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個人來說,最好的投資是什麼?

1

2019年,我一半的時間在更新公眾號和專欄(輸出),另外一半的時間都在讀書、看片以及和自己對話(輸入和思考)。

跟自己對話的這段日子,我感受最深的,是我一直喜歡的一句話: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最近利用一個晚上的時間,看了幾部NHK的紀錄片,包括《無緣社會》,《老後破產》,以及還有一部沒來得及看的《女性貧困》,這幾部片子一起被網友稱作“扎心三連擊”。

特別是《老後破產》這部片子,顧名思義,是直擊日本的養老社會問題,引發了我對一些人生問題更終極的思考。看到他們晚年淒涼的生活,自己不禁後脊背發涼,我當然不希望自己會變成那樣。

日本很多事都是在中國前面趟路的,毛衣戰,廣場協議,地產泡沫,還有養老,大家庭解體,日本1980年祖孫三代生活的有60%,現在只有10%。

对个人来说,最好的投资是什么?

這個紀錄片中的幾個老人,包括68歲的青山先生,70歲的河口先生,83歲的田代先生,他們身上都有著太多共同的特點。

他們都是日本二戰後第一次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口,是在日本上世紀60年代中期推動經濟騰飛的主力,是日本經濟的脊樑。

他們在年輕時志得意滿,都算是典型的中產階級,有啤酒店老闆;也有年收入一度超過一千萬日元(按照現在匯率也有60萬人民幣)的富裕家庭。

然而,等到他們真的老了以後才發現,自己幸苦一輩子存下的這點錢,被年復一年的高通脹吞噬殆盡。

採訪中,很多老人都表達出這樣的感受——“年輕的時候,每天都很忙,每天都很開心。可是,一直都在認認真真工作,誰能想到,老了會是今天的樣子啊。”

最讓人感觸的是,《老後破產》真正的恐怖之處在於他們並非一下子就陷入到破產狀態中去,而是一點一點被逼入絕境。

不僅是日本,我們的另一個鄰國韓國是為數不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從發展中經濟體躍升為發達經濟體的國家。韓國經濟起飛的奇蹟,正是如今60-80歲的這一代人他們年輕時一手打拼的成果。

然而與日本相似的是,如今的韓國也步入了“老後破產”的長壽魔咒之中。

據統計,韓國65歲以上老人的貧困率高達49.6%,有420萬老人不是在工作,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數量甚至比20多歲的打工青年還多。

貧窮成了滿頭銀髮後還要繼續工作的最大理由。

2

之所以我今天會來討論這個沉重的話題,是因為日本和中國在文化上(都屬東亞儒家文化圈)以及人口結構上有很強的相似度,日本只不過比我們更早地走到了人口斷崖的拐點上,日本的今天很可能就是中國的明天。

对个人来说,最好的投资是什么?

很多年輕人可能覺得,自己老了肯定不會這樣生活,現在好好工作,努力攢錢,晚年就不會有煩憂。

真的是這樣嗎?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似乎並不樂觀,我國城鎮職工的退休金提升速度逐漸熄火,這將給未來20、30年後退休的我們的生活帶來重大的變化。

2018年,養老金的上調幅度只有5%,這個數字是讓人很擔憂的。

我們看下養老金的調整趨勢,2005年的時候,我國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平均每個月只有714元,2006年一年將養老金大幅上調了23.7%,可見當時養老金結餘是相當給力的。

2007年在上一年大幅上調的基礎上,竟然還是繼續上調了9.1%。

從2008年,中國更是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大幅上調養老金歷史,具體的說,2008-2015年這八年,中國每年都以10%的速度上調養老金水平。

但是從2016年後,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上調速度開始大幅減緩,從2015年的10%的高速度降到了6.5%,到2017年,養老金上調速度更是降到了平均5.5%的水平。

雖然根據政府宣佈的CPI每年漲幅都在2%左右,但真實的通脹情況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能切實感受到的, 甚至養老金的漲幅放緩的水平已經逐漸和物價漲幅相當。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2016年我國養老金增速突然就從上年的10%一下子降到了6.5%呢?

答案很簡單,沒錢了。

從2014年開始,我國的城鎮職工養老金開始出現赤字(支出大於收入),到了2016年的財政補貼和養老金年度虧空再度達到歷史新高,赤字額超過5000億元,這是非常可怕的數字。

我們必須要正視這一個事實,由於我國的老齡化程度還在不斷加深,因此現在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支付能力還將會不斷下降。

也就是說70後、80後這一代人,在退休後可能只會領到非常微薄的退休金,只能保證你極低的生活水平。或者,另一個選擇是,一直工作至死。

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消息。

3

《老後破產》在結尾處寫到:雖然我們現在還年輕,但如果不認清現狀,尋求解決之道,肯定也會陷入“老後破產”的窘境。

我們能做什麼?

生叔覺得,不管是從養老,還是從自身財富增值角度看,都必須在年輕的時候做好規劃,越早越好。

關注我這個公眾號的,除了少部分可能對生叔個人存在某種非分之想的筒子之外,大部分我想都是對金融比較感興趣的讀者。

金融是什麼?

標準的中國金融系的教科書說,金融是資金的融通。

按照我的理解,金融應該是處理資源跨時間跨空間配置的學科。

這句話聽上去高大上,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股票投資是不是金融領域的內容?

其實投資一家公司的股票,這一行為的本質說白了就是——一個人放棄當前的消費能力,以博取未來更大消費能力的活動。

其實大家仔細回想一下,市面上任何一種理財/投資的行為,是不是都基於這樣的一種“跨時間跨空間”去配置資金的原理?

道理都是非常相似的,正如《老後破產》中幾位老人發出的感嘆:“年輕的時候,一直都在認認真真工作,每天都很開心,誰能想到,老了會是今天的樣子啊?”

人們在做出當期最優決策時,總是隻基於當下的滿足感來作為標準,這一機理其實一直深深地植根在人類的基因當中。

這也就是為什麼你覺得當下可以玩幾小時王者榮耀,也可以看一本書,但你更多時候會選擇玩遊戲。相比於儲蓄,更多的年輕人喜歡“透支消費”,因為玩遊戲、“剁手”帶給你的滿足和緊迫性要遠高於看書和存錢。

我們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年輕時,努力工作為社會創造價值,但等到老年後,任何一點點打擊都會將我們拖入“破產”深淵。

無論是從你的個人發展考慮,還是從晚年的生活質量來考慮,把自己收入中的一部分進行強制儲蓄,絕對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世上沒什麼是百分百靠得住的,還不如買一份靠譜的保險。

現在就有一款終身保障型的產品——“一生保·養老計劃”

這款產品是騰訊旗下保險平臺微保和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養老保險。

微保倡導的是嚴選概念,每種保險產品都是從幾十款產品中選出來的精品,既降低了理解的門檻,又滿足了用戶的保障剛需。已經有1億人在微保體驗保險服務,每個月有3000萬用戶活躍在微保平臺。

總結起來,“一生保·養老計劃”這款產品最大的特點包括:

首先,這款產品支持月繳或單次繳,非常靈活,1元起投,產品在售的情況下還能隨時追加。

舉個例子,女生小娜25歲時剛參加工作,月薪4000,基本月光,但還是為自己購買了一份“一生保·養老計劃”,每月交保費100元,交費10年。28歲時由於工作努力獲得晉升,為自己加購了一份“一生保·養老計劃”,每月增加繳費300元,繳費10年。

如果小娜持續每月繳費,55歲後每年可領取養老金5407元,持續領取至終身

对个人来说,最好的投资是什么?

其次每年領取金額市場優勢突出,最高年領3.8倍年保費,固定金額領終身

還是舉個例子,男生小生今年25歲,如果每個月繳納100元的保費,連續交10年,總共支出的保費是12000,在60歲以後每年能領取到的保險金是2092元。

相同保費越早投入、每月投入的保費越多,連續投保的年限越長(最長20年),退休後領到的錢也越多,最高年領3.8倍年保費。

对个人来说,最好的投资是什么?

最後,假如——我是說假如,被保人在養老金領取日之前不幸身故了,保險公司保證會按已交保費和現金價值兩者較大者給付身故保險金。

老實說,就產品而言,微保代理的產品都是獨家定製,優中選優,大平臺穩定性、靠譜度不言而喻。

此外,這款產品的承保公司太平養老,是中央直管金融企業、世界500強——中國太平保險集團的重要成員,也是我國首家國有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大品牌、服務網絡眾多、償付能力充足,我們可以買得放心,理賠也更安心。

對個人來說,最好的投資當然是——投資自己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