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12年後,流量粉絲都像她

文 | 何潤萱


楊麗娟上熱搜了。

如果你對中文世界的輿情多少有些關注,那麼對這個名字應該不陌生:十二年前,這個劉德華粉絲不僅自己輟學追星,還將自己的父母拖下了水——楊父先是試圖賣腎幫女兒赴港追星,而後因為劉德華沒有滿足女兒單獨見面的要求跳海自殺,留下遺書大罵劉德華。

楊麗娟:12年後,流量粉絲都像她

這場鬧劇在十二年後終於有了一個體面收場:楊麗娟到黃河邊祭拜逝去的父親,已經四十一歲的她對魯豫說,如果有來生不會再那樣追星。父親已逝,現在能做的是讓母親過得更舒適一點。

除了唏噓,當我們再次回顧這件事時,會發現楊麗娟這個樣本突然多了一重含義:作為國內粉絲圈的一個初代座標,她當年具有唯一性的瘋狂,在今時今日已經成為一種日常。

彼時的楊麗娟有這麼幾種特質:對偶像痴狂、情感偏執、甚至企圖控制對方。根據南方週末的那篇《你不會懂得我傷悲——楊麗娟事件觀察》,她跟各路記者描述自己與劉德華的“緣分”時會強調夢的戲劇感,比如劉德華走到她的身邊,對她說,“你都已經跑過我了,還跑什麼”;她走進一間黑房子,裡面放著一盤磁帶,上面寫著:你是我的女人。

楊麗娟:12年後,流量粉絲都像她

楊麗娟再談當年

這些特點在當今飯圈看來其實並不少見,比如LOFTER和微博上就有大量粉絲撰寫的以“我”為主題的臆想文章,俗稱小作文。而粉絲下場抗議經紀公司也屢見不鮮,控制權到底在粉群還是公司,這恐怕還沒有一個明確答案。

但跟楊麗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不同,現在的飯圈操作更靈巧也更隱蔽。他們會臆想自己的偶像,但基本圈地自萌;他們會對明星和經紀公司施壓,但通常是以站子或者共同體的身份進行,不會單槍匹馬;當外界質疑他們不理智時,原本四散的粉群甚至會再次以共同體的身份對抗公眾。相關文章可參考毒眸之前的《 》。

楊麗娟:12年後,流量粉絲都像她

蔡徐坤粉絲團的“30天安利蔡徐坤”行動

最近微博上“被粉絲支配的周震南”熱搜就是一次典型的案例:粉絲在《超新星運動會》通過呼喊“控場”,讓他發微博、過來和粉絲玩一玩。這種事放到楊麗娟當年簡直不可想象。

楊麗娟:12年後,流量粉絲都像她

當然,比楊麗娟聰明的是,當代粉絲們這種“控制”大部分時候是

善意和雙贏的,因此偶像們也聽得進去。比如早些時候在UNINE搬家(指把剛出道的明星從微博新星榜/練習生榜搬到各分區榜單)的時候,粉絲一邊自己集資也一邊要求成員們髮帶“遇見美好”標籤的微博,因為後者可以增加相應分值、提高排名。

帶來這種星粉關係變化的是互聯網:粉絲們在社交網絡上聯結,進而機會形成話語同盟。而互聯網帶來的造星模式的變化也供應了大批量的偶像明星,讓藝人真正實現了產品化。

根據艾漫2019年第一季度“商業價值躥升男藝人榜”,除了當紅的演員沈騰、吳京和羅晉等,偶像出身的尤長靖、王子異、小鬼也都名列前10。36Kr研究院也指出,“購買明星代言的產品”是粉絲在追星方面最普遍的消費選擇。因此,作為消費主體的後者自然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楊麗娟:12年後,流量粉絲都像她

圖源36Kr研究院

這種變化甚至遷移到了傳統藝人的身上,比如前段時間楊冪的粉絲在線下活動時就舉牌抗議嘉行傳媒,讓嘉行不要再給楊冪接沒有太多內涵的青春劇集。陳偉霆的粉絲則更早“發難”——他們因為覺得微商代言不夠高級,集體換上“立即毀約”的頭像抗議,經紀人霍汶希不得不出面澄清他目前不會跟微商合作。

話語權變化的背後,是粉絲在逐漸群落化。

形成群體的好處是讓粉絲的愛戀形成合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夢想成真,比如能享受到偶像們一對多的感情反饋。但這種群體化也有負面的一面:可能帶來集體性的瘋狂。

楊麗娟:12年後,流量粉絲都像她

現在的“追星”已經至少擁有了兩種不理性的面相:前者以愛之名,試圖越過經紀公司、明星本人的真實意志操控他們;後者樂於審醜,喜歡追著明星的負面新聞留下不負責任的評價。但無論是哪一種,都蘊藏著一種集體性的瘋狂。就像《福柯十講》裡說的那樣:瘋癲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文化的產物。上述兩種行為正脫胎於當代產品式的“追星”文化。

在楊麗娟鍾情劉德華的那個年代,明星至少保留了一部分自己作為獨立人的人格,四大天王各有所長、表演風格迥異,因此她的瘋狂是觸犯人性的,自然被主流厭棄;但現下,明星已經被“非人化”了,他們是打造人設的“完美產品”,連後臺私生活都可以轉變到前臺觀賞,連帶產生了這些“追星”異質性的瘋狂。

楊麗娟:12年後,流量粉絲都像她

《旺角卡門》中的劉德華

就像福柯在《古典時代瘋狂史》裡陳述的那樣,瘋狂在不同時期會展現出不同的面貌,這點移植到流行文化裡依然通用:在上一個追星時代,瘋狂是個體對個體的迷戀,現在則是群體對個體的“操控”。十二年前,劉德華的粉絲會試圖讓他染自己喜歡的髮色嗎?會嚴格地管控他一切的社交生活嗎?會干預他的經紀事務嗎?

但就在現在,偶像討好自己的站姐是正常,明星被粉絲攆走數個經紀人是正常,媒體畏懼粉絲的人肉暴力也是正常。今年夏天因為《親愛的,熱愛的》走紅的李現,吸引了一批私生飯,後者在片場等不到他露面時,甚至會在他去洗手間時罵他“垃圾”,提醒他粉絲做的事不要忘記,“50萬芭莎(電子刊)誰買的?”

楊麗娟:12年後,流量粉絲都像她

李現發文喊話私生飯

當代“追星”,楊麗娟絕對不是最瘋狂的那個人。她傷己多於傷人,她袒露而無不軌,她是一個笨拙且剛硬的苦情單戀者。說來心酸,她提出的要求不過是單獨見一次劉德華並拿到簽名。但很有意思,這麼多年過去了,提到瘋狂,她還是那個不動的座標。隨著時代變遷,我們或許早就應該更新這個座標系了。

在魯豫的採訪裡,初代粉絲楊麗娟被問了很多問題,但唯獨沒被問到:作為上一個時代的狂熱代表,她如何看待現在粉絲的瘋狂?

楊麗娟:12年後,流量粉絲都像她

這或許是魯豫不想觸碰她內心的傷口,但已經與世隔絕的楊麗娟可能也無法明白,為何從前只是想見一面都被刻畫成瘋狂,如今參與明星的生活都已經變得“稀鬆平常”?那些捲入明星生活的私生飯們為什麼從沒有像她一樣受到媒體“過曝”的待遇?

16歲那年,她做了一個夢,夢到牆壁上有張畫,畫像上的人是劉德華,旁邊寫了兩行字“你特別走近我,你與我真情相遇”。這個夢成為她瘋狂愛戀的開始。如今看來,這個夢對於粉絲而言,其實再普通不過。楊麗娟實在是早生了十二年。

而她得不到的那些與甜蜜夢境相關的“感應”,無數粉絲們正在快速獲得——並且,從未有人覺得他們不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