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額4200萬!陝南小山村老太太人手一把的藤編扇賣成了奢侈品

銷售額4200萬!陝南小山村老太太人手一把的藤編扇賣成了奢侈品

借力互聯網,陳良順的藤編廠營業額超4200萬

雙11到來,不少商家提前開始緊張有序的備貨,想搭車雙11借勢流量“分羹”。陝西南鄭縣的良順藤編廠也不例外,工人們加班加點編制藤編手工藝品。因為純手工製品產量小,工藝複雜,因此他們提前好幾個月就開始了準備。

兒子定了一個小目標 開個淘寶店掙上十萬元

漢中藤編技藝在南鄭黃官鎮有著悠久的歷史,今年48歲的陳良順是這項技藝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從7歲起學做藤編,到建立自己的工廠打造體系化的產品,從自己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跑渠道,到坐在家中就能接到來自全球的訂單,陳良順與兒子陳凌凱深切感受著線上平臺對從手藝人的賦能。生意越做越大,現在他們父子擁有六家店鋪,這些店鋪不在小小的黃冠鎮、不在漢中、也不在陝西,而是“長”在1688、天貓、淘寶等平臺。

清新簡約風格的心型扇子、藤框等小物件讓年輕人愛不釋手,而藤椅、藤桌又讓許多老年人一下回憶起了舊時光。7歲起,陳良順的人生就和一根根青藤緊緊纏繞在一起。“做一把好的藤椅,實際上是一種工匠精神的體現。”陳良順說。

在黃冠鎮,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藤編,但早年間即使做得不錯的人家,也不過就是家庭小作坊。1995年,陳良順的家庭作坊初具規模,但那時的主要銷路就是附近的村鎮、集市。腦子活絡的陳良順決定做些改變,他帶著產品開始在省內跑市場,西安、寶雞、渭南.....他四處推銷自家的藤製品,用雙腿趟出了一條銷路。靠著勤快,陳良順家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一切改變,從兒子陳凌凱帶回的實習課題說起。2016年,讀大三的陳凌凱敏銳地覺察到要想讓家中的生意再上一個臺階,必須要依靠互聯網平臺的力量。他想到的第一個辦法就是開一家淘寶店,跟父親溝通以後,父親很支持小陳的想法,於是讓自家的藤編“上網”成了小陳給自己找的實習課題。

很快,陳凌凱就在淘寶開設了良順藤編的店鋪,學校給實習課題定的要求是完成10萬元的盈利,陳凌凱和團隊悉心經營了一年,順利達成了目標,而陳良順則看到了與自己早年間完全不同的經營模式,互聯網讓藤編這項古老技藝煥發了更大的生機。

村裡老太太人手一把的扇子成了奢侈品

實習報告交給學校,嚐到了甜頭的小陳卻沒有停止對阿里系各個平臺的探索。他開始發現1688是對B端買家採購的平臺,天貓和淘寶是帶來C端流量的入口,於是他有相繼上行了1688、天貓平臺。

“以前一直想著怎麼把貨賣到更遠的地方去,但天貓店一開,海外的訂單好像自然而然就來了。有位新加坡的華僑,買了好幾次藤椅,不僅自用還買來送人。“更令陳凌凱沒想到的是,西班牙某奢侈品牌看中他們的藤編扇子,先後訂購了10000萬把作為VIP客戶禮物。村裡老太太人手一把的扇子搖身一變成了奢侈品,隨後一段時間裡相繼有各國潮人在微博、小紅書、instagram等社交分享平臺上曬出了他們的扇子。

2017年,良順藤編通過網絡銷售了40000把扇子。陳凌凱靠自己的收入在南鄭為自己購置了一套房子,既用來自住也作為電商團隊辦公使用。也是在這一年,陝西南部的小山村裡有了年營業額超4200萬的手工製品廠。

良順藤編廠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入社農戶1800餘戶,培養熟練工1200多人,幫扶五個自然村,帶動近120戶實現脫貧。

線上平臺賦能手藝人 讓非遺“叫好也叫座”

11月4日,口碑餓了麼宣佈,在本地生活行業推出首個“手藝直播”頻道。今年天貓雙11期間,口碑、餓了麼、淘寶、支付寶將通過“手藝直播”頻道,聯手推出100多場手藝人直播。小陳說,下一步他也想嘗試手藝直播,讓大家看看一把手工編織的藤扇背後需要一雙巧手怎樣的“上下翻飛”,畢竟高手在民間。

相比帶貨直播,“手藝直播”頻道將首次推出“商家自播”的形式,像陳良順這樣的手藝人,都能夠通過“手藝直播”,走上舞臺中心。

酒香還怕巷子深,越是在下沉市場,中小商戶想要被市場認同的需求就越迫切。在這些商戶所生活的四線城市,互聯網既是他們看世界的窗口,也是他們能被世界看到的舞臺。

陳凌凱獨立註冊了電商公司,目前已經有20人服務於店鋪的運營、管理、銷售、打包、發貨、售後等各個環節。在不斷感受到平臺賦能的巨大力量,帶來財富增長的同時,陳凌凱萌生了一個更大的夢想——幫助那些尚且“叫好不叫座”的非遺產品觸網。

棕編技藝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凌凱介紹,今年早些時候他與一家棕編制品廠達成了合作,對方負責產品設計生產,陳凌凱負責線上運營銷售, “今年有一個來自美國的訂單購買了棕墊,運費都要趕上產品的售價,但買家執意要買,一個棕墊就從我們這裡飄洋過海了。”實際上,這只是陳凌凱接到的海外訂單中很小的一筆,來自西班牙、俄羅斯的B端買家採購正在成為店鋪的日常。

“結合往年雙十一的銷售來看,全年累計銷售額應該能實現5000萬。”陳凌凱滿懷信心地說,他期待在線上平臺上探索出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路,不僅要和父親一起傳承保護好漢中藤編,還要讓更多的非遺“叫好也叫座”。

(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