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致敬70年」寧夏理工學院——荒原好大一棵樹

如何在滿是鹽鹼土的茫茫荒原上種活一棵樹?

走進寧夏理工學院校園,會給你一種啟發。

34年前,這棵民辦教育的幼苗在賀蘭山下鹽鹼灘上破土而出,憑著堅強的毅力、百折不回的奮鬥,如今它已躋身全國民辦高校百強之列。

寧夏理工學院前身是石嘴山聯合職工大學,是當時石炭井礦務局幹部曾文結、毛祖棠向上級申請創建的。上級支持了5000元創業資金,其餘的自籌。學生都是從其他成人中專學校"借"來培養的。

那時的學校,樹無幾棵、房無幾間,只有校牆圍起來的92畝荒灘。所有的師生每天課後都要參加義務勞動,一幢幢蓋起教室、宿舍,一顆顆植下綠樹。在校長趙惠娥看來,堅強的毅力、頑強的鬥志就是這所學校的根,有了根才能深深扎進這片土地中。

2008年,是寧夏理工學院遭遇困難最多的一年。創始人、前任校長曾文結去世;學校又遷至新址,背了很多債。正是學校升格為普通本科高校後的發展關鍵期,挺過難關是全校教職工的心聲。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協調幫助下,學校被列入地方高校債務化解範圍,挺過了難關。

2011年,寧夏理工學院迎來大考——國家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當時學校從高職升本科不到6年,雖然新校園硬件設施已大為改觀,但師資隊伍離本科院校標準差距不小。評估順利通過的那天,趙惠娥卻找到評估組,提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請求:“請把評估結果改為‘暫緩通過’!我要用3年整改期,給學校‘治病’!”

3年期滿,國家評估組再次來到寧夏理工學院時,為學校教學水平的巨大進步感到驚訝。趙惠娥的“刮骨療傷”成功了,學校辦學水平有了質的變化。

如今,寧夏理工學院已是一所以工為主,管、經、文、理、藝、體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校,形成了本科生為主,專科生、成人教育和中高級技術人員、職教師資培訓等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400餘名專任教師裡,副高級以上職稱146人,具有碩士和博士學位人數達68.15%;6個專業被列入自治區特色專業建設點;是全國唯一一所列入教育部對口支援西北地區高校計劃的民辦高校。

三十春秋育人,一曲桃李讚歌。在賀蘭山下的荒原上,一群拓荒者將寧夏理工學院“種”成了一棵枝繁葉茂、亭亭如蓋的參天大樹。(寧夏日報記者 和牧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