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像一場電影,看見的其實是自己

生命就像一場電影,看見的其實是自己

電影《騾子》

電影幫助我們意識到,生命就像一場電影。

影片被比喻成夢境,銀幕被比喻為鏡子。在電影裡,我們就像照鏡子,反觀自身,去尋找認同。

電影可以滿足我們的全能自戀,因為我們永遠是在上帝的視角,是在電影中主人翁完全不知覺的狀態,我們看到了他的內心世界,看到了他生命演繹的過程,看見了他身邊隱藏的危險。

在電影裡,我們同時也看見了自己。我們悲傷,我們痛苦,因為電影中的那個他,就是我們自己啊。

李孟潮《在電影中遇見弗洛伊德》這本書中深刻的闡釋了,精神分析與電影之間的不解之緣。

美國著名的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簡直就是精神分析科教片的拍攝者。他的電影《愛德華大夫》至今仍然是心理專業的教學片。

電影大師伍迪﹒艾倫的電影中,無不顯示著精神分析的痕跡。而他本人,也接受了長達10年的精神分析治療。在電影中,似乎表達的都是導演內心的世界。我們看到人物的孤獨、分裂、怪異,那似乎都是導演在通過電影呈現出他自己的性格。

耳熟能詳的《盜夢空間》更是一部精神分析的傑作。1895年,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的出版,預示著精神分析作為一種理論的開創性的開始。而對夢進行工作,是精神分析最核心的部分。

用精神分析的視角去解讀電影,無疑是深刻的、有趣的、另類的,與眾不同的。

李孟潮老師,作為一個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對電影的深刻解讀簡直是信手拈來。

《在電影院遇見弗洛伊德》這本書中,李孟潮老師打破了影評的固定規則,形成了自己的一種風格與體系。看起來雜亂無章,沒有結構,似乎說的是電影,但文中內容又跟電影毫無關係。講的是這部電影,似乎又不僅僅是這部電影。

他的文章給人一種散漫,沒有章法的印象。似乎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但卻又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的觀點獨到,筆觸熱辣,直抵人心。

說的是電影,其實,戳中的是你的心。

01

關於婚姻

李孟潮老師在《盜夢空間:歸天伴侶來》中解讀夫妻伴侶關係。他認為在一個缺乏理想愛情伴侶和婚姻模範的社會,大部分的夫妻終其一生,都會在權力爭奪期止步不前。

而在權力爭奪期的夫妻關係,會形成5大類型,包括針鋒相對型,貓捉老鼠型,溺愛養育型,互不理睬型和三角關係型。

生命就像一場電影,看見的其實是自己

電影《巴比龍》

比如最近上熱搜的噹噹網掌門人李國慶與妻子俞渝之間就屬於針鋒相對型。

一方迴避,一方焦慮追逐,就屬於貓捉老鼠型。

老夫少妻,把妻子當女兒養,或者聖母型的妻子,把丈夫當兒子養,就屬於溺愛養育型。

婚姻走到最後名存實亡,雙方實施冷暴力或者溝通渠道已經關閉,是互不理睬型。

三角關係型,又被分為替罪羊、同盟者和大英雄三種角色。孩子可能成為夫妻衝突的替罪羊;或者某一方會拉著孩子,站在自己的陣營,成為他的同盟者;或者把孩子當做家庭的拯救者,唯有孩子才能拯救這個婚姻。

02

關於男人

在《集結號:男性的終結和復歸》中,李孟潮認為,男人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創造出來的。

傳統文化中男人是類似《集結號》、《亮劍》,或者《士兵突圍》中的硬漢角色。他們要勇猛、堅強、不怕犧牲、不怕痛苦,保家衛國。

現代工業社會中,男人要拼命工作,賺錢養家,否則就不是一個成功的男人,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甚至於,不能算一個男人。

但當男人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賺錢的事業,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慾望時,缺席的丈夫與缺位的父親就應運而生了。

心理學有一個公式,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100%有問題的孩子。中國人認為,一個人的幸福,就是孩子能夠成才。當成功的父親,間接製造了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也就意味著,他可能離幸福越來越遠了。

在《教父:當現代化進程了父親的禮物》這篇文中,作者把雄性、男人和父親這三個概念進行了解讀。

雄性是一個男人的生物性屬性,他基本上是最穩定的。終其一生,中間有變性的人數是極個別的。

而男人則是社會化的產物,它是一種身份認同。就像田樸君說,“王石是男人中的男人”,這也是社會定義的男人,比如負責任、勇敢、堅強等等。女性視角下的男人,可能還需要他溫柔、體貼、細心,也就是要兼具男性與女性兩個方面的特徵,或者稱為雌雄同體。

相比較,“雄性”的特徵是最穩定的,“男人”次之,而“父親”的穩定性最差。

父親是由社會文化所定義的,對父親的要求和標準,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遷。過去的父親是一家之尊,孩子不可以反駁父親,謂之忤逆。現在的父親,更多的會跟孩子平等交流,尤其是在孩子成年之後。過去孩子可能是家庭的附屬物,父親可以隨意處置孩子,今天,如果父親虐待兒童,則可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父親的缺席,直接導致了家庭的解體。所以美國出臺了一系列法律和道德手段來挽救“父親危機”,用於支持健康婚姻和負責的父親。

生命就像一場電影,看見的其實是自己

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

在電影《克萊默夫婦》中,反映的是美國60年代女權主義的興起,過去父親在外打拼工作,母親在家養育孩子,現在女性開始有工作的權利,而父親則必須要承擔起父親的責任。

父親除了賺錢以外,其實,還有護佑功能、餵養功能、傳道功能,以及勝利功能。也就是保證家庭的安全,給家庭設定規則,給孩子傳遞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等等。對於孩子的教育,父親需要在該出手時有能力、有意願去出手。

03

關於女人

與女人相關聯的是女性、母親、情人、妓女等等角色或身份。

電影為我們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女人形象。

在《穿普拉達的女魔頭》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霸氣,有著男性力量的女人。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是一位丈夫缺位的女人。

而在《公民凱恩》中,凱恩在登向他權力頂峰的時候犯了一個男人都會犯的錯誤,英雄難過美人關,他投入了一段婚外情。至此,他失去了名譽、仕途和家庭。他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是因為潛意識中,為了滿足母親的慾望。因為這個女人走進他的內心,恰恰是母親去世後她在哀悼母親的時候。而母親幻想自己能成為一名歌唱家,婚外戀上的這個女人,恰恰可以在大劇院的舞臺上歌唱。

還有,《送我上青雲》中盛男則是一個缺乏女性力量,掛著陰莖的女人,她在潛意識中把身邊的男人都閹割了。

通過電影,我們比男人更懂男人,比女人更懂女人。在電影中學習精神分析,或許是瞭解自我的另一條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