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蚌埠有一座写满历史的山,乾隆皇帝曾到此为一块石头亲笔御题


涂山坐落于蚌埠市西郊,在历史上享有盛名,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在此劈山导淮,大会天下诸侯,并娶涂山氏为妻,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涂山之上清净优雅,古迹名泉分布其间。山之巅禹王宫,始建于汉高祖十二年,历经2000多年风雨沧桑,几经兴废而不衰,如今依旧是人们来往朝拜之地。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来一次短暂的清游。

朝禹路位于山之南坡,是登顶主路,沿阶而上最终将可达山巅禹王宫。说起朝禹路,对于登过此山的游客并不陌生,可要说起它的掌故,又鲜为人知。公元前195年,汉高主刘邦路过涂山,为缅怀神禹之功,命建禹庙,以镇涂山。建成,则引来无数朝禹揽胜者,久而久之,在山之南坡形成了一条羊肠小道,被誉为“朝禹路”。20世纪初,得港人捐资,开山筑路,方成今日之道。

朝禹路上景观众多,有卧仙石、台桑石、望夫石、含晖、圣泉等50余处自然景观。漫步于古道石阶上,聆听风吟,能够感受到一丝朴实的历史人文气息。每一处景点都保留着原始的模样,深究典故,常常让人遐想连篇,似乎历史就在眼前。


山腰之上有一巨石,游人常在此远眺。那山下的袅袅炊烟,那淮河之上凌凌波光映着来往的商船,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

相传荆涂二山原为一体,在此阻断淮河,每至夏季,便会造成洪灾。为解水患,禹受命在此率领民众劈山导淮,与洪水斗争。期间娶涂山氏为妻,生子启,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十三载,耗尽体力和心血,终成大业。他的故事被人们代代相传,成了千古佳话。

游览涂山,“望夫石”是不可不观的奇景。此石犹如一个怀抱小儿的女子,遥望淮河,似乎在期盼着心爱的人归来。相传,大禹治水久去不归,涂山氏女盼夫心切,朝思暮想,常立于山端远眺,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后人也叫它启母石,象征着忠贞。千百年来,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到此挥毫遗墨,就连乾隆皇帝也在这望夫石上亲笔御题。


沿望夫石拾阶而上,不久便至禹王宫前。禹王宫,亦称禹王庙,或夏始祖之庙,始建于汉高祖十二年,已立于涂山之顶2000多载。禹王宫建筑按八卦方位排列,共有5进,明清时期曾分别有两次维修和扩建,现占地面积3400平米。几经兴衰,依旧是人们往来朝拜之地。

二进崇德院,院中立有香炉,拜厅3间,为旧时官吏朝觐禹王放置祭品和休息的地方。原厅中挂岳飞、黄庭坚、三苏等人字画,如今已不在。院中铺设青石,墙上屋顶皆有小草,与几株古树辉映,颇有历史人文气息。

三进禹王殿,厅中立有禹王像,皋陶 、伯益配祀左右。此殿为歇山顶式建筑,上覆青瓦,殿内悬有木刻诗画数轴、楹联多幅。东西两侧分别建有慈航殿和长春道院,如今慈航殿已不在。殿后四进为启母殿,五进为两层建筑,上位玉皇殿,下为玄武殿。但游人朝拜最多的就是禹王殿和启母殿。


长春道院位于禹王殿西侧,院中建有邱祖殿,但最惹眼的还是这株千年垂乳银杏树,雌雄同体,生机盎然,硕果满枝,堪称一绝。来到此处的游人多为赞叹,并系上红绸许下心愿。院西曾建有苍龙阁 ,为两层木架结构,上层为藏经楼和历代禹王宫住持居室,下层为历代文人墨客下榻之处。

禹王宫内平日游人较少,环境清幽,古树林立,非常适宜于徒步散心。坐立于院落中,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浓烈的历史人文气息。每一栋建筑,每一株古树,都是历史的沉淀,寄托着后人对先祖们无限的敬仰。

日暮西山之时,还可站于山间遥望淮河,余晖倒映着水面,颇有一股相思味。你留,你走,风起,风止,淮河水都依旧在那静静地流淌着。既如乡愁,又如梦境。正应了那句话,“千里淮河万卷书,四季浪花吟古今”,近了不以所然,要看它的美,就得站远一点,而这涂山恰是欣赏淮河的绝佳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