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秋交會之三」尹鴻:中國電視劇創作的四大特點越來越明顯

非常榮幸與大家一起分享過去十個月以來,中國電視劇發展的一些看法和想法。每年北京春季交流會也會做交流論壇,主要邀請創作者作為嘉賓,討論如何創作更好的作品;秋季通常會請各個平臺方、電視臺、互聯網,包括海外傳播平臺介紹明年或者是以後一段時間,會對電視劇有什麼新的要求、希望和新的發展變化趨勢。

「北京秋交會之三」尹鴻:中國電視劇創作的四大特點越來越明顯

2019年創作了很多非常好的劇目,並得到觀眾認可,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和變化,從宏觀環境層面而言,我認為有四大特點越來越明顯。

第一是為國家服務的政策導向性更加鮮明。今年選擇了80餘部劇集,在一個時間段內每個電視臺、互聯網,在重要的時段把這些劇推薦給廣大觀眾,這個要求是全平臺、全媒體,未來這種情況可能還會出現,因為明年是全面實現小康,以及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等重大節點。為大局服務、為國家服務的政策導向性從創作段到播出段會越來越明顯。

「北京秋交會之三」尹鴻:中國電視劇創作的四大特點越來越明顯

第二,文化自覺性更加明確。文化自覺包含了三個組成部分,首先就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央領導同志在電影工作座談會上專門講了,對傳統文化不能僅僅是拼湊,不能把封建糟粕的東西作為向西方炫耀展現的方式,而是要積極轉化優秀的傳統文化為當代文化服務。其次是革命文化,從黨的一大開始,從“紅船”“井岡山”文化開始,這些年一直在倡導。最後是劇當中得到廣泛認可的就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一直到新時代,例如《大江大河》、《希望的田野》等。三大文化自覺性會更加明確。

第三,全產業鏈,平臺的引導、調控、激勵的政策體系性更完整,更加明確。全過程、全媒體、全平臺都會受到這個體系明晰性的管理,標準會更加的一致化、一體化。反過來激勵政策也會更多,引導精品推出的政策,未來五年的重點影視作品的規劃,各個行業主管部門都在做未來五年重點節目的規劃,大部分和三大主題有關係。

第四,由於影視受到社會關注度非常大,因此社會敏感性更加嚴。

社會輿論中有的是和行業規範有關係,比如收視率問題;還有和職業道德有關係,導致整個社會對整個影視行業的監督大大加強。監督的加強反過來會影響到管理部門對行業的一些管理手段,有時候社會輿論壓力非常巨大。

「北京秋交會之三」尹鴻:中國電視劇創作的四大特點越來越明顯


在這樣的影響下,整個產業就會出現循環,生產數量肯定是減量,今年從備案到發行許可證,數量上肯定減少。

在此基礎上,市場和政策的雙風險都在提升,會面對一些政策和輿論風險。政策風險有時是輿論風險和壓力帶來的,而市場方面,電視劇的產量在下降,整體來看用戶的增長跟過去相比會出現相對平緩的時期,導致資本更加謹慎,這也是我們今天面臨的大產業形勢。

「北京秋交會之三」尹鴻:中國電視劇創作的四大特點越來越明顯


這種形勢下會出現一些新的特點,無論是更有利於生產,還是規避風險,

首先是減量提質成為主流。今年非常欣喜地看到電視劇產量在下降,但是達到一定藝術水準和思想水準的作品數量在增加。雖然缺乏現象級作品,但是較好的作品今年是不少的,今年就是缺少爆款作品。其次是主旋律的作品會增加。這既是規避風險的需要,也是承擔社會責任的需要。主旋律作品過去分為幾大塊,包括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英雄模範人物題材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近兩年沒有增加,涉及到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留給我們創新的難度會更大。這部分作品的量並沒有增加,更多的作品增加到了現實題材。古裝題材變得年輕化和青春化。為什麼IP劇會更多,所有的作品都在走向更加年輕化和青春化,規避歷史題材的宏大性和厚重性。

還有一個新中國題材增加,這個趨勢以後還會出現,《光榮年代》是這樣的作品,還有《大江大河》《希望的田野》《在遠方》,帶動改革開放的題材會大量增加,代表中國發生巨大的改變,和現實生活有更深的聯繫。還有行業劇、類型劇、年代混合,行業劇和都市情感聯繫在一起,我們叫混合性更加明顯。

「北京秋交會之三」尹鴻:中國電視劇創作的四大特點越來越明顯

在題材類型形態的創新上相對趨於保守,這種保守由於雙重風險的增加,使得大家在創新上多多少少有點畏手畏腳,我始終認為未來的爆款一定來自於創新。《長安十二時辰》在原有的創作上往前跨一步,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反響,現在有創新性的作品可能相對比較少。

「北京秋交會之三」尹鴻:中國電視劇創作的四大特點越來越明顯

當前,現當代題材的作品比重非常大,而且佔比都非常高,重大的歷史題材反而並不多。而且大家會看到收視好的都是帶有情感類型的劇集,去年有一批作品引起比較好的反響,這裡面有《特赦1959》《外交風雲》。從播出的特點來看,我們看到電視臺的聯播、重播、跟播普遍,過去大家都要創造獨特的份額,現在都開始抱團取暖,去年新播的劇有20%的下降,大部分都是有跟播、重播,也有幾個臺聯播劇,一起追求市場供應。網臺新播劇數量下降,優質劇播出規模提升。產業本身趨勢來講是對的,讓好劇有更多機會播出,讓好劇有更多用戶規模的積累,總體來講是符合產業發展的特點。網臺既有共同性,仍然還會有差異,比如更長的劇可能在網上比較多,網上歷史題材比較多,和電視臺相比而言,自己獨特的播出內容和模式。

未來可能有幾點思考供大家參考:

第一,由過去的底線意識開始轉向導向意識,自覺地在作品中完成導向選擇和導向表達,和過去只要我不跨底線是不一樣的,現在必須往前引導。

第二,從增量的創新轉向存量的創新,我們必須在存量上提高品質和質量。這一點對創作的要求更高,出精品的要求更高,現在我們要創文化品牌,所以我們現在文化向上那就更是理所當然。你必須要時刻意識到,過去做各種商業炒作、商業運作,只要能達到一定的市場效果就好,現在不行,這種商業炒作有巨大的風險,你必須要把自己變成文化品牌,從過去追求產品的數量,現在追求版權的質量。

「北京秋交會之三」尹鴻:中國電視劇創作的四大特點越來越明顯

將來要考慮產品出來以後,版權能不能多窗口、多時長、多空間的使用。還可以做線下很多版權帶給它的衍生作用,將來把優質版權的效益更大化,減少由於生產數量的減少帶給我們的壓力。創作過程中我們要從粗放生產轉向規範生產轉變。《推進繁榮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相當一部分是關於產業和市場的,包括對收視率、對賭、如何籤合同等等,很多事情都有細緻的規定。因此整個行業從粗放生產轉向規範生產將成為現實,將來這方面會越來越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