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呼和浩特為啥要變?

看~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呼和浩特為啥要變?

綠色是森林的顏色

是大自然的顏色

是最有生命力的顏色

看~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呼和浩特为啥要变?

生態對於呼和浩特來說意味著什麼?

是資源、是財富,更是福澤後代永不枯竭的“綠色銀行”。

藍天、綠水、青山……多少艱辛,多少堅持,多少不曾動搖的誓言,才換來如今呼和浩特風華絕代的盛世容顏。

看~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呼和浩特为啥要变?

生態越來越好、環境越來越美,不僅是群眾的共同感受,更有實實在在的數據佐證: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59%,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87%,空氣優良天數達到272天,完成生態修復37萬畝……

近年來,在呼和浩特市,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比翼齊飛”,我們沒有為經濟增長犧牲掉寶貴的生態環境,而是讓生態成為呼和浩特最突出的優勢和戰略資源,最為閃亮的名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呼和浩特有著最為生動的實踐。

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多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將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作為全市發展的首選目標。

在位於我市南部和林格爾縣的白二爺沙壩,當初,這片黃沙漫漫被稱為“魔鬼大三角”的不毛之地,曾經有5個村落在流沙的逼迫下只剩下殘垣斷壁遺址。如今,這裡卻成為綠意盎然的“綠洲”,成為百鳥的樂園,城裡人度假休閒的勝地,野兔、野雞、天鵝出沒的地方。各種野生動物不時“走村串戶”,與當地村民“親密接觸”。

與之相同,位於我市北部的大青山,曾經山石裸露、採石場遍佈。而如今,通過多年的治理,這裡已經成為綠樹環繞、青山碧波、鳥語花香的城市“綠肺”,各種鳥類在這裡翩翩起舞,為我市生態“代言”,成為我市的一塊生態優先的試金石。

……

看~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呼和浩特为啥要变?

生態文明建設,激發了人們建設美麗家園的鬥志。

呼和浩特開始了一場場為大地增綠的綠色革命:截至目前,大青山各類生產開發活動全面停止,93家採探礦企業一律關停;全面實施“攬山入城”、沿黃生態走廊、陰山北麓綠化等重點工程……今年,我市啟動建設生態文明大數據管理平臺,啟動實施“九大工程”,新增綠化面積60萬畝,同時,大力發展林產業,推進林業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走出符合實際的綠色發展、生態發展新路徑。

就在大青山腳下,呼和塔拉草原也成為我市生態變化最有力的見證者。

茫茫草原,碧草連天,在陽光下就像鋪了一層碧綠色的地毯,呼和塔拉草原別有一番韻味。過去由於自然和人為影響,生態遭到破壞後變成了砂石遍地的荒灘,從2012年開始,我市對這裡進行生態恢復。修復後的呼和塔拉草原,植物從播種時的20餘種恢復到50多種,乾草產量、年固碳量、年釋氧量等關鍵監測數據總體提高近12倍。

看~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呼和浩特为啥要变?

而這些只是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實效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走綠色發展道路,快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開展生態保護,大力整治環境、大氣和水資源汙染,著力發展綠色產業,探索實踐了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路子。

生態文明建設,彰顯歷史擔當,也蘊含治理智慧。

我市在一以貫之的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生態環境日漸優越。

如今,一張生態藍圖已繪就,且還在不斷延續。

“綠色化”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從“大地披綠”到“身邊增綠”再到“心中播綠”,“綠色化”發展理念早已潛移默化到每個呼市人的心裡,並在呼和浩特的廣袤土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看~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呼和浩特为啥要变?

走進我市的諸多鄉村,節假日期間,這裡成了不少本地市民、外地遊客眼裡的“世外桃源”,許多人慕名前來體驗遠離大城市的“慢生活”。

據瞭解,近年來,我市的旅遊業已經步入了快車道,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要歸功於政府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反思和再定位。

的確,生態文明產生綠色效益,是生態與經濟良性互動的結果。

近年來,伴隨全市經濟的不斷髮展,我市也開始積極思索“生態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考題:深入推進汙染防治攻堅戰,大力開展治氣、治水、治土工程,全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積極落實“誰汙染、誰治理”主體責任,開展汙染地塊修復,加大大青山生態恢復治理力度。通過一系列治理,我市的大氣汙染防治成效明顯,中心城區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實現“清零”,14萬戶棚戶區居民燃煤實現清潔化,建築工地、運輸車輛實現監管“全覆蓋”;我市還聚焦重拳治水,近年來全面落實“水十條”,汙水處理率達到95.2%,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0%,2018年“水十條”考核的地表水斷面全部達標,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水環境質量明顯好轉;全市劣V類國考斷面全部消除;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

……

看~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呼和浩特为啥要变?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佈局的高度來論述,為此,我市意識到,城市的崛起,必須贏在“下一步”,要綠色崛起,而不能再走先發展、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

立足於此,我市始終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中之重,相繼推出一系列戰略決策、行動方案和制度設計,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綠色發展,帶來的是煥然一新。通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市也更深刻地認識到,好生態的無形價值是青城兒女賴以生存的根本,是首府實現後發趕超的希望所在。

生態福祉人人共享

呼和浩特是座有顏值、有溫度、有質感的城市,在各級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隨著生態韻動的頻率而愈加充滿活力。

綠色是我市發展的最大本錢,生態是我市前進的最佳引擎。

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是每個呼市人的夢想。實踐證明,把生態環境呵護好了,最終受益的還是老百姓。

看~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呼和浩特为啥要变?

立足於此,近年來,我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堅持把環境保護、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讓人民群眾在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物質成果的同時,也獲得生態文明帶來的“綠色福利”。

“暑假期間,前來旅遊的遊客特別多,客棧全部住滿,忙得不可開交。”新城區保合少鎮惱包村村民告訴記者,村裡優美的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而旅遊產業也使村民的收入越來越高。

的確,先進的綠色發展理念,讓良好的生態資源逐漸在百姓的手中“變現”:越來越多的人被呼和浩特的綠水青山所吸引,來我市遊山玩水,特別是夏季,大量外地遊客來呼避暑,領略草原風光,盡享塞外風情。

在呼和浩特,綠水青山已經化作金山銀山。

看~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呼和浩特为啥要变?

與此同時,我市立足資源優勢,搶抓政策機遇,不斷快速推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並取得了顯著成效。食用菌、馬鈴薯、設施農業、小雜糧、紫花苜蓿、甜玉米、草產業、扶貧林果基地,以及奶牛、肉羊、肉牛、肉驢、生豬養殖等特色種養殖業在我市已漸成規模。

而這些年間,呼和浩特的生態之變,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驚喜不已、刮目相看。

山的青,水的綠,天的藍,與高山、溪流、森林、村落……交相輝映、融為一體,這就是今天的塞外青城,美得張揚,活力無限。

來源: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劉軍 彭曉明 張守敏)

校對:馬么么

審核:劉軍

編委:阿拉騰

看~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呼和浩特为啥要变?
看~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呼和浩特为啥要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