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中途島》片尾感謝中國民眾,被評是“具有科普價值的硬核二戰片”

“還以為又是一個《珍珠港》,在戰爭片的包裝下販賣愛情,可這一次沒有失望,僅僅靠著一次次的俯衝轟炸,《決戰中途島》就將成為戰爭片中的經典。”上週五上映的好萊塢大片《決戰中途島》,讓很多戰爭片影迷過足了癮。

《决战中途岛》片尾感谢中国民众,被评是“具有科普价值的硬核二战片”

曾執導過《2012》的導演羅蘭·艾默裡奇,這一次把激烈恢弘的戰爭場面和眾多歷史人物的故事真實地呈現在大銀幕上,拍出了一部“具有科普價值的硬核二戰片”。尤其是片尾特意感謝了為營救美軍飛行員而犧牲的中國民眾,這一細節也令中國觀眾點贊。目前,該片首週三天票房破億,成為同檔期新片中票房與口碑最好的一部。

以第一視角帶領觀眾俯衝

無畏的飛行員駕駛戰機俯衝而下,飛射的炮火點燃了廣袤海域,龐大的航空母艦轟然爆炸……《決戰中途島》帶給觀眾的首先是強大而震撼的感官刺激。有觀眾這樣描述自己的觀影感受:“緊張得手心冒汗,俯衝、橫掃、爆炸、燃燒,天空遼遠、海洋蒼茫,煙霧的盡頭似有一陣陣嗆人的火藥味,冰涼的海水撲面而來。” 作為好萊塢公認的最具“破壞慾”的大導演,羅蘭·艾默裡奇一向擅長拍攝大場面特效電影。他執導的《獨立日》《愛國者》《後天》《2012》等作品,至今都是影史上的經典。而此次拍攝《決戰中途島》,羅蘭·艾默裡奇最想展現的就是俯衝轟炸機飛行員英勇作戰的場面。 如此震撼的海空大戰對影迷們來說也是久違了。

對於部分需要在攝影棚內完成的場景,幕後團隊也最大程度地還原了歷史,大黃蜂號、企業號和約克城號上的餐廳均按原尺寸復原,飛行甲板尺寸分毫不差。在戰機還原上,團隊更是參考了所能找到的文獻及模型,瞭解每一型號的戰機當初如何製造,並完全按照博物館品級來複原,對細節的追求達到了極致。

影片所需的很多武器都早已消失了,美術部門通過觀看博物館的展品,尋找現存的設計圖紙,重新制作它們。就連所有的螺絲、螺母、螺栓這些小零件,也是按當時的樣式重新制作的,以符合年代感。飾演飛行員的盧克·伊萬斯伊萬斯透露:“我很幸運能佩戴二戰遺留下來的真正飛行徽章,這很特別。它曾經也佩戴在某位先輩的胸前,這讓我很感動,也提醒我要演好這個角色,有沉重的使命感。”

多線敘事呈現各方歷史人物命運

對艾默裡奇導演來講,除了史詩級的特效呈現以外,血肉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真實有共鳴的情感也是他想帶給觀眾的。因此在《決戰中途島》中,他以數位歷史真實人物為視角多線敘事,再現了這場傳奇戰役。“影片有三條故事線,描繪了三條互相交織的戰爭視角。一條是以飛行員為主的空中視角,他們是美軍飛行員們的代表;第二條故事線圍繞海軍情報破譯的關鍵性工作展開;第三條故事線聚焦與美軍作戰的日軍將領。”

相比激烈的海空大戰,情報戰雖然隱蔽,卻意義重大。在經歷了美國情報史上最大的失誤——珍珠港事件的六個月之後,美國海軍情報員埃德溫·萊頓頂著層層重壓,不惜賭上自己的前途,堅定地否決華盛頓的錯誤情報,通過各種細節將戰役地點確認在“中途島”,最終情報準確率高達99%,誤差只差5分鐘5度5海里,為整個戰役的勝利創造了先決條件。電影對這一歷史進行了詳細的還原。

同時,影片對山本五十六、南雲忠一、山口多聞等日軍將領的描寫也充分依據史實,沒有進行醜化或歪曲。

影片還記錄下了這樣一段中國故事:在美軍飛行員前往日本本土轟炸後,由於不熟悉航線、天氣惡劣和油料耗盡,部分機組人員不得不在中國浙贛上空棄機跳傘,其中64人被中國軍民所救。但隨之而來的是日軍的瘋狂報復,無數平民被殘殺。最後,導演在片尾特意感謝了中國民眾的這場偉大營救。這也讓很多中國年輕觀眾首次瞭解到這段歷史,有人感慨說:“當時為了救落難士兵而死傷無數的平民,也稱得上英雄了吧。”

當然,影片也濃墨重彩地記錄下了美軍戰士們不惜犧牲性命以守護家園的熱血精神,尤其是真實再現了王牌飛行員貝斯特一天之內擊沉日軍兩艘航母的驚人戰績。導演艾默裡奇表示:“能有機會講述這一故事讓我激動萬分,先輩們流血犧牲換來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但如今的年輕人不一定都熟知這些戰鬥故事,電影可以充當鮮活的紀念碑,我們希望以此紀念那次戰役及為之付出熱血乃至生命的先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