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四川勞動保障記者 張玉芳

11月11日,省人社廳召開全省農民工服務保障暨根治欠薪工作通氣會。據悉,今年以來,我省把農民工工作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全省上下把服務保障農民工作為一項戰略性工程來推動,農民工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我省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一是組織領導全面加強。全省把做好農民工工作列為省市縣鄉四級黨政“一把手”工程,省市縣三級成立了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並將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納入了市縣黨委、政府目標考核內容,強力推進工作落實。二是工作體制不斷健全。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勞務開發暨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48個。全省21個市(州)成立了農民工辦或農民工服務中心,122個勞務大縣成立了農民工服務中心,佔全省183個縣(市、區)總數的66.7%,專職工作人員達1500多名。省財政每年投入經費達10億元,做到了人、財、物三到位。三是工作機制運轉高效。全省基本形成了橫向黨政主要領導同志統籌協調、領導小組牽頭抓總、成員單位各司其職的工作機制;縱向省、市、縣、鄉、村五級整體聯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是人力資源深度開發。一是明確新時代農民工的新定位。省委、省政府深刻認識到,廣大農民工既是脫貧致富的中堅力量,又是基層組織建設的骨幹力量、鄉村振興的重要生力軍,更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戰略性作用凸顯。全省上下把農民工作為戰略性資源來定位,把服務保障農民工作為一項戰略性工程來推動。二是建立完善流動黨組織。依託駐外聯絡機構、四川商會、農民工服務站和維權救助站等載體,在省內外農民工集中地建立農民工黨組織。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各類農民工黨組織389個,農民工服務站158個、維權救助站53個,發展農民工黨員4202名。三是加快農民工人才培養。今年以來,全省共培訓農民工87.4萬餘人次、新型職業農民14.2萬人,儲備優秀農民工8.9萬名、農民工村幹部2.5萬名、農民工後備力量3.9萬名。

三是就業創業穩中向好。一是就業形勢總體穩定。10月末,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400萬人,佔全省農村勞動力總量72%。二是就業容量持續擴大。隨著省內經濟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優秀農民工回引培養工程”深入推進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陸續開工,農民工省內就業容量持續擴大。10月末,農民工省內就業人數比省外多300多萬人。三是返鄉創業態勢良好。今年以來,全省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0多億元,惠及2000餘個創業實體;累計返鄉創業農民工68.2萬人,創辦企業18.1萬個,實現創業產值4000餘億元,帶動就業220萬人;建立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孵化園)403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示範基地)386個。

四是農民工經濟異軍突起。一是勞務收入成為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據統計,1—10月,全省實現勞務收入4059億元,佔農民純收入60%以上,同比增長約9%。二是返鄉創業收入成為全省經濟增長的“加速器”。全年實現創業收入4000多億元,佔全省GDP10%。三是新興業態漸成主力。物流快遞、農村電商、鄉村旅遊等新興業態的快速興起,進一步拓展了農民工的就業新空間,新興業態已成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首要選擇。

五是信息平臺逐步健全。一是農民工“網上家園”上線運行。統建農民工服務網、蜀鄉親手機APP、農民工服務微信小程序“三位一體”的農民工服務平臺,為廣大農民工提供信息服務、辦事服務、互動交流三大服務,已於今年8月正式上線運行。二是農民工檔案精準建立。通過全省統一開發建設農民工基本信息數據庫,科學設置檔案指標體系,強化部門數據協同,全面精準掌握農民工個人檔案信息,為制定完善農民工政策措施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三是農民工博物館規劃籌建。規劃籌建中的農民工博物館,將真實記錄農民工的發展歷程,凝固農民工的歷史記憶,鐫刻銘記農民工的歷史性貢獻。

六是農民工欠薪得到有效遏制。一是統籌協調力度加大。省政府成立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省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召開了全省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全面安排部署根治欠薪工作。二是源頭和綜合治理強化。在建工程項目臺賬覆蓋在建工程項目7000餘個。住建領域實名登記2370個項目,涉及28萬名建築工人。公佈重大違法行為61件,納入黑名單管理25件,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案件92件。三是督辦整改得到落實。今年,省政府首次組織實施了對市(州)政府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的專項考核,壓緊壓實各級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人社部門的牽頭責任和行業主管部門的監管責任,對被評為C級的三個市州政府負責人進行約談。督辦案件131件,為1900多名勞動者追回工資1322萬元;督辦線索案件500餘件,對114件欠薪案件查辦情況啟動“回頭看”。四是根治欠薪夏季攻堅行動成效明顯。共檢查在建工程項目5229個,為0.4萬名農民工追回工資6600餘萬元。截至目前,全省欠薪案件、涉及人數和金額分別同比下降43%、87%、88%。

七是公共服務提質增效。一是專項服務常態化。去冬今春,全省累計開通農民工火車專列45趟,開行農民工客運專車4.6萬餘班次;走訪慰問農民工及其家庭1370萬人次、發放慰問品(金)1.7餘億元;集中辦理各類證照120餘萬件次;開展農民工專場招聘活動1000餘場次,幫助100餘萬返鄉農民工找到工作崗位。二是公共服務均等化。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超過50萬人,約有5000餘名隨遷子女在四川參加高考;累計向農民工提供公租房10萬餘套,向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發放公租房租賃補貼,約30餘萬農民工受益。實現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申報率95%以上、職業病危害定期檢測率95%以上、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在崗健康檢查率95%以上和用人單位主要負責人、職業健康管理人員和勞動者培訓95%以上等“4個95%”目標任務。三是進城務工市民化。2018年,全省戶籍人口9121.06萬人,農村戶籍人口5872.84萬人,城鎮戶籍人口3248.22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5.86%,比2012年提升8.26個百分點,每年約有120—150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

11月24日,我省第一屆川籍農民工運動會將在廣州舉行,為珠三角務工的川籍農民工送上豐盛的體育大餐。此外,我省還將考核激勵一批省級返鄉下鄉創業工作先進市縣,集中表彰一批省級返鄉創業明星和企業,進一步加大優秀農民工回引培養力度,不斷拓寬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新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