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開示:有一種修養,叫少管閒事

師父開示:有一種修養,叫少管閒事

凡事不往心中拾,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樣一則小笑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講的是:

有個小孩在吃雪糕,突然冒出一個大人對他說:

“小朋友,不要吃雪糕,雪糕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這個小孩隨即回了一句:

“我奶奶活了102歲,你知道為什麼嗎?”

大人問:“為什麼?吃雪糕吃的?”

小朋友說:“因為她從不多管閒事。”

看完不禁讓人想笑,可想想又不無道理,

生活中,有多少人會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管東管西,結果把閒事管成了忙事,把易事管成了難事。

做人有尺,貴在有度。

在“管閒事”時也應如此。

師父開示:有一種修養,叫少管閒事

01

  • 有一種修養,叫少管閒事。


有人說,生活中我們所碰到的各種各樣的事情,歸根結底只有三事兒:

老天的事兒,他人的事兒,自己的事兒。

我們唯一有資格、有權利去管的,就只有自己的事兒。

別人的事兒,不要輕易去管或者下評判。

就像前幾天看到的一則新聞:

小王的爸爸在單位跟人吵架了。

就因為小王到了待嫁年齡還沒結婚,同事小陳和她爸爸說:“你女兒都三十了,還不嫁人,丟不丟人?”

第二天,小王和親屬們找到小陳要求他當面道歉。

小陳卻寧可被拘留也不道歉,認為自己沒有錯:

“我有一句話說得不對嗎?我說的都是真話!”

並不是所有女性到30歲就必須要結婚,晚婚也不會低人一等。

自己的事情,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想法,別人又有什麼資格評頭論足呢?

每個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取向和價值選擇,休要作他人生活的上帝

正如狄更斯說,最好的禮貌是不多管閒事,分清自己與他人的界限,不是分內之事不管,他人私事非邀請不管,不危害社會公利的事少管。

這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修養。

師父開示:有一種修養,叫少管閒事

02

  • 助人為樂,要有原則。


記得看過這樣一句話,讓我感悟很深:

如果你自己看來是在“幫忙”,別人卻說跟你無關,你就是在瞎管閒事;

如果別人說“謝謝”,那才是真的在助人。

生活中不乏熱心腸的人,她們總是對別人的事情一腔熱血,滿腹關心。

殊不知有時候在別人看來也許就是多管閒事,而且無端生出許多誤會,如果沒及時解釋清楚還會帶來更多的難堪和尷尬。

記得有次下班回家,路過菜場攤位時看到一個7、8歲的小女孩,站在那裡不知所措。

上前便問:你是一個人來買菜的嗎?

她羞澀地點點頭,說爸媽在家裡做飯,讓她來買點青菜。

菜場魚龍混雜,家長居然使喚孩子獨自一個人來買菜,太不負責任了!

於是自己幫她挑選、稱斤、砍價,一系列操作下來,內心還沾沾自喜,感到了助人為樂的快感。

沒想到往家走時一位男士氣喘吁吁地從後面趕過來:

“剛才你在菜場看見的那是我女兒,謝謝你啊,不過下次請你不要幫助她了。她太靦腆了,所以我通過讓她一個人去買菜想鍛鍊她的溝通能力,其實我一直都躲在她後面看著她呢!”

原來,並不是父母不負責任,他們只是想讓孩子得到鍛鍊,反倒是我的“多管閒事”破壞了人家原本的計劃。

為人處世,助人為樂是好事,但一定要學會審慎思量、不能魯莽行事。

不越界,不逾矩,有理性、有原則的幫助,不僅是對自我的一種保護,更是對他人應有的尊重。

師父開示:有一種修養,叫少管閒事

03

  • 專注自己,悅納他人。


佛教有個詞,叫悅納。

講的是我們要認可自己的生活,也要愉悅地接納更多樣的生活方式。

少管閒事,尊重朋友的選擇,給友情的花朵成長的空間;

少管閒事,遠視別人的生活,讓每個人的個性都能得到彰顯;

少管閒事,留出親人相處的距離,給家庭和諧需要的氧氣。

做人最好的禮貌,就是讓自己和他人都保持在舒適的狀態,給生活留出呼吸的空間,不要被瑣事糾纏。

其實很多時候苦惱來源於與我們不相關的事。

每天身邊充斥著各種信息,但大多數的人、事、物與我們無關,我們卻把多數的時間精力花費在了與自己不相關的事情上,反而忽略了最應該認真對待的部分。

操心別人的百件閒事,不如做好自己的一件實事。

正所謂“煩惱天天有,不撿自然無”。

畢竟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總愛伸手管別人,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難免就忽略了關注自己。

收心自斂,少管閒事,任塵世紛雜,我自氣定神閒,

先管好自己再適度地關心別人,這才是處世的大智慧!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讀古人書開眼界,不管閒事清心訣。

凡事不往心中拾,便是人間好時節。

願各位都能少管閒事,且過且喜歡,且過且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