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攝影:人類文化的基因庫

民俗攝影:人類文化的基因庫

火龍張明攝

民俗摄影:人类文化的基因库

鬧獅曹秀攝

民俗摄影:人类文化的基因库

紅火陝北 楊宜亮攝

民俗摄影:人类文化的基因库

跤王爭霸利非攝

民俗摄影:人类文化的基因库

家宴淦小可攝

民俗摄影:人类文化的基因库

皮影戲 王玉珊攝

民俗摄影:人类文化的基因库

朝鮮族農樂舞崔周範攝

民俗摄影:人类文化的基因库

晚唱 陶耀華攝

民俗摄影:人类文化的基因库

打鞦韆 閉健輝攝

民俗摄影:人类文化的基因库

馬術羅森攝

與山川試比高的紅色舞獅、在黃土地上激情跳躍的陝北漢子、火光四射中的游龍隊伍,福建土樓裡熱鬧喜慶的團圓飯……日前,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湖南省攝影家協會主辦的中國鳳凰民俗攝影雙年展再次亮相湖南鳳凰古城。此前,中國鳳凰民俗攝影雙年展已成功舉辦三屆。今年的第四屆中國鳳凰民俗攝影雙年展徵稿,特別增設了有關精準扶貧的攝影展覽,以展現在精準扶貧工作、新時代文明實踐等主題活動中湧現出來的優秀攝影作品。

文化扶貧是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而民俗攝影恰恰可以以民俗攝影者為先鋒、民間工匠及民族文化傳人為生力軍,喚醒鄉村傳統文化的活態記憶,為民俗文化傳承創新和文化扶貧工作注入力量。以民俗攝影為抓手,聚集擴張各民族濃烈的民俗人氣,讓傳統的民俗文化走向世界,從而構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堅定各民族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念,這正是民俗攝影的作用與魅力所在。

民俗攝影是用攝影手段去反映人類的生活習俗,這是人類認識自己、瞭解昨天的一扇窗。更何況隨著現代經濟、文化的發展,很多有研究價值的傳統文化和習俗正在瀕臨消失,彷彿在提示我們要回頭望一望。攝影人要把發掘搶救、拍攝整理、保存和研究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遺產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來搶救那些瀕臨消失的民俗文化,保護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連續性,而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採風、獵奇之上。因此,民俗攝影的價值除了攝影美學價值以外,還具有重要的社會人文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民俗題材的攝影作品應當具有較深厚的民俗內涵,創作的重點是現實生活中的民俗事象,其內容應是圍繞一個主題、一個範疇或一個事象而展開的情節鏈條。它們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在反映民俗事象時,應注意每一幅照片所體現的是各動態階段中有代表性、有典型意義的情節,即通常所說的關鍵一瞬、精彩一瞬。

民俗攝影是由本身的宗旨、使命和特性所決定的。其使命是全面記錄、展現、發掘、搶救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而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題材極為廣泛,內涵極為豐富,既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科研價值,又具有很強的學術性。所以,民俗攝影作為最直觀、最有效的宣傳表現手段,理應成為國家需要、社會需要、攝影者需要的一項重要文化工作。民俗攝影中還有著豐富的文化和市場機遇,可以緊扣精準扶貧主題,廣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助力農村改變村容村貌和踐行新鄉風民俗的傳承與發展。

據統計,我國目前的大部分旅遊景點,尤其是山水類和民俗型旅遊景點,最早都是被攝影者們發掘和宣傳的。美景不僅僅是目的地,還應該在路上;旅行也不僅僅去目的地,還需在沿途感受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點點滴滴。也正是如此,優秀的風光和民俗攝影師多產於旅行攝影者之中。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隱藏在大山深處、偏僻村莊的一些民俗文化開始逐步消逝,所以,民俗攝影者肩負著尋找歷史、挖掘文化的社會職責與擔當。其中,公益性的文化扶貧活動更是一項重要任務。

幾年前,攝影家賁道春和劉俊來到安徽省涇縣昌橋鄉孤峰村,發現曾與宣紙、毛筆、茶葉齊名的中國傳統油布傘,在這裡僅存鄭家傘坊一家了。1991年,鄭家傘坊的坊主鄭國民自籌資金,創辦了油布傘廠,可是市場一直打不開,面對這門瀕臨失傳的制傘手藝,鄭國民幾乎無法再經營下去了。面對鄭坊主的苦惱和嘆息,賁道春、劉俊用鏡頭記錄下一把把成品油布傘,被塗上桐油的傘衣展示出特有的黃色,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現出別樣美感。同時,他們還拍下打眼、穿線、組裝等油布傘製作工藝。拍攝後,兩位攝影家認真製作出以傘為主題的攝影作品,分別在各類新媒體平臺上發佈傳播,同時把作品投入許多攝影比賽的徵集活動之中。

不到三年時間,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師陸續來到傘廠拍攝,佳作不斷出鏡,引來了作家、畫家,甚至各類影視劇組的關注。由於攝影作品的大力傳播與推廣,傘坊慢慢活了,市場也隨著油布傘文化的傳播,良好地經營起來。如今,油布傘廠現已成為安徽涇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基地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位。

一個地方要脫貧富起來,經濟、交通等基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吸引,這需要一種特殊的集體心態。這種心態,簡單說來,就是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吸納、呈示和保護,不管它來自何處。對於一時還不能辨別美好還是不美好的事物,也給予存在的權利。

民俗攝影作品必須深接地氣,當萬幅照片洋洋灑灑輝映鳳凰古城時,不僅用直觀可感的影像展示出自然之秀和人文之美,而且以民俗攝影搭起了連接世界的橋樑,開闊視野、互動往來,奉獻出具有國際水準的民俗攝影精品。

今後,我們還應該在文化扶貧的持久戰中,把各地各民族的優秀民俗攝影作品彙編起來,建成能為人類文化作貢獻、有作為的真正寶庫。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要完成如此大業,我們需要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志同道合的熱情朋友的加盟,以此讓中國的民俗攝影走向世界,在世界民俗文化中佔有當之無愧的一席。

(作者:劉凍,系南京大學教授、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視覺文獻”實踐研究所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