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之國:祕魯

秘魯共和國(西班牙語:La República del Perú),簡稱秘魯

(Peru),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北鄰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

10世紀前後,秘魯為古代印第安人建立的印加帝國所在地。1533年,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被統治了近300年。1821年7月28日獨立。

現在的秘魯是一個總統制議會民主共和國,全國劃分為25個地區。安第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區則為乾旱的平原,東部又有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秘魯經濟主要依賴農業、漁業、礦業以及製造業(如紡織品)。

玉米之國:秘魯

秘魯人口3149萬,居南美洲第五位。各民族文化傳統的融合在藝術、飲食、文學和音樂等領域創造了多元的表達方式。

2018年1月1日,秘魯正式成為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歷史

秘魯的原始居民是奇楚亞、艾馬拉、莫奇卡和普基納等印第安人。公元11世紀,印第安人開始定居在庫斯科,農業和手工業高度發展。13世紀,屬於奇楚亞的印加部落自庫斯科盆地向外擴張,1438年佔領整個秘魯和附近一些地區,建立以庫斯科為首府的印加帝國。1531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西班牙遠征隊入侵,翌年11月16日在卡哈馬卡誘俘了印加國王阿塔瓦爾帕,勒索大量財寶後背信棄義地將他處死。1533年,秘魯淪為西班牙殖民地。

1542年,西班牙王室在利馬設總督府,建立秘魯總督區,成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統治的中心。當時秘魯商業發達,商人操縱著大部分南美的進出口貿易,西班牙人從南美掠奪的貴重金屬及其他物資均從秘魯運出。殖民者在秘魯大肆侵佔土地,強制推行“米塔制”,迫使印第安人到礦場從事奴役性勞動,致使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為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印第安人舉行過多次起義,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535年的曼科起義、1742年的胡安·桑托斯起義和1780~1781年的圖帕克·阿馬魯起義。

玉米之國:秘魯

1821年7月28日宣佈獨立,建立秘魯共和國。1835年10月28日,玻利維亞和秘魯正式合併,稱秘魯—玻利維亞邦聯。1839年2月20日邦聯徹底瓦解。1854年廢除奴隸制。1879~1883年,秘魯聯合玻利維亞同智利進行爭奪硝石產地的南美太平洋戰爭。秘魯戰敗後,智利奪取了世界最大的硝石產地塔拉帕卡省,並控制了秘魯的塔克納、阿利卡兩省。

1929年,雙方經過和平談判,秘魯收回塔克納省。1933年與哥倫比亞發生邊界戰爭,秘戰敗。1948年10月,奧德利亞發動軍事政變上臺。1963年6月,人民行動黨貝朗德·特里當選總統。1968年10月3日,貝拉斯科陸軍中將發動政變後出任總統。1975年8月29日,莫拉萊斯將軍接管政權,1977年宣佈“還政於民”。1980年舉行民主選舉,恢復文人政府。1990年至2000年,“改革90”領導人藤森(日裔)兩任總統,2000年11月辭職流亡日本。2001年至2006年,“秘魯可行”黨領導人托萊多任總統。2006年至2011年,阿普拉黨領袖阿蘭·加西亞·佩雷斯任總統。2011年7月28日,民族主義黨主席奧良塔·烏馬拉就任總統,任期5年。 2017年6月2日,聯合國大會選舉秘魯為2018年和2019年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2018年3月23日,馬丁·比斯卡拉接任秘魯總統。

玉米之國:秘魯

2019年9月30日,秘魯副總統阿勞斯宣佈辭職、德爾索拉爾辭去總理職務。秘魯政府當晚宣佈將於2020年1月26日舉行國會選舉。

地理位置

秘魯位於南美洲西部,面積為1285216㎞²。北鄰厄瓜多爾、哥倫比亞,東界巴西,南接智利,東南與玻利維亞毗連,西瀕太平洋。海岸線長2254千米。

地形地貌

安第斯山縱貫南北,山地佔全國面積的1/3。全境從西向東分為三個區域:西部沿海區為狹長的乾旱地帶,為熱帶沙漠區,氣候乾燥而溫和,有斷續分佈的平原,灌溉農業發達,城市人口集中;中部山地高原區主要為安第斯山中段,平均海拔約4300米,亞馬孫河發源地;東部為亞馬孫熱帶雨林區,屬亞馬孫河上游流域,為山麓地帶與沖積平原,終年高溫多雨,森林遍佈,地廣人稀,是秘魯新開發的石油產區。

玉米之國:秘魯

科羅普納峰和薩爾坎大山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瓦斯卡蘭山海拔6768米,為秘魯最高點。主要河流為烏卡亞利河和普圖馬約河。中部的南段多火山,地震頻繁,東南與玻利維亞交界處有南美洲第二大湖的的喀喀湖。中部的北段海岸和近海蘊藏石油。岸外海域富鯷魚(秘魯沙丁魚)等漁業資源,沿海島嶼積有大量鳥糞層。森林面積佔領土面積51%。

氣候特徵

全境從西向東分為熱帶沙漠、高原和熱帶雨林氣候。秘魯西部屬熱帶沙漠、草原氣候,乾燥而溫和,年平均氣溫12~32℃;中部氣溫變化大,年平均氣溫1~14℃;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4~35℃。首都平均氣溫15~25℃。年降水量西部不足50毫米,中部200~1000毫米,東部在2000毫米以上。

自然資源

礦業資源豐富,銀、銅、鉛、金儲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是世界第五大礦產國和世界第二大產銅國。

玉米之國:秘魯

森林面積78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8%,在南美洲僅次於巴西。漁業資源豐富,魚粉產量居世界前列。

人口民族

人口 3081萬(截止至2014年8月),其中印第安人佔45%,印歐混血種人佔37%,白人佔15%,其他人種佔3%。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阿伊馬拉語和其他30多種印第安語。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秘魯是多種族國家,在過去5個世紀由不同族群融合而成。印第安人在西班牙人殖民統治之前已在秘魯土地聚居數千年,但由於傳染病散播,他們的人口從1520年代的估計約900萬下降到1620年的60萬。西班牙人和非洲人在殖民統治期間大量湧入,與原住民互相融合。秘魯獨立後逐漸有來自英格蘭、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歐洲移民定居。奴隸制取消後,中國人在1850年代開始進入該國工作,併成為有較大影響力的族群。2008年秘魯華人約佔10%,多為廣東和福建等地移民,部分已不懂中文。但一份原始資料聲稱有著中國血統的公民人數達500萬,等同於該國總人口的20%。其他移民包括阿拉伯人和日本人。

玉米之國:秘魯

政治

政體

秘魯是總統制議會民主共和國,實行多黨制,政治體制為三權分立。

憲法

現行憲法於1993年12月31日生效。憲法規定總統可連任一屆,隔屆可再當選;增設第一和第二副總統;國會由兩院制改為一院制;對恐怖分子可處極刑等等。2000年11月2日,秘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總統不得連任。2005年3月11日,秘國會再次通過憲法修正案,正式賦予軍人和警察投票權。

經濟

概況

傳統農礦業國,經濟在拉美國家中居於中等水平。庫琴斯基政秘魯貨幣新索爾府重視發揮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倡導自由貿易,加大對農業、礦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投入。2017年,秘經濟增長率2.5%,國內生產總值2153.84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728美元,貨幣名稱索爾(Sol)。匯率1美元=3.35索爾,通貨膨脹率3.3%,失業率6.5%,外匯儲備617億美元。

玉米之國:秘魯

秘魯的經濟政策在近數十年大幅擺動。1968-1975年胡安·貝拉斯科·阿爾瓦拉多政府推行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徵收外資公司、實行經濟干預以及擴大國營企業規模。這些政策的目的是實現收入再分配以及擺脫對發達國家的過份依賴,但最終收效甚微。雖然如此,但大部分改革政策持續推行到1990年代,直至阿爾韋託·藤森政府終止物價管制、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對外資直接投資的限制,私有化大部分國營企業。自1993年起,秘魯經濟穩定增長,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曾一度陷入衰退。

從2001年托萊多政府執政開始實行“恢復經濟政策”至今,宏觀經濟運行平穩,2004年GDP增速高達7.8%,2006年、2007年創紀錄地攀至8.9%和9.8%。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秘魯在2008和2009年仍保持6.5%和3.4%的增長,增速位居新興市場前列。2010和2011年,秘魯經濟增速迅速反彈至9.2%和5.5%。但經濟發展的成果未能惠及廣大下層民眾,貧富分化等問題未得到根本扭轉。

加西亞總統就職後,表示新政府將基本延續現行經濟發展模式,實行嚴格的財政政策,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積極吸引投資,加快經濟發展速度;

玉米之國:秘魯

重視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實施掃盲計劃;對能源和礦業企業加徵高額利潤稅;增加就業和改善勞工權利。

工礦業

工業以加工和裝配業為主。2011年製造業增長5.6%,建築業增長3.4%,礦產油氣業下降0.2%。

農牧漁業

2011年農牧業產值同比增長3.8%;漁業產值同比增長29.7%。2010年播種面積141.18萬公頃,農業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秘是世界主要魚粉、魚油生產國。

旅遊業

秘魯作為印加文明的發祥地,旅遊資源豐富。2011年,秘魯接待外國遊客26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29.12億美元,同比增長17.6%。2011年全國各類飯店數量:5星級36家、4星級52家、3星級548家、2星級1079家、1星級362家。主要旅遊景點有庫斯科城、馬丘比丘遺址、利馬大廣場、黃金博物館等。

金融財政

截至2013年2月,秘魯外匯儲備達673.48億美元。

文化

文化事務原由秘魯國家文化局負責,2010年7月14日,秘魯國會通法案過設立文化部,負責管理國家博物館、廣播電視局以及國家文化研究所等機構。

玉米之國:秘魯

秘魯首位文化部長,著名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胡安·馬丁·奧西奧在9月4日宣誓就職。

秘魯是印加文明的發祥地,秘魯文化主要來源於印第安和西班牙傳統,但也被非洲、亞洲和歐洲族群影響。秘魯早期的藝術可追溯至前印加文明的陶器、紡織品、首飾和雕塑。印加人維持了這些工藝的製作,並在建築等領域取得較大的成就,其中包括馬丘比丘古城的興建。巴洛克藝術是殖民時期的主要藝術,但在一定程度受到當地傳統的影響。這時宗教事物是藝術作品的主要描繪對象,當時大量興建的教堂和庫斯科畫派就是當中的代表。獨立後秘魯藝術的發展停滯,直至20世紀初期印第安主義運動的興起。自從1950年代,秘魯藝術傾向折衷,且受到外國和當地潮流的衝擊。

秘魯草繩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美食

秘魯的食品和菜餚豐富多樣,別具一格。秘魯人民使馬鈴薯的最早培育者和食用者,馬鈴薯至今仍是他們鍾愛的食物。烹調技術多有獨創的秘魯人民可以用馬鈴薯作主要原料,製作出上百種風味各異的糕點和佳餚。在他們款待賓客的餐桌上,總少不了幾道以煮、煎、燒、烤方法制作的馬鈴薯風味菜。

玉米之國:秘魯

秘魯菜餚大體可分為兩大系:以利馬為代表的沿海區以辣味為主,主料是魚、海味、雞和馬鈴薯,做法多為涼拌、清蒸和燒烤;名菜有:生魚“塞維切”(ceviche),Ceviche是以柑橘浸泡的海鮮菜式;火烤辣味牛心或魚塊串“安蒂庫喬”(anticucho)等。以庫斯科為代表的山區菜以甜味為主,主料是牛、羊肉和馬鈴薯,以燉、燴、煎為主。名菜有,牛肉、甘薯和大蕉燴制的“桑科恰多”(sancochado);馬鈴薯幹煎的“丘紐”(chuo);甜鹹味的蝦菜湯“丘佩”(chupe)等。

秘魯菜餚混合了印第安和西班牙特色,也受到非洲、阿拉伯、意大利、中國和日本等地的煮食方法的影響。尤其是一種與中國廣東粵式料理與當地料理融和的Chifa在當地非常流行,在首都利馬市內,一條街上至少有一個“Chifa”的招牌,chifa的名稱由來據說是語自中國話吃飯的意思,雖然在當地這種料理被當作中國菜,並且中國餐館遍步秘魯各地,然而其料理卻早已成為當地秘魯式特色的飲食,已非原本的中國菜,而其他秘魯著名菜式包括“anticuchos”、“ceviche”、“humita”和“pachamanca”。秘魯豐富的氣候特徵為當地提供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作煮食用途。最近,秘魯菜餚因為其使用材料和煮食方法的多樣式獲得稱譽。

音樂

秘魯音樂源於印第安、西班牙和非洲傳統。

玉米之國:秘魯

西班牙人到達之前,不同宗教有不同的音樂表現方式,吹管樂器“quena”和敲擊樂器“tinya”都比較常見。西班牙人引入了新型樂器如吉他和豎琴,之後又發展出傳統樂器與新型樂器的混合體如“charango”。非洲傳統對秘魯音樂的貢獻包括節奏以及敲擊樂器“cajón”的引入。秘魯傳統舞蹈有“marinera”、“tondero”、“danza de tijeras”和“huayno”。

風俗

秘魯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和告別時,都慣以握手為禮。男朋友之間相見,一般慣施擁抱禮,並互相拍肩拍背。秘魯婦女之間相見習慣施親吻禮(親吻對方的面頰),嘴裡都不停地發出表示友好的嘖嘖聲或說問候的話。任何情況下,都可用花作為禮品。

交通

秘魯的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公路貨運量佔全國運輸總量的80%。水上運輸較發達,外貿主要依靠海上運輸。

玉米之國:秘魯

鐵路:秘是南美最早修建鐵路的國家,1851年建成第一條利馬至卡亞俄的鐵路。2011年鐵路總里程1908公里,主要有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鐵路,多用於山區農礦產品運輸及部分旅遊客運。2011年客運量176萬人次,貨運量790.6萬噸。

公路:現有公路里程7.85萬公里。2011年,公路里程12.9萬公里。其中國道2.3萬公里,省道2.6萬公里,市鎮級公路8.0萬公里。2011年,全國機動車合計197.99萬輛,公路客運量7083.10萬人次。秘魯主要公路是縱貫南北的泛美公路和橫跨東西的中央公路。

水運:秘魯瀕臨太平洋,沿海多優良港口。內陸地區尤其是亞馬遜地區河流縱橫,水路運輸便利。秘現有海港19個,河港4個,湖港1 個。2011年有各類民用船隻6053艘,貨運量2174萬噸。主要港口有:卡亞俄、派塔、欽博特、伊洛、薩拉維裡等。

空運:2009年全國共有民航飛機257架,客運量1336.69萬人次。秘魯有機場66個,其中國際機場5個,國際航線可通美國、歐洲部分國家和拉美各主要國家。最主要國際機場有豪爾赫·查維斯機場和阿雷基帕、奇克拉約、皮斯科、伊基託、庫斯科機場等。(資料來源:秘魯交通與通訊部)

體育

秘魯1900年開始參加奧運會,1948年在射擊項目上奪得1枚金牌,缺席過1952年奧運會,此後1984年、1988年和1992年秘魯還分別獲得1枚銀牌,之後再沒有獎牌收入。優勢項目主要是射擊和排球。

賽馬在秘魯歷史悠久,

玉米之國:秘魯

曾是群眾性的體育娛樂活動之一。賽馬場地的考究和騎士馬術的高超,在國際賽馬愛好者中有口皆碑。阿雷基帕、伊卡、蘭巴耶克等省出產的駿馬,被各國騎手們爭購。秘魯大小城市幾乎無一例外地都闢有寬闊平整的賽馬場。比賽和表演活動每週都有,首都利馬現代化的蒙特里科賽馬場曾每週多達4場。賽馬一般是先後安排速度比賽和馬技。傳統的馬術項目還有飛馬奪雞、“馬舞”等。賽馬的消息和照片每天都在報紙上佔有顯著地位。

教育

秘魯政府重視發展教育事業。現行教育體制為:學前教育1至2年,小學6年,中學6年,大學5年。

秘全國著名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首都利馬。

玉米之國:秘魯

最著名的國立大學是聖馬科斯大學(建於1551年),亦是拉美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排名前五位的私立大學分別是:天主教大學、利馬大學、聖馬丁·德彼雷斯大學、裡卡多·帕爾馬大學和太平洋大學。

簽證須知

根據中秘互免簽證協議,持外交、公務護照可免辦簽證。持普通公務和因私護照的中國公民可申辦進入秘魯的"臨時"或"居留"簽證,"臨時"簽證包括旅遊、商務、學習、工作、演出、過境、機組和海員等類,停留期最多90天,可延期;"居留"簽證包括學習、工作、投資、探親等類,停留期最多1年,可延期。兩種簽證簽發日起6個月有效。

旅遊貼士

秘魯國內的電壓是220伏60HZ。插座大多數是與國內一樣的雙一字型插頭。三頻的全球通手機到此能用,雙頻的不行。3G網絡是WCDM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