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銷售火爆“三新”經濟成為就業與消費的重要驅動力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數據顯示,各大電商今年的銷售表現創下新高。阿里巴巴“天貓雙11全球狂歡購物節“只用了64分鐘,就突破了1000億元人民幣的成交額,雙十一成為觀察中國消費趨勢和經濟運行的窗口。

線上購物、移動支付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支撐這一常態的,三新”經濟在中國的逐步壯大。“三新”經濟是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簡稱,是經濟中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生產活動的集合。

雙十一銷售火爆“三新”經濟成為就業與消費的重要驅動力

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表明,2018年全國“三新”經濟增加值為145369億元,相當於GDP的比重為16.1%;按現價計算的增速為12.2%,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2.5個百分點。

多家研究機構的報告都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總規模佔GDP比重在1/3以上,對GDP增長的貢獻在2/3以上。現階段信息革命正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信息驅動的數字變革已經成為驅動國家轉型和重塑全球經濟格局的重要力量。我國 “三新”經濟在穩增長、保就業、促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潛力和優勢依然很大,歷史性機遇不容錯過。

“三新”經濟成為最重要的就業蓄水池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崗位達到1.91億個,佔全年總就業人數的24.6%,增長速度顯著高於同期全國總就業規模增速。一大批平臺企業迅速崛起,創造了大量的新就業崗位。2018年,阿里巴巴零售電商平臺直接和間接帶動的就業機會首次超過4000萬個,美團點評帶動勞動就業機會1960萬個,滴滴出行平臺在國內共帶動1826萬個就業機會。

“三新”經濟成為新職業的催生者。2019年4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發佈了13個新職業信息。這13個新職業基本都集中在“三新”經濟領域: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管理師、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員、電子競技運營師、電子競技員、無人機駕駛員、農業經理人、物聯網安裝調試員、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還預測,未來5年,電子競技員的缺口將近200萬人。

就業模式呈現多樣化,靈活就業大量增加。共享經濟領域有7500多萬服務提供者,這些人員有很多是兼職從業者,一個人可以在多個平臺上提供服務,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上也擁有較大的自主選擇權。“斜槓青年”正是新職業者的標籤之一,接近兩成的新職業者有一份或多份兼職工作,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與傳統就業不同,許多新職業者與平臺之間的關係是合作關係,而不是僱傭關係。

技術進步加上靈活的就業模式,大大降低了就業門檻。

平臺上豐富的開放資源也提高了勞動者的就業能力。殘疾人、老年人、低學歷者、婦女、農村和偏遠地區勞動者等弱勢群體有了更多的參與創造價值實現就業的機會。根據中國殘聯、阿里巴巴大數據顯示,2019年6月阿里巴巴零售電商平臺共有超過17萬家殘疾人網店,這些網店在過去三年創下了298億元銷售額。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殘疾人淘寶店銷售額116億元。

新就業形態的就業質量明顯提高。從宏觀層面看,新就業形態就業規模大、就業機會公平、勞動生產率高、有效降低了失業率。從中觀層面看,平臺是從業者就業質量提升的核心,平臺具有影響就業的公共屬性,平臺具備自監管的意願與能力,平臺在某一領域內的積累可以幫助改善就業質量,利用科技手段改善就業質量是平臺的優勢。從微觀層面看,平臺工作兼具靈活性與穩定性,工作環境安全性高,收入水平高、穩定性好,工作自主性強。

“三新”經濟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縮影

在熊彼特看來,創新就是生產函數的改變。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大量湧現及其創新應用,不僅自身成就了一批新型產業,也作為改變生產函數的重要力量促進了資源要素的重新組合,推動了全面創新、全民創新時代的到來。

近年來,創新型企業大量增加,一批“獨角獸”企業成長迅速。根據CB Insights公佈數據,截至2019年11月初,全球獨角獸企業共有414家,其中中國企業101家,佔總數的24.4%;具有典型共享經濟屬性的中國企業37家,佔中國獨角獸企業總數的36.6%。

信息技術與傳統業態正加速融合,催生了互聯網+、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大量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被創造出來。電子商務、共享經濟、協同製造、個性化定製、眾創眾籌、遠程教育和醫療等快速發展,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

中國正面臨新一輪世界經濟格局大調整的戰略機遇

每一次大的產業革命都會引發新一輪全球經濟格局出現大調整,信息革命正在重新描繪世界經濟版圖。

瑪麗.米克爾發佈《互聯網發展報告》稱,1960-2017年美國GDP佔全球的比重已經從40%降到了25%,而中國從4%上升到了15%。中國力量快速提升的轉折點發生在90年代中期,與全面接入互聯網的時間相吻合。

中國抓住了歷史機遇,在新經濟的很多領域已經處在世界前列。在全球前十位市值最大的20家互聯網公司中,中國已經佔到7位。國家信息中心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29420億元,經濟體量和創新模式已經在全球發揮引領作用。

我國“三新”經濟的優勢和潛力巨大。中國發展“三新”經濟具有獨特優勢,比如網民大國優勢、制度優勢、後發優勢等。抓住歷史性機遇就可以創造出歷史性奇蹟,看不到、抓不到、用不好歷史性機遇就會犯歷史性錯誤。培育和壯大“三新”經濟需要新思維、大智慧,創新監管尤為重要。

從“三新”經濟發展階段和監管實踐看,培育新動能很重要,釋放新動能更重要。為了進一步培育壯大“三新”經濟,建議加快破除制約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壯大的制度性障礙。應進一步明細化和具體化包容審慎監管原則,探索建立鼓勵創新的試錯容錯機制。深化新業態領域“放管服”改革,放寬資源提供者的市場準入條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政策制定者與新經濟從業者要加強溝通,通力協作,構建新型的協同監管體系。

(本文作者為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張新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