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應該如何選擇綜藝節目來提升自己的熱度?

藝人應該如何選擇綜藝節目來提升自己的熱度?

  綜藝造星能力很強,有很多明星都是因為參加綜藝之後忽然爆火,但是這種事情真的是時運最重要。

  如今正在播出的四檔表演類綜藝,《演員請就位》火的是導演——趙薇、郭敬明、陳凱歌挨個圈粉,《故事裡的中國》引起熱議的是胡歌和劉濤,《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則熱度寥寥。

  《演技派》相對更有新意一些,通過演員在一部戲真正製作過程中的參與,來給觀眾科普演員真實的生活和工作,比如試戲、即興表演等等,第一期中的正小生朱致靈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這檔節目剛播出一期,熱度、口碑還需持續出圈。

  總的來說,正在播出的這四檔表演類節目中,新演員或者亟需熱度的實力派演員,露頭的還是比較少的。

藝人應該如何選擇綜藝節目來提升自己的熱度?

  這與《演員的誕生》《聲臨其境》當年的火熱是冰火兩重天。

  《演員的誕生》播出時,雖爭議不斷,但平心而論,確實推出了不少實力派演員,比如翟天臨、週一圍、李蘭迪、彭昱暢等;《聲臨其境》也有趙立新、韓雪等等。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在統計的43位藝人中,12位通過綜藝爆火的藝人,都產生於前兩年的節目,今年則很少。

  這是因為首先,節目同質化較為嚴重,重合程度高到讓人有串臺的錯覺。

  《演員請就位》播出兩週後,《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上線,重合的臺詞——“演員就位”等,重合的嘉賓——導演李少紅、演員楊迪等,重合的劇目——《無名之輩》片段等,都讓人有種傻傻分不清楚的感覺。

  其次,行業整體環境不好,綜藝熱度自然也收到了限制。

  最後,其實還是創新度的問題。

  綜合近三年因綜藝爆火的12位藝人,我們可以知道,綜藝的流行,是階段性的,且更加向圈層化靠近。

  2017年的《中國有嘻哈》開啟了綜藝節目的小眾切口先河,之後街舞、籃球、機甲、國風等小切口領域紛紛成為國內綜藝市場的香餑餑。

  不過,卻再難有《中國有嘻哈》這樣捧出數個知名選手的盛況,更勿論振興一個行業。

  同時,《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也刷新了大眾對國內音樂選秀節目的認知,誕生了一些頗受年輕人歡迎的歌手,比如毛不易、周震南等。

藝人應該如何選擇綜藝節目來提升自己的熱度?

  也是在這樣的契機下,中國綜藝市場迎來選秀類節目的爆發,《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推出了成團的偶像,且幾乎都擁有極高的人氣,典型的比如蔡徐坤、楊超越等。

  選秀類綜藝告一段落後,又進入了觀察類綜藝的密集期。

  《我家》系列、《心動的信號》、《妻子的浪漫旅行》《最美的時光》《女兒們的戀愛》等等,據不完全統計,有十幾檔觀察類綜藝在密集期內扎堆上線。

  雖然,這類節目或多或少都為嘉賓贏得了不少關注,比如郭碧婷和向佐、張嘉倪和買超、大S和汪小菲等,但是並沒有推出大爆的藝人。

  那麼,藝人應該如何選擇綜藝節目來提升自己的熱度呢?

  首先,選擇與自身專業能力相匹配的節目,比如有表演實力的藝人會選擇《演員的誕生》《聲臨其境》等,而有才藝、長相姣好、的年輕藝人比較適合《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而像大S這樣在婚姻生活中有一定經驗的藝人則適合婚戀情感類觀察節目,等等。

  其次,匹配好節目類型後,在其中有優異的表現或展示出自己獨特的人格,是個人圈粉的利器。其實,這一點與第一點相輔相成,只有在自身條件足夠的情況下,才可能會有優秀的表現,專業方能帶來關注,關注方能成就熱度。

  最後,其實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最好不要選擇兩個同類型的節目一起上。無論是如今正在熱播的幾檔表演類綜藝,還是之前紅紅火火的戶外真人秀等節目,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同時上好幾檔節目很容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影響自身熱度和口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