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遷都嗎?遷都的政治經濟學

摘要:遷都成功或失敗,奧秘在哪兒

要遷都嗎?遷都的政治經濟學

引文:首都當然首先是一個城市,但它又絕不僅僅是一個城市。其中的道理並不深奧。

印尼正式決定遷都,泰國正在考慮遷都!

遷都好像突然成為了國際上的一個熱點話題。其實不然。印尼遷都,其實不是新聞。早在印尼獨立之初,印尼開國總統蘇加諾就曾提出遷都。之後數十年間,遷都話題也經常見諸報端,可以說印尼人討論、思考遷都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

放眼世界,全球遷都的頻率也不低。過去幾十年裡,像巴西、坦桑尼亞、巴基斯坦、尼日利亞、科特迪瓦、德國、哈薩克斯坦、緬甸、赤道幾內亞等國家都有遷都的經歷。

而回到歷史,對中國人來說,遷都就更是一個熟悉的話題了。

為什麼要遷都?遷都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政治經濟學?遷都案例很多,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案例,從中能夠引出什麼樣的教訓?……

趙匡胤遷都,隱藏的政治考量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在宋太祖趙匡胤和後來即位為太宗的趙光義哥倆中,發生過一次關於遷都的爭論。

眾所周知,宋朝的建立乃是繼承了後周的衣缽,而後周是以開封為都城。當時在戰亂頻繁的背景下,開封堪稱繁華之地。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得政權之後自然會延續定都開封的舊例。

但是到了976年,實際也就是趙匡胤在人世的最後一個年頭,趙匡胤突然率領百官西巡洛陽,《宋史》記載說:"上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意思是太祖對家鄉洛陽很有感情,動了遷都的念頭。【1】

《宋史》中的這句話當然沒法全信。遷都是何等大事,作為一個政治家,豈會僅僅因為懷念家鄉的風物民俗而擅動?

趙匡胤為何要遷都,先把這個問題拋在一邊,看看反對者的意見。

趙匡胤的遷都計劃剛一提出,便遭到了眾多大臣的反對。其中一個叫李符的官員列舉了遷都洛陽的八大障礙,其要點是洛陽久經戰亂已破敗不堪,如果遷都洛陽,成本極其浩大,軍民也經不起折騰。

要遷都嗎?遷都的政治經濟學

李符等人的聲音可以不聽,但親弟弟、時封晉王的趙光義的意見卻不能不理。

《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記錄了二人的對話:

晉王又從容言曰:"遷都未便。"上曰:"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王叩頭切諫。上曰:"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宂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險。"上不答。王出,上顧左右曰:"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2】

簡單翻譯一下:趙光義認為"遷都未便",趙匡胤則稱,他不但想遷都洛陽還準備進一步遷都長安,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藉助洛陽和長安的地理優勢,汰除冗兵,學習周朝和漢朝,安定天下。趙光義回稱"安天下,重要的是德不是險。"趙匡胤於是對左右說,晉王的話有道理,先不要遷都吧。但我還是擔心,恐怕等不到百年,天下民力都會因為供養京城而耗盡啊。……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趙匡胤之所以考慮遷都,軍事和經濟是兩大要素。

就冷兵器時代的軍事地理而言,開封是無險可守之地,為了保護京城的安全,就必須在周邊屯聚大量兵力。宋朝的"冗兵"一直為後人所詬病,但這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假若沒有大量士兵駐守,天子在京城裡能住得安逸嗎?

而洛陽看似離開封並不太遠,但其地理條件迥然有別。伊、洛水在此交匯,北有黃河之險,周圍被群山環繞,屬於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

趙匡胤想到的,趙光義肯定也能想到,為什麼反對?趙光義來了句"在德在不險",這就是一句政治正確的廢話而已。難道趙光義真的如此迂闊?

趙光義的小九九被日本學者看出來了。

日本學者久保田和男在《宋代開封研究》一書中,舉出了兩個事實:一是趙光義即位前是晉王,還兼任開封的最高行政長官即開封府尹,依靠這個非常重要的職位,趙光義早在即位前就擴張了自己的勢力。二是在趙匡胤巡視洛陽之後,突然以"修復洛陽宮殿有功"為由對河南府的行政長官焦繼勳增加了職守,而焦繼勳不是別人,正是有望繼承皇位的皇子趙德芳的岳丈。【3】

秘密在這裡浮現:趙光義假若是個對皇位有想法的人,那麼他必然會對趙德芳一派勢力的擴張充滿警惕;大宋京城如果真的從他任最高行政長官的開封遷到了洛陽,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消息?

史學家進而證實,最先出面反對遷都的李符原本就和趙光義心腹私交甚密,他拋出的遷都八大障礙論是否出於趙光義的授意,就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了。

回到趙匡胤那一面,其謀劃遷都,軍事、經濟的因素是可以放到檯面上公開討論的,除此之外,有沒有政治的因素?

如果你的答案是沒有,那隻能說明你太天真了。在政治上玩制衡,中國古代再熟悉不過了。

要遷都嗎?遷都的政治經濟學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遷都,都有著政治、軍事、經濟的多重考量。只不過政治這一方面可能稍稍隱晦一些而已。

明成祖遷都,重大戰略失誤?

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明成祖朱棣決定將首都從南京應天府遷往北平順天府;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大明王朝的首都正式從南京搬遷到了北平,並改名為北京。

永樂遷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造成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了現代。

明成祖為什麼遷都?

經典論點仍然是立足於軍事角度。朱元璋從蒙元人手裡奪得了政權,但後者的餘威猶在,人們認為,朱棣遷都北平,有利於抗擊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於經營東北地區。

另有人認為,永樂皇帝通過發動靖難之役成功奪權,進而深信能為自己控制的最強大武裝必須佈局在華北地區,假若他在南京登基治國,那麼他和作為自己權力基石的軍隊之間會多出N個代理人,而這種風險,朱棣這種經歷的人註定無法接受。

還有論者強調政治因素,從朱棣的遷都中看出了他對南方深深的不信任。朱棣一路打到南京,奪權過程中殺人如麻,也遭遇過頑強的抵抗。而北京是朱棣的藩王駐地,是其經營多年的老巢,相比於南京乃至南方,回到北京顯然更令他放心。

要遷都嗎?遷都的政治經濟學

哪個理由更接近事實?不從地下請出朱棣本人大概是很難解決了。

有意思的是,在評判明成祖遷都成功還是失敗的爭論同樣吵得沸反盈天。稱讚成祖遷都英明的人們認定,如果沒有遷都,明王朝的歷史不可能延續如此之久;貶斥其失敗的論者又反過來嘲諷,口口聲聲遷都是為了防範北方少數民族,但大明的政權最後不是仍然被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所奪取?

一個外國人也對明成祖遷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斷,而他的視角可能會讓許多中國人意外。

費爾南·布羅代爾是法國年鑑學派的史學大師,在其享譽世界的鉅著《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15世紀初中國放棄了因長江之利而對航海開放的南京,卻定鼎北京,"作為一個經濟世界,龐大的中國無可挽回地完成了中心的轉移。在某種意義上,它背離了應用大海之便開展經濟和擴展影響的方針。……不管這一選擇出於有意或許有意,它一定具有決議性作用。正是這個時分,中國在搶奪世界權杖的競賽中輸了一局。"【4】

中國在搶奪世界權杖的競賽中輸了一局?需要知道,明初時的世界正由陸權時代向海權時代轉型,新興強國無一不和海洋緊密相聯。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同意布羅代爾的判斷的確十分睿智。

對一個國家首腦來說,相比戰略上的失誤,局部上的一點小算計、小收穫簡直無足掛齒。可惜這句話無法讓以英明神武自居的朱棣聽到了。

政軍淡出,經濟凸顯?

現在早已不是宋太祖、明成祖的時代。

遷都的政治經濟學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表面上看,政軍淡出、經濟凸顯似乎是一個顯著的標誌,畢竟,當下已無法依靠地勢的險要來守護京城的安全。於是,在遷都的問題上,自然地理環境是否適合人居、是否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便成為最重要的砝碼。

從泰國首都曼谷和印尼首都雅加達的情況來看,人滿為患、汙染嚴重、交通堵塞雖然堪稱各國首都的通病,但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則是兩個城市迫在眉睫的威脅,與此同時,首都虹吸效應帶來的經濟發展不均衡也是這兩個國家亟待解決的問題。

眾所周知,東南亞國家一直位於增長較快的國家方陣之中,但對東南亞經濟增長持批評態度的人認為,增長帶來的好處都轉移到了特定的社會集團和特定的地區,各階層之間,農村與城市之間,核心與外圍之間,差距反而越拉越大。

以印尼為例,在數以千計的島上居住著數以百計的種族族群,但印尼人從未選出過一個非爪哇人的總統,而印尼的大部分財富都集中在雅加達。生活在爪哇之外的印尼人,特別是東部,長期以來都抱怨被安坐在大首都的國家領導層遺忘。

印尼中央統計局2019年2月發佈的經濟增長報告顯示,爪哇島2018年GDP佔全國總量的58.48%,新都所在的加里曼丹島佔8.2%,而位於最東部的馬魯古島和巴布亞島GDP合計僅達2.47%。

於是,印尼人普遍希望,遷都真能夠像政府宣示的那樣,成為消除爪哇島與其他地區發展不平衡重要戰略的一部分,可以使國家經濟發展更加均衡與公平。

但是,遷都能不能推動實現不同地區之間的均衡發展?

在比較過德國、巴西等成功遷都的案例之後,大拿對此表示樂觀,但堅持認為,還需要滿足三個前提條件:強大動員能力;遵循經濟規律;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要建立新的模式。

遷都是國之大計,前兩條毋庸解釋。第三條其實也很好理解,如果地方發展權利不夠,地方擁有的資源仍然十分有限,哪怕傾全國之力打造一個新都,用不了多久,也一定會傳染上舊都的老毛病,這樣的遷都還會有多少意義?

看來,即使是當下,政治也根本未從遷都政治經濟學中隱退。

首都當然首先是一個城市,但它又絕不僅僅是一個城市。其中的道理並不深奧。

註釋:

【1】《宋史》,中華書局版。

【2】《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華書局版。

【3】《宋代開封研究》,上海古籍版。

【4】《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務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