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收官,拿出籃球綜藝大年唯一的滿分答卷

作者 / 籃球

“一個人,你打的再漂亮,這場比賽你也贏不了”。

《這!就是灌籃》第二季總決賽的上半場,追夢隊的比分被塞爾維亞的紅星隊拉平時,教練王仕鵬說了這句話,他說他理解大家都想得分的心情,但籃球是團隊競技,一個人是打不贏比賽的。

它收官,拿出籃球綜藝大年唯一的滿分答卷

而這也正是《這!就是灌籃》第二季(以下簡稱《灌籃2》)的初衷——籃球的團隊性。

在經歷了一整個夏天的燃燒,11月9號晚,最後的總決賽中,追夢隊以領先5分的優勢贏得了比賽,汕頭大學的朱松瑋當選MVP(最具價值球員)的頭銜,當之無愧。自此,《這!就是灌籃》第二季就正式收官了。

它收官,拿出籃球綜藝大年唯一的滿分答卷

收官當晚,朱松瑋立刻就在虎撲和豆瓣引起了討論,其中虎撲“朱松瑋”的相關討論帖增加近3000條;《灌籃2》登入微博綜藝話題榜榜首,話題詞#這就是灌籃#破57億。

在去年的《這就是灌籃》大獲全勝之後,本年度迎來了籃球綜藝的大年,光是兩家平臺就趁熱打鐵推出了5檔籃球綜藝。但放眼整個籃球綜藝市場,會發現,難以出圈也已成為了常態。

而《灌籃2》,之所以可以在“難出圈”的環境下脫穎而出,成為球迷和觀眾心頭好,從籃球+娛樂節目的角度,有很多細節值得思考。

籃球節目既得虎撲又得豆瓣者得滿分

垂類綜藝,向來有塊鐵板——虎撲,他們是垂類的核心受眾,但對垂類綜藝格外嚴苛。不夠專業?發帖批評;明星嘉賓不符合要求?發帖批評;賽制過於綜藝?發帖批評。

但,這塊鐵板也並非完全踢不動,《這就是灌籃》第二季就做到了。

它收官,拿出籃球綜藝大年唯一的滿分答卷

(截圖來自虎撲步行街)

11月9日晚,《灌籃2》收官之後,娛sir第一時間打開了虎撲步行街的“這就是灌籃”詞條討論。請注意看這些帖子,虎撲的用戶都是真的在討論籃球。

他們誇白敬亭“局氣”,表揚他愛護球員、點評到位不囉嗦;他們認可朱松瑋的實力,也樂意看曹芳不斷拼搏;他們點評王仕鵬的戰術,對他最後使用張梓禕一對一強突的讚許;驚喜於王增傑的能內外線全打等等。

節目以專業清晰的賽制、精準的明星嘉賓選擇、實力派球手、完整的球員交流和教練交流等等都得到了這批籃球節目核心受眾的認可。

《灌籃2》在得到了籃球節目受眾人群肯定的同時,還在擴大圈層受眾上有非常顯著的收穫。

娛sir在豆瓣熱評裡看到這樣一條疑問“這麼專業的節目分該更高啊”,目前《灌籃2》豆瓣評分7.8。核心圈層外的觀眾,被精彩而專業的比賽打動,他們開始支持這些優秀的球手,對每一場勝利與拼搏感同身受。

它收官,拿出籃球綜藝大年唯一的滿分答卷

(截圖來自豆瓣)

對於《灌籃2》來說,要拿下核心用戶認可的同時突破圈層觀眾,這並不容易。

除了要做到自身內容過硬,還得面對同類型題材的競爭。

要知道,就籃球綜藝本年度的競爭來說,《灌籃2》對手可不少,娛sir粗略統計,至少有5部籃球綜藝上線。

包括聚集於青少年球員的《籃板青春》、全明星陣容的《2019超級企鵝聯盟Super3:星斗場》以及傳達籃球資訊和專業知識的《戰鬥吧籃球》等等。

在市場要求嚴格、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灌籃2》能成為觀眾眼中的滿分籃球綜藝,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清晰專業的賽制,以及對於綜藝天然娛樂性與籃球賽事專業度的巧妙平衡。

滿分卷第一步:專業先行、娛樂稍後,把內核還給籃球

第十一期節目中,白敬亭帶著《灌籃2》的五位球員去拍雜誌,但不滿照片裡球員們只是虛影,為球員爭取鏡頭登上了微博熱搜。

拍攝方按照常規為藝人拍攝封面的做法,將球員放置在白敬亭的身後,呈現了一個清晰的主角白敬亭和幾個虛影,嚴格上來講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白敬亭帶球員拍攝的目標是希望能儘自己所能,為這些優秀的球員爭取更多關注。

視頻片段裡,他皺著眉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請大家來的目的,不是來陪襯我,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請他們來的意義就沒有了”。

它收官,拿出籃球綜藝大年唯一的滿分答卷

娛sir突然就明白了,《灌籃2》只有一個明星嘉賓席位,為何邀請了白敬亭。

因為《灌籃2》的目的,也正是想在一場受眾更加廣泛的娛樂節目裡還原籃球的本質,呈現籃球比賽的團隊重要性,如同白敬亭為球員們爭取更多鏡頭一樣。

無論是最終的節目內容呈現還是賽制設定,《灌籃2》都在努力告訴觀眾——藝人與球員誰也不是誰的陪襯,籃球才是真正的核心。

為了做到這一點,《灌籃2》沒有照搬第一季已經成功了的模式,而是直接大刀闊斧改變了賽制。並在經驗之上,重新審視了專業性和娛樂性的平衡點,大幅度對第一季的內容進行了揚棄。

《灌籃2》的賽制借鑑了國家隊的模式:教練先選出勢均力敵的紅藍兩隊,再經過比賽擇優晉級,最後組成一支全新隊伍——追夢隊,與國內外籃球隊進行對抗。

雖然這樣的調整,在觀看門檻上有所提高,但卻起到更加專業的科普作用,也更加靠攏了籃球的本質。

正如虎撲用戶所說“對籃球節目而言,能看一場打滿的5v5比賽,看到雙方教練的戰術佈置,比啥都管用。”

《灌籃2》在海選後立刻就採用了專業的全場5v5形式。不斷用5V5比賽來磨合團隊合作與球隊的默契。沒有絕對的強者,也沒有絕對的弱者,只有知己知彼,避短揚長,每個人才都可能是強者。

並改用了專業球星執教的方式,配備了孫悅和王仕鵬兩位固定的教練陣容,並邀請了國際知名的籃球運動員尼克·楊、德懷恩·韋德、烏杜尼斯·哈斯勒姆和馬布裡參與節目,輪換執教。

除了提升專業性,在這個階段,5V5還放大了選手的個人特質:八倍鏡射手聶天成、能投能突能傳胡祥朕、亂戰王者劉書同等等,讓觀眾對球手們有一個初步但足夠牢記的印象。

配合節目露出的大量訓練環節,將觀眾視線吸引到硬核的球員陣容上,真正實現做“籃球”節目。

它收官,拿出籃球綜藝大年唯一的滿分答卷

而相比賽制上的改動,《灌籃2》做出的更冒險的調整,其實是大膽輕減了明星嘉賓的參與度。將明星領隊改為發起人,只邀請白敬亭一位藝人, “藝人+球星”的比例從2+2變成了1+3。

對於泛娛樂的綜藝節目而言,這是一個冒險的行為。

要知道,綜藝市場,向來是“她導向”,輕減藝人的參與度意味著《灌籃2》面臨的出圈難度將大幅度提升。

但令人意外的是,白敬亭不僅僅帶來了出圈效應,還收服了虎撲用戶們。

它收官,拿出籃球綜藝大年唯一的滿分答卷

大眾印象裡,白敬亭是個流量明星,有意思的是,在他的印象詞條裡有兩個內容與《這就是灌籃2》高度契合:一是資深籃球愛好者、二是嗜球鞋如命。

從整個《灌籃》第二季的表現來看,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作為球隊經理人,白敬亭貢獻的大部分分析都很明確的從策略角度出發,評價中肯理性,伴隨著節目的進行,漸入佳境;同時觀賽反應又很真實,總決賽那些吼出的喝彩聲,無不體現著他的球迷屬性。

而這也是他得到虎撲觀眾肯定的主要原因,“他很明顯熱愛籃球、愛護球員,懂球但不亂髮言”“找白敬亭是對的”。

它收官,拿出籃球綜藝大年唯一的滿分答卷

《灌籃2》節目總製片人彭正圓也曾在採訪中透露,在第二季啟動前,導演組專門收集了各方的挑刺,反省了綜藝娛樂成分過多、剪輯偏碎等問題,如果綜藝與專業難以平衡,優先確保專業。

不論是賽制上的調整,還是明星嘉賓上的輕減與選擇,都是《灌籃2》側重點轉向專業的重要標誌。毫無疑問,籃球比賽是一項專業性要求很高的運動,而《灌籃2》做到了專業先行。

滿分卷第二步:專業到位,綜藝感要如何取捨?

除了保證了專業性,《這!就是灌籃》第二季還回答了垂類綜藝的一個難題。作為一檔籃球節目,在確保了專業性之後,要如何取捨綜藝感,並讓普通觀眾對籃球產生興趣?

這就不得不又說回賽制了。

它收官,拿出籃球綜藝大年唯一的滿分答卷

回顧一下整季的賽制,非常的清晰:在5V5之前,《灌籃2》採用了1V1與3V3的對抗模式。這是一個重要的步驟,畢竟退一步來說,《灌籃2》無論多麼專業,它的本質還是綜藝節目,不是專業賽事轉播。

1v1是學院派和街頭派的較量,3v3做的是高校間高水平的對抗,這樣的設定,更能體現賽制的豐富性,以及有針對性的選拔球員,並有利於提升普通觀眾的觀看興趣。

還記得女球手艾林與趙洋那場精彩的1V1對抗嗎?晃倒對手、背後運球、反手上籃……,娛sir都恨不得站在椅子上為她們搖旗吶喊。

這樣的賽制,激發劇本都不敢寫的戲劇性絕殺,籃球場上就算只有幾分鐘,甚至幾秒鐘的時間也可能翻轉局勢。想想看,頭盔哥絕殺逆襲學院派的張展瑜,但又輸給3年沒打贏過自己的郭凌川,夠不夠精彩?

它收官,拿出籃球綜藝大年唯一的滿分答卷

而後,再通過位置大戰、紅藍大戰、外戰等比賽,不斷靠近著主題:組一支一致對外的籃球隊。觀眾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了籃球球隊的團魂,也見證了球員們從不夠默契到配合無間的成長。

其中令娛sir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王仕鵬和曹芳兩位的互動,果子哥曾在一場比賽中一人轟下了全隊最高的得分22分與5個助攻。但即使得分高,王仕鵬依然批評他防守效率為0,因為籃球,是一場團隊的比賽。

到了總決賽當晚,果子哥終於得到了王仕鵬的表揚。

王仕鵬將曹芳用到了極致,三分球,防守,助攻,幫助隊友前進,幫助球隊前進。特別是最後的時刻,朱松瑋被5犯罰下場,曹芳命中了那個改變比賽節奏的三分球,他的戰術,都是王仕鵬指導給他畫的,清晰、明瞭。

飛揚跋扈的曹芳,一路與教練相愛相殺,長成了一個屬於追夢隊的曹芳。

它收官,拿出籃球綜藝大年唯一的滿分答卷

除了賽制1V1、3V3的作用之外,《灌籃2》還針對第一季時網友提到過於綜藝式的剪輯進行了調整。

一方面,節目正片仍然保留了綜藝的自身屬性,採用導演思維將每一場比賽有詳略、有重點地呈現,突出優秀的球員和精彩的回合。

而豆瓣網友反饋,剪輯上減少了慢放鏡頭,也將更多的鏡頭放在了球員身上,急拉、急推、快速搖鏡頭也明顯減弱等等。

另一方面,節目還在會員版中放出未經剪輯的比賽視頻,滿足籃球愛好者進行復盤分析的需求。這種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覆蓋不同的觀看人群。

娛sir就曾反覆看了數遍總決賽最後的階段,單挑王張梓禕的快攻快打。

在追夢隊內線防守連續不理想的情況下,王仕鵬改變了策略,讓張梓禕發揮他所長“給到你球,有機會一對一就突破”,然後觀眾就會看到,在隊友的幫助下,張梓禕實現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它收官,拿出籃球綜藝大年唯一的滿分答卷

通過賽制的清晰設置、剪輯的籃球導向,《灌籃2》沒有因為優先考量專業而失去觀賞性,反而通過強化籃球本身就會產生的故事點,並將其消化到了綜藝的呈現形式當中。

《灌籃2》不僅給垂類綜藝做出了平衡專業度與綜藝感的良好示範,節目還始終以球員為核心,傳遞了屬於籃球的競技精神——成長與團隊協作。

更為重要的是,對於這些年輕但又不算年輕的籃球運動員們來說,在這樣的時機裡,節目給了他們一個窗口,這個窗口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朱松瑋這樣有潛力的CUBA球員的實力和努力。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被看見,有時候跟實力一樣重要。同時,類似狀元王少傑這樣的優秀球員參與,也可以讓更多人關注到CBA的發展。

而伴隨著MVP花落朱松瑋,第二季已經完美收官,但籃球的故事會一直繼續,期待第三季能為觀眾帶來更多的突破以及更多的實力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