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為什麼願意花3年為他的壺配蓋?

在紫砂界流傳一句話:寧做三把壺,不配一個蓋。

因為天然紫砂礦料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雲母、方解石、橄欖石、赤鐵礦和長石,它的包裹物是膠泥。這些物質雖天然生成卻組合無序,經摔打製成泥、做坯成型後,再以1180度左右的高溫燒製成壺。

顧景舟為什麼願意花3年為他的壺配蓋?

此過程中,壺的色相會隨著對紫砂泥料的每次調配有所不同,也會隨著不同的窯溫燒法有所變化,再加上泥坯燒成後的收縮率也有所不同,所以紫砂壺才得以“萬紫千紅、方非一式、圓非一相”。而配蓋又要根據原作品的品相、色相、賦意等加以調節,既要配出原作的泥、款、功,又要體現作品的形、神、氣,絕 不是捏幾把砂土那麼簡單的事。

但像顧景舟這樣的大師,也做過為他人的壺配蓋的事,而且他非常願意為這個人的壺配蓋!

顧景舟為什麼願意花3年為他的壺配蓋?

查看 顧景舟真跡

這件事要從唐國新得到的一把殘壺說起……

唐國新,何許人也?

當代著名紫砂學者韓其樓編著的《紫砂壺全書》,在古今紫砂收藏大家名錄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至於愛紫砂壺成癖者……當今則有唐雲、亞明、馮其庸、羅桂祥、許四海、唐國新、浪石、劉鴻喜、姚世英、富華、王一羽等名家。”

1988年春,唐國新在黃山一處村落的小吃店裡意外地看到一件邵大亨制壺的真跡,“大亨”二字歷歷在目。雖然紫砂壺蓋子已破損。當即,他用80元錢買下了這把紫砂壺殘器。但凡收藏紫砂壺的人都知道,邵大亨是晚清上袁人(即現在的江蘇宜興丁山紫砂村),其為人卓爾不群、孤傲耿直,其制壺高潔典雅、鬼斧神工,為世人所推崇,而其紫砂作品傳世極少。

唐國新懷揣寶貝回到宜興丁山,便直奔交往15年的“忘年之交”顧景舟的家。顧景舟只看了一眼便斷定:真的。正當唐國新暗自慶幸,邵大亨的紫砂壺早成鳳毛麟角,自己竟得了一件真跡時,顧景舟笑言:“我來配個蓋吧!

大亨掇球(後期配蓋)

顧景舟為什麼願意花3年為他的壺配蓋?

查看 掇球壺

1991年夏日的一個早晨,顧景舟打來電話,告知其大亨壺蓋已配好。當唐國新趕到顧景舟家中,看蓋心切的他趕緊拿起還用毛巾包裹著的“大亨壺”,掀蓋一看,上有“景舟配蓋大亨壺,時年七十有七”字樣。唐國新順勢將壺蓋與壺身合上,頓時為顧景舟精湛的紫砂技藝所折服。壺蓋不僅渾然一體,而且 形、神、氣、泥、款、功都配合得天衣無縫。

顧景舟為什麼願意花3年為他的壺配蓋?

查看 掇球壺

這把兩代紫砂壺藝大師合作的經典之作,不僅是一把壺的傳續和整合,更是兩代壺藝大師智慧和工藝的完美結合。

唐國新回憶說:“顧老自豪地說,‘除了我,誰也配不出大亨壺的丰韻、神彩、精細和豪邁,必先知其人,而後仿其壺,必先知其料,而後用其工,只有心靈和手藝的相通才能品出大亨成壺的心境,才能配出大亨作品的神韻’。顧老所表現出的激情,讓我見識了他對紫砂赤子之心般的尊敬與熱愛。”

為什麼制壺藝人大多不願意配蓋?因為重新配蓋太難了!

要求新配壺蓋與原有壺身一致,實際上就是要求還原原來的製作條件,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顧景舟為什麼願意花3年為他的壺配蓋?

顧勤 古井

首先是顏色。



紫砂壺的顏色是泥料成分、燒製溫度、燒製氣氛(窯中氧氣的多寡)、燒製時間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因為泥料成分卻是不可控的,即便泥料出自同一個礦區,但不同區域、岩層的同一種泥料,成分構成也會有差別,例如赤鐵礦的含量不同,同樣燒成條件,成品顏色也會有較大差別。

顧景舟為什麼願意花3年為他的壺配蓋?

顧勤 臻韻

其次是壺的顆粒感。

壺體顆粒質感取決於泥料種類、加工方法、生坯乾溼度等因素。目前,紫砂壺的製作完全是憑經驗的。

對於泥料的把握程度也只能是經驗可控範圍之內的,如泥料種類、生坯乾溼度等,但泥料的具體加工方法制壺藝人是不知道的,選同種泥料容易,選與原來加工方法(磨碎、煉製、陳腐)一樣的泥料難。

顧景舟為什麼願意花3年為他的壺配蓋?

顧勤 可心如意



然後是尺寸。

紫砂壺從生坯到燒成,要發生兩次收縮:1、乾燥收縮;2、燒製收縮。收縮程度與泥料種類、生坯乾溼度、燒製溫度、燒製時間直接相關,完全複製燒製溫度、燒製時間是不可能的。

所以即使是同一種泥料製作的同種款式紫砂壺,每次燒製的成品,大小都會有所區別。所以,生坯做好後,壺蓋和壺身都一定要整體燒製,如果分開燒製,往往就會出現因為收縮程度不同而不相匹配的情況。

顧景舟為什麼願意花3年為他的壺配蓋?

顧定榮 靜方壺

所以,配一個壺蓋,對於壺藝人來說,比做一把新壺更難。某種程度上,做一把新壺相當於摔碎一塊玻璃,偶然隨意即可,而給原壺配蓋,則相當於將破碎的玻璃拼起,難度實在比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