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交記憶》——老屋

《我的外交記憶》——老屋

《我的外交記憶》——老屋

《我的外交記憶》——老屋

《我的外交記憶》——老屋

《我的外交記憶》——老屋

1992年的盛夏,我第一次被外派工作,來到了中國駐蘇黎世總領事館。在總領館閣樓上蝸居了幾日之後,我們搬到距總領館不遠的Waffenplatz大街68號的一間老屋,正式開始了在蘇黎世斷斷續續長達七年的旅居生活。

《我的外交記憶》——老屋

這是一支簡單的 小詩 \\\\\\

當時,駐外使領館的外交官及其家屬的宿舍,都由國家提供。這些館員的宿舍或租或購,室內的傢俱、電器等也均由公家配置,新任館員可直接拎包入住。

與普通館員的宿舍不同,駐外使領館館長(大使或總領事)都有自己的官邸。官邸既是一館館長的私人住所,同時也是其舉辦外事活動的重要場地。官邸、使領館的大小和重要性密切相關。像我國駐美國、德國這樣重要國家的大使官邸,因為要時常在其中接待駐在國的重要領導人或舉行其他一些重要的外事活動,其官邸要比一般的使館或總領館官邸氣派。

《我的外交記憶》——老屋

這是一支簡單的小詩 \\\\\\

這些官邸通常都是一個獨立的庭院,庭院中有一座或多座比較典型的西洋風格的洋樓。官邸的樓上一般是館長的私密空間,如臥室、書房等,樓下則是會客廳、宴會廳、廚房、備餐間以及工作人員的房間等。

在老館長離任之後,新任館長通常會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喜好對官邸重新裝飾。不過,在瑞士和德國這類相對嚴謹和守舊的國家,即便是購買的官邸,也不能隨意大興土木裝修。因為即使是一般的民居,裝飾也須經官方批准。何況我們的官邸有些還屬於當地的文物,具有一定的文化和歷史價值。

《我的外交記憶》——老屋

這是一支簡單的小詩 \\\\\\

而其他館員的宿舍因為不對外,也沒有舉辦外事活動的功能,所以與一般民居無異。我剛到蘇黎世工作時居住的公寓僅僅是個一室一廳。由於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館員宿舍有的是租的,也有購買的;有的館員大都居住在館裡面,也有些館因為條件有限,館員只能在外租住。在我剛到蘇黎世工作的時候,當時的政策還不允許所有館員的家屬隨任,只有二秘以上的外交官的家屬才能隨任。後來政策放寬了,所有館員的家屬都可以隨其配偶在外常駐,館員的居住條件也逐漸改善了。

《我的外交記憶》——老屋

這是一支簡單的小詩 \\\\\\

由於與當地人比鄰而居,交往多了,也通過他們對當地社會有了一些直觀的瞭解。我曾應邀到鄰居家做客,第一次走進去的場景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瑞士人的家裡太整潔了,可以說是一塵不染。甚至比星級賓館還整潔有序。特別是廚房,檯面上整潔不說,各種功能的餐具、廚具均擺放有序。一個已加入瑞士籍的朋友告訴我,她剛嫁到瑞士家庭時特別不習慣。廚房裡的抹布每次用完之後都要清洗、熨幹。她用了很長時間才習慣瑞士人的這種整潔,如此,才算融入這個社會。

除了“潔癖”之外,我的這些鄰居還是比較好相處的,也非常和善。一位鄰居老太太過90大壽,鄰居們都自發地帶著各種生日禮物前去祝壽,陪著孤單的老人度過了難忘的生日。

《我的外交記憶》——老屋

這是一支簡單的小詩\\\\\\

這些個性迥異的鄰居給我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離開蘇黎世多年之後,我依然記著他們的音容笑貌。當然,我最難以忘懷的是我居住了多年的老屋。每每想起在蘇黎世的歲月,總是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老屋。某日,這種情感悠然流到我的筆下:

在花草世界裡,惟有馬蹄蓮讓我情有獨鍾。不獨喜歡它的清雅,它還時常讓我憶起旅居瑞士時的那座老屋。

老屋的年代有多久不得而知,但山牆上那塊盾形的“1896”的字樣大約說明了它至少是100多年前的建築。老屋的牆是新刷的,木地板上鋪著絨絨的地毯,天花板是木條拼接而成……一切恍若是喬遷新居的感覺。但老屋畢竟是老了,夜深歸來,即便再躡手躡腳,木樓梯仍會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

老屋的傢俱一律黑色,肅穆、莊重、高貴,在室內如無其他色彩的點綴,未免過於死氣沉沉。於是,在郊外的花圃買了一盆馬蹄蓮置於案頭。青翠欲滴的枝葉、米黃的花蕊襯著細膩如脂的白色花盆,單調的居室頓時有了生氣。

在隔壁教堂舒緩的晨鐘聲裡,灑上幾滴新水,馬蹄蓮便如沾上了晨露,慵懶地舒展開枝葉,在透過紗簾的晨光裡清麗可人。

掌燈時分在燈下展卷,案頭的馬蹄蓮竟似有靈性般不時吐出淡淡的芬芳,讓你生出被紅袖添香的溫馨。

有此君相伴,鄉愁便淡了許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