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遊記》欺騙了多少中國人

《馬可·波羅遊記》欺騙了多少中國人

配圖來源網絡

十三世紀末,一位名叫馬可·波羅的威尼斯商人,在獄中向他的難友魯斯蒂謙口述了他的一次神奇的東方之旅。這段非常經歷後由比薩作家魯斯蒂謙 (Rustigielo)寫成一本非常有趣的遊記。書中描繪的那個遙遠古國震驚了整個歐洲。

在當時戰爭和瘟疫肆虐的歐洲,人們通過這本書發現了一個嶄新的大陸。正是這本書,引發了航海家哥倫布1492年的揚帆出海,踏上尋找富庶的東方之路。

馬可·波羅(1254—1324),1275年(世祖至元12年)同父親、叔叔三人從意大利長途跋涉到達中國。遍遊中國各地。深得中國忽必烈大汗王朝的信任,並在中國任職。1291年(至元28年)初離開中國。帶著大量珠寶財物父叔三人回到故鄉意大利威尼斯。1298年,威尼斯和熱那亞這兩個意大利城邦發生海戰,馬可·波羅參加的威尼斯艦隊敗北,不幸被俘入獄。

在枯燥陰冷的牢獄生活中,年輕的馬可·波羅向獄友神采奕奕描述了一個遙遠、神奇的中國:“在那裡,我生活了十七年,並當上中國皇帝的官員。中國有富麗堂皇的宮殿,殿內牆壁上鍍著黃金……即使是普通人家,也像歐洲君主一樣富足。” 這個普通商人對元代中國的政治事件、物產風俗,地域環境十分熟悉。遊記裡對中國京城和江浙風物的細緻描寫十分驚人。閱讀它彷彿進入一條彎曲的長廊,古國無限風光,奇美目不暇接,這讓歐洲人對古老中國產生了神秘嚮往。

六百年後,這本書被引入中國。先後被譯為《寰宇記》、《馬可·波羅行記》、《馬可·波羅遊記》(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書中情景令中國人瞠目結舌。其時它已在西方被大量抄寫、翻譯,乃至手抄本都達到140多部,不同的版本譯本多達80多種。

隨著它的影響力的不斷擴散,有關於它的種種爭議也紛至沓來。人們漸漸發現馬可·波羅描繪的那個“中國”,和事實上的中國有許多不同。書中記載露洞百出,疑點越來越多。於是,有人開始質疑,馬可·波羅是不是真的到過中國?

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說,他在中國供職的十七年,表現得非常能幹,所以忽必烈大汗常派他到帝國各地以及藩屬去執行機密任務。他有時也為自己的私事外出旅行。他還被忽必烈任命為揚州總管。他曾經在中國擔任過這樣的重要職務,可是,在中國的所有史料當中,迄今為止,也沒有發現關於他的任何記載。漢文或蒙古文的歷史典籍中都有他的名字記載。所有元朝史料;《揚州志》,都未曾發現“馬可·波羅”這個人的蛛絲馬跡。

對於上述問題,人們可以這樣解釋,或者是當時中國的史料記載不詳實。

然而,這麼熟悉中國的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卻絲毫沒有提到象徵中國文化的一些物證,比如:書法、中醫、瓷器、筷子和茶葉。並且沒有提到長城。沒有提及中國的漢字。令人匪夷所思。對於每一個初來中國的歐洲人,這些應該是令人難以忘懷的。

1792年,英王喬治三世為了發展對華貿易,派遣馬嘎爾尼率領400多人的船隊來到中國,巍峨的長城給馬嘎爾尼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那些沿山脊而建的牆垣,在目力所及的範圍內,幾乎每隔100米,就有一座崗樓。你站在任何一處都能看到這一景象。” 馬嘎爾尼在親眼見到長城後,使更多的人對馬可·波羅產生了懷疑。按照遊記中所說,他是從蒙古出發,經陸路到達中國京城的,按道理必定在長城沿線的某一點穿過。然而,他沒有提到長城。

有學者考證得出結論,中國長城有好幾處,馬嘎爾尼看到的長城是明長城。由於時代久遠,早期各個時代的長城大多殘毀不全,不太引人注意。並且十三十四世紀來中國的傳教士也沒有提到長城。

對於馬可·波羅沒有提到中國的漢字,筆者認為,也許可以這樣解釋。馬可·波羅出身商賈家庭,他只注重杭州的“絲綢”,而不喜歡漢字。應該記得,馬可·波羅回到故鄉,是在獄中講述經歷是由別人記錄,他不會寫作,所以他對文字沒有興趣。

人們似乎沒有理由和充分證據證明馬可·波羅在撒謊。國際上有關馬可波國是否到過中國的爭論,持續不斷。

二十世紀末,一個新的疑點使爭論再次掀起。英國不列顛圖書館中國部主任弗蘭西斯·伍德博士發表了《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一書,在書中,她明確表示馬可·波羅沒有到過中國。

《馬可·波羅遊記》中描寫了元軍圍攻襄陽城的情形。襄陽位於今天的湖北省,地理位置易守難攻,當時南宋的殘餘部隊退守到這裡,蒙古軍隊曾圍攻了五年,但仍舊沒有攻下襄陽。“尼可羅和馬飛阿兄弟當時正好居留在帝廷。他們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覲見皇帝,請求允許他們製造一種西方的機器。這種機器可以投射三百磅的石頭。叫做“茫貢諾”。使用它,可以擊毀城中的建築物,並殺死居民。

忽必烈大汗聽後大喜,即下令將最優秀的工匠集中起來緊急製造。工匠中有聶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是一群十分能幹的工匠。在波羅兄弟的指導下,短短几天的時間內,投石機很快造出,並順利攻克了襄陽城。波羅兄弟的妙計,取得了這樣的奇效,使得他們在忽必烈大汗和朝臣心目中有更高的地位。”

疑點出在襄陽破城的時間上。根據史料的記載,蒙古大軍圍攻襄陽的時間是1268年到1273年,而從《馬可·波羅遊記》記載的年代推斷,馬可·波羅一行在中國逗留的時間是1275年到1292年之間,也就是說,襄陽城破之時,馬可·波羅一行應該還在來中國的路上,這幾乎可以肯定,馬可·波羅奉獻投石機一事是不存在的。很顯然,馬可·波羅並沒有親眼見證襄陽城破,但他卻把自己寫進了這一壯觀的戰爭,這足以證明他在自己的遊記中撒了謊。

迄今為止,漢文記載中唯一能見證馬可·波羅在中國活動過的史料是《永樂大典》。致力於元史研究的南開大學教授楊志玖有一次在翻閱《永樂大典》時,偶然發現了一段珍貴的文字,是一篇請事配備糧食的公文:(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書阿難答、都事別不花等奏:平章沙不丁上言:“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魯泰、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馬八兒,往阿魯渾大王位下。同行一百六十人,內九十人已支分例;餘七十人,聞是諸王所贈遺及買得者,乞不給分例口糧。”奉旨:勿與之。

《馬可·波羅遊記》欺騙了多少中國人

配圖來源網絡

《馬可·波羅遊記》與《永樂大典》不謀而合。《馬可·波羅遊記》中說:波斯的君主阿魯渾的妻子卜魯罕臨終前留下了書面遺言——非住在契丹國大汗境內自己家族的女子不得繼承自己的後位。為履行莊重的遺言,阿魯渾特派遣三個精明強幹的男爵為專使,帶著大批的扈從來到大汗王廷,請求大汗在親屬中為他選擇配偶。

忽必烈大汗愉快地接受了這個請求。當即選出一位名十七歲美麗女子叫闊闊真(Kogatin)賜給波斯君主。三位使者回國時,因為知道馬可·波羅一家熟悉路途,於是邀請他們參與護送。臨時前,忽必烈大汗下令準備了十四艘船;珠寶財物,和足夠兩年供需的糧食;並替波羅一家鑄了兩塊金牌,上面刻著他的命令,在他的疆域以內,有自由行動的權利,地方官吏對於他們及其隨行人員,必須給予必要的供給和安全保障。

在《永樂大典》卷一所引元代的《站赤》中有記載。我們發現兩段文字說的是同一件事,三位使臣名字完全一樣,他們漢文譯名叫:兀魯泰(Oulatai 奧爾阿泰)、阿必失呵(Apousca)、火者(Coja)。《站赤》這篇公文,說到三位使臣將要出使,卻不知道出使的任務和緣由,甚至看不出他們究竟是哪國的使臣,因為有《馬可·波羅遊記》的補充,我們才讀懂了這道公文。這足夠證實馬可·波羅的確到過中國。並推斷馬可·波羅一家離開中國的年代該在1291年初而不是1292年初。

探討馬可·波羅疑點,楊教授的定論是目前學術界比較有說服力的,楊志玖教授的這一重要發現,終於平息了長達數百年的爭論。

美中不足的是,我們在《永樂大典》中仍然沒有看到馬可·波羅的名字。僅僅是三個使臣的名字和事件時間與馬可·波羅敘說的一致。難道就可以證明馬可·波羅本人在這次事件之中嗎?難道他不可以像破襄陽破城一樣,把聽來的故事和自己的經歷編織在一起嗎?如果指證“襄陽破城”有時間上的錯誤。那麼“護送皇妃”只能說明是時間上的吻合。其它方面的性質是相同的。

《馬可·波羅遊記》欺騙了多少中國人

配圖來源網絡

所以,我想說,楊志玖教授的重大發現,其實也是一次經不起推敲的論證。只不過我們已經無法找到比這更合適的證據了。

究竟是史料記載不全面,還是馬可·波羅撒了謊?如果他沒有到過中國,又怎麼能把十三紀世末的杭州城描述得如此淋漓盡致?難道一段時空跨渡極其漫長的東方之旅僅僅靠想象就可以實現嗎?推敲下去,我感到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在科技和信息空前發達的今天,對於馬可·波羅行跡證據的收集,幾乎山窮水盡了。

七百年前一個西方男人的傳奇遊歷,就這樣成為一個美麗的謎。

或許,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到,《馬可·波羅遊記》是一部採用紀實與虛構手法完成的書,是一部思想內容極富文學色彩的“遊記”,而不是科考專著。那些所謂“不準確的、誇張的,撒謊的地方”,或許,應歸結為另一個人的責任,那就是馬可·波羅口述的整理者魯思蒂謙———這個傳奇小說作家,寫盡了騎士文學和吹捧君主的故事,他用當時歐洲流行的法蘭西語記錄了馬可·波羅的見聞。他更關心的是《馬可·波羅遊記》的趣味性和知識性,而不是科學的歷史考證。況且,用幻想彌補過去或美化經歷,都是一種特殊的生命情結。謊言的背後潛藏的是一個西方人對神秘古國的崇拜和依戀。考證真實與否是無意義的。假如非要給《馬可·波羅遊記》定下什麼罪刑,那麼這個愛幻想的魯思蒂謙當是罪魁禍首。

其實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即為成書年代的某種需要而撰寫的“史”,所有的史書都具有誇張、虛構的文學色彩,如同《史記》一樣。(作者孔陽)

原標題《撒謊的作家〈馬可·波羅遊記〉疑點——文學的價值與歷史的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