了當前碎片化的內容閱讀習慣,在日常的短時瀏覽中獲取節目核心內涵。一方面,綜藝訪談環節邀請與當期演繹對象緊密關聯的訪談人物,但主持人董卿與每一類受訪者的談話都分開進行,既包括歷史事件當事人,也有與經典作品相關的參與者。由此,每一段訪談素材力圖主旨鮮明、清晰地講述一段真實的故事,以完整的對話節目形式進行傳播。隨著訪談環節受邀人物的依次出場,歷史人物的形象逐漸豐滿立體,作品的經典性也逐步加深。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另一方面,主持人的舞臺伴隨訪談環節的結束進行180度轉換,成為與觀眾們一起觀看圍讀會視頻和戲劇表演現場的觀眾席,進一步生產出表演片段的傳播素材。重讀劇本和戲劇表演所帶來的強烈“現場感”,使觀眾彷彿成為故事中的一份子,從節目的受眾轉化為當今時代“信仰”傳遞的主體和踐行者。

節目首先展現導演和當代青年演員一起圍讀劇本的場景,傳達出重新解讀經典作品的方式,以及節目內容製作的細節。導演、演員在圍讀環節發表的相關見解,不僅使觀眾獲得更多表演層面的相關知識,也幫助觀眾形成對經典作品“信仰”層面的剖析。例如胡歌所說的“微光”“能量”,劉濤談到的“看一次哭一次”“不敢念臺詞”,陳數的“不敢去觸碰”等,直接傳達了信仰對人的震撼效果,並得到觀眾層面的共鳴與討論。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劇本圍讀結束,節目最為核心的舞臺表演部分在另一個空間銜接展開。完整的戲劇表演舞臺是《故事裡的中國》傳播的關鍵部分,每期節目推出之後都會產出一個類似短視頻長度的“純享版”舞臺片段,方便隨時觀看和分享。
訪談故事片段、圍讀會片段以及舞臺純享版片段等各版本的短視頻,從內容層面為《故事裡的中國》提供適合各平臺、全範圍傳播的素材,適應了不同的觀看偏好。以第三期《智取威虎山》為例,網絡上就已經析出電影導讀、各類人物採訪、劇本研讀、演員感言以及舞臺現場表演等近20個短視頻片段,可以供各類喜好的受眾選擇,迅速獲得全方位人群的播放和瀏覽。

傾聽角色的聲音,《故事裡的中國》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信仰傳遞”

節目內容的多元化傳播素材,適應了用戶碎片化閱讀和觀看的習慣和需求。不僅觀眾可以迅速找到適合自己觀看偏好的內容,節目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傳遞經典作品中蘊含的價值觀和信仰,在演播室的狹小空間內構築出一個“想象的共同體”,進而建構觀眾乃至整個社會的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感。經典作品是傳達國家和民族信仰的永恆的載體,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它所承載的歷史意義和價值理念就無法磨滅,並隨著時間延長而不斷加深。《故事裡的中國》認真挖掘歷史與經典,藉助“故事”概念與“符號化”表達,形成適合全民討論的熱點和易於全網廣泛傳播的碎片化視頻成果。一個個清晰的人物畫像,所凝聚的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對新時代價值傳遞的擔當,和媒體人對先進文化傳播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