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会组成人员:国资报告“有些数据看不太明白”

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姝)10月23日下午,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2018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时,部分与会人员对报告中的数据表述提出了疑问。

“报告中有些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看不太明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武维华说,报告中的数据和单位怎么样能更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例如报告中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部分,谈到国有土地、国有森林、草原时,国有土地、国有森林面积用的单位是“万公顷”,而全国草地面积用的是“亿公顷”;类似的问题还有煤炭、石油等的数量单位。

另外,在数据的精确度上,不管什么性质、什么单位的数据,是万还是亿全部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一位,这可能不合适。“比如全国可移动文物是1.1亿件,我们一共就1亿件(套)左右,精确到1千万,这是不合适的。在报告不同的地方,用的单位也不一样,综合报告中说可移动文物是1.1亿件,专项报告中写的是文物藏品总计4900多万件(套)。”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孙宝厚也谈到数据表述问题,国有企业资产负债表同时列示2017年12月31日与2018年1月1日两个数字,“这种做法很少见。通常做法是,资产负债表只有期末时点数,期初数由上期期末数替代。而现附表同时提供了2个数据。试想,1月1日正在放假休息,与前一天的数字竟然都有差异,报表数字是怎么出来的呢?”他建议改进报告编报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报告的可读性、可懂性和可审性。

“缺少核心的关键性指标,我们很难进行判断。”委员李培林说。当然资产配置也不一样,国有企业的配置肯定是主要讲经济效益,行政事业性资产还要讲社会效益,不同资产的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是什么?我们现在的资产配置比过去是更有效了,还是我们存在大量的资产闲置?“现在一眼看上去,数字很多,但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我建议人大应该有要求,政府部门报告应有基本格式,哪块儿应该讲什么,都应该讲充分,特别是存在的问题。我们自己应该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来判断资产配置的有效性。比如大学校舍发展情况比十年前有了很大改观,我们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次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学校,但是大学里的扩张和人才的产出、学生的产出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另外,大学资产的扩张与大学的负债,到底是什么关系等等。”

新京报记者 王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