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業平臺:買方市場下,未來產業模式的演變與整合

記得是在2016年初,應某次企業客戶會議讀者要求所寫的一篇文章中,預測了高空機械市場未來形態將出現兩極發展情況——大型企業做全國市場,數量極少;小型企業做地方市場,數量眾多。整個2019年,這一預測的趨勢加速呈現。

2016年BC50的排行榜上,兩家有歷史的租賃企業宏信與志誠,可謂雙子星座,裝備陣容幾千臺,其他新入行企業與他們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此後的兩三年裡,行業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些新進企業,看誰能夠加快發展追趕上來。

高空作業平臺:買方市場下,未來產業模式的演變與整合

進入2019年,華鐵攜上市背景的建設公司強勢高調殺入,永立揹著國際前十的專業租賃光環一腳踏進,眾能講述數字科技故事融合國內創投直指頭牌,再加上徐工國資背景的廣聯租賃,新加入的四家,與傳統上海宏信一起構築了新五大家的第一集團格局,並且也開始與第二集團拉開明顯差距。

市場競爭,看的是實力。第一集團的五大家,共同的特徵資金或資本的實力。

到2019年7月,眾能聯合宣佈融資達到15億元。我們按平均一臺臂架折算四臺剪叉的統一標準,眾能具備全款拿下2萬臺的能力,加上五倍槓桿,就是10萬臺的胃口。2019年其實際裝備已經過萬,全國佈局超過30個點。

華鐵進入高空平臺產業,第一個行動就是拍出來10個億採購產品,表達誠意,僅上半年時間,就完成了6000臺的採購。

永立建機在中國市場有長期日立挖機的租賃經驗,2019年正式進入高空平臺市場,僅僅到8月份就完成了佈局全國的六大基地開業,500臺吉尼臂架,2000臺鼎力剪叉只是其第一批次的鋪底,並且臂架與剪叉的裝備結構直接就是按境外成熟市場中實力企業佈局。

而穩坐十來年江湖霸主的宏信建發,其背景實力和歷史積累,都不允許自己主動出讓在手的盟主席位,輕輕鬆鬆就在2019年將平臺裝備數量拉高到一萬五千臺以上。

徐工廣聯不用說,一手買來租一手租完賣,早在2018年租賃就在7000臺規模之巨。就像小學時做的應用題,一個池子一頭進水,一頭出水,兩個開關調一調,裝備數量隨決策甚至具備單月變化過億的能力。

上不下萬,下不上百,租賃行業兩極化的新標準已經形成。

僅就2019年當下市場的保有量而言,最新的市場兩極化特徵就是:大公司別低過一萬,小公司最好別上千。換句話講,剛過千臺的中型公司,目前經營境況最為尷尬。

這裡,講一下東部區域一個地級市場在2019年的標準場景。

——以下為故事文學體——

一個大型安裝工程,圍牆起來,小公司就到了,三個月後,建築出地面,小公司三臺兩臺就開始進入,再兩個月後,小公司進入產品達到十臺二十臺時,眼看下一撥就是上百臺甚至更多的需求時,一家大公司到來了:”價格?八折!供量?無限!運費?沒有!付款時間?兩三個月都行,先簽再說吧。”

大合同,處理麻煩點,議著議著,第二家大公司到來:“價格?我再比他低一成!供量!你要多少有多少!運費?我第一批已經運來了!付款時間?上面不催我我不催你,領導催我了我告訴你。”

業主方只要不急著用,就在等著第三家大公司的到來。

面對半年前就開始辛辛苦苦跑這個工程的小公司,工作做的細的:“就你這幾臺車,原來合同執行完就算了”。工作做的不細的:“你看,你要是價格能和人家一樣,我就先不退你的車了。”

文學故事講完了。

看到這個故事裡面最主要的問題沒有?這個場景裡,沒有中型公司參與。

高空作業平臺與起重機、挖掘機、叉車市場場景都不同。核心就兩個,一個是裝備資源,數量充足,其實力背後實際上就是撐得住低價和延遲付款。一個是跑動量,和滲透率,能夠先期發現對接散佈的需求。

裝備資源大公司是以全國調動的方式充分放大競爭能力的。先期機會是小公司紮根一個小區域市場在日常租賃送車收款行動中就能夠獲得的。前面講述的場景中,一個工程最初期小數量應用的階段,兩個月裡一個業務員可能要動十次,這是大公司的人力資源不值得投入的,而工作建設期大批量低價格應用時,小公司想做是想做,但自己也明白,現金流都撐不住。真要義無反顧的買、借、租各種手段集中幾百臺投入一個工程幾個月,原來的市場就丟給別人了。

沒有跨省全區域經營市場調動裝備的能力,就做不大。沒有紮根到底,天天轉悠的人,就做不全。這裡面沒有隻做一個省,卡位在中間的中級公司的生存空間。有的話,這樣的公司不分解成幾個十幾個扎到各市縣區,經營馬上出問題;而分解之後,他實質意義上也就是百臺級的小公司。

中聯高機一位高層領導在面對小公司對產業發展前景的疑問時,指出了一個方向,就是任何一個市場,都不會有獨狼的存在。上面一個場景裡也有一個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看著小公司面對大公司的窘態十足,但實際上就單子來講,小公司比大公司更掙錢。反過來講,大公司低價租賃還能形成的利潤和現金流裡,一部分是從製造廠家壓出來的,一部分是臺均人力成本的節省。

所以,除非五到六家大公司,每家在全國布點達到千個數量級別,也就是平均2至3個縣一個,小公司才會沒有生存空間。而這樣的話,他們總共會僱傭兩萬人左右,並喪失一半的優勢。

2019年,全國高空作業平臺大大小小租賃企業3000多家,從業人員2萬人左右,設備保有量不低於15萬,全行業租賃經營收入45億,是一個可以簡單拍出來的數字。

但是算下來,平均一個人七、八臺車,人均租賃收入22萬,也說明這個市場的運營水平還不夠。

行業的生態,不能一直這樣存在下去。而變化的趨勢必然圍繞上述核心的兩點進行資源的強化集中。這其中小公司是產業基礎,大公司則承擔領頭髮展的責任。

我們來看看幾家大公司以及他們的戰略取向。

宏信建發,中化集團背景,近期進一步整合所有門類裝備,中國最純正的專業裝備租賃企業。

永立,新成立,但其背景是日本三菱、金本這樣國際專業租賃前十企業,是長期高度專業化經營的裝備租賃企業。

華鐵,民營建築公司出身,長年腳手架高空支護經驗,高空產業最根本應用側的從業勢力。

眾能,創投背景,國內投資資金加持,數字物聯網經營手法,最為代表產業外新勢力,新科技勢力。

高空作業平臺:買方市場下,未來產業模式的演變與整合

廣聯和豐合兩家就不多作分析了,製造商身份,放眼高空全產業鏈,顧及整個產業發展,隨時可以作為產業的催化劑、黏合劑和調節劑發揮作用。

應當說,前幾家代表了參與中國高空平臺行業所有能夠參與的力量,新舊產業都有,國內外齊全。在手裝備到年底將有5萬臺之巨,佔整個市場保有量的三分之一,新添置數量也能吃掉前五家制造商的近一半,而在其中,臂式產品比例他們可能更佔絕對多數。

先看產業模式

眾能的數字戰略路線發展到極致,就是滴滴,可以一臺車都沒有。如果成功,另幾家傳統企業都沒有活路,而幾千家小企業將受益發展起來並在線上給眾能分享利潤。但如果眾能按傳統經營模式向前走,在前幾家當中卻是處於最弱位置的。

宏信、華鐵兩家公司,一個是專業建築裝備租賃,一家是民營高空專業租賃公司,格局上,宏信強華鐵很多,專業上華鐵比宏信專業,未來兩家之間的關係,脫離不了當前各個典型行業央企大國企與民營共存排位的狀態。

當然,除了最有可能創造神話的眾能之外,未來數年租賃產業最大的故事,將在永立這樣的外資專業租賃企業,與宏信、華鐵這樣的中國專業租賃公司的抗衡中演繹。

高空作業平臺:買方市場下,未來產業模式的演變與整合

永立能夠帶來的,是國際化專業租賃公司的經營模式,管理方法以及戰略算法。他們的資金便宜、折舊公式不同,比中國企業都長得多的專業經驗,以及境外已經更為先進的實踐狀態,可能對中國市場的未來場景看得更遠;而一向低調的宏信,從2019年,重組整合,重新做局東南亞市場等頻繁調整動作上看,其似乎已經開始實施在國際層面應對永立所代表的境外強勢租賃企業的戰略。

而這種競爭放在中國高空機械市場的未來幾年中,是大戲,是可以進行宏大敘述的故事。

紮實經營,講好故事,是當下市場競爭中都需要做到的。十年後來看,最終的結果,取決於工作的紮實,而過程中要抓到的一個個機會,要看誰講的故事好。

但當下產業的問題是——相比較其他產業,高空平臺機械市場產業規模已大,增長率下行,但供給側集中度不夠,需求端集中度又太強,產業撕扯的烈度註定很高。

大租賃商一下拍出5個億訂單,多大的降價幅度,多低的首付比例,多長的融資期限,多少個月的延遲付款,都能在家數眾多的製造商的爭搶中出現。

而神仙打架,必然小鬼遭殃。一個大工程的出現,幾家大租賃商的一輪競爭,也必然給周邊的租賃價格帶來巨大壓力。

規模向上,價格向下,從來都是一個行業發展期的必然,畢竟目前10萬臺規模高空平臺市場的一臺兩三噸剪叉車,比30萬臺規模叉車市場同樣兩三噸的叉車還有2至3萬元的溢價空間。租售比還有20%左右的優勢。

只是在這種規模化的市場基礎條件下,上下游集中度的這種態勢,是近年來整個工程機械產業從未有過的,這有可能使當前的一切都會快速地下滑正常行業的生態之下。

當下的情況,無論是大小廠商,還是大小租賃戶,對高空作業平臺整個產業的所有經營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決策錯誤的代價都會很大。

這將是高空行業備受期待的“良心”活動——揭示經營實景、幫助同行躲坑、優化行業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