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開啟“賽馬”模式 多國央行紛紛備戰

數字貨幣開啟“賽馬”模式 多國央行紛紛備戰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孟俊蓮 見習記者 劉佳 北京報道

隨著智能手機、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現金在發達國家日常生活中的佔比不斷下降。關於數字貨幣引發的討論越來越多。

今年6月,Facebook公佈Libra(天秤幣)白皮書,高調宣佈進軍加密貨幣為基礎的支付領域,一時引發世界熱議。Libra白皮書開啟了一場新的全球競爭,促使互聯網邁向3.0時代。

隨即各國央行明顯增加了對數字貨幣的關注度,倒逼各國央行加速數字貨幣研究工作。

“數字貨幣可能一開始試圖於解決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特別是跨境支付方面的一些弱項,希望通過新的科技手段來提高效率,減少障礙。” 11月7日,第十屆財新峰會上,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表示,但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這樣的基礎設施,究竟應該怎麼管理?全球主要央行在中間應該起到哪些作用?

周小川也呼籲全球央行之間應該有一個大致的協作機制,特別是主要央行,特別是涉及到儲備貨幣組成部分的這些央行,以便使全球金融系統更穩定,使得大家也更加具有信心。

多國央行紛紛備戰

數字貨幣的創設初衷就是為了繞開當前信用貨幣的“貨幣超發”現象,在微觀使用上基本可以等同於電子化現金,是對傳統M0(紙鈔和硬幣)的替代,將原來笨重的紙鈔、硬幣形式替換為更便捷的電子化支付形式。

而Libra的研發是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數字貨幣。在正式發行後,用戶能夠通過手機進行即時的跨境轉賬,並且手續費近乎於免費。這也反映了當下有許多支付需求沒有被充分滿足的現狀。

據公開資料顯示,全球仍然有10 億以上消費者沒有銀行賬戶。對發達國家來說,數字貨幣是央行在無現金時代,為消費者提供的廣覆蓋、跨平臺的支付手段。對新興市場國家來說,數字貨幣是普惠金融的一部分,可大幅加速金融服務滲透率。

近年來,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和推出節奏也在加快,數字貨幣輪廓逐漸清晰。

例如,央行在2014年,中國央行成立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論證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2017年1月,央行在深圳正式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2018年9月,該研究所搭建了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 2019年11月,數字貨幣研究所與香港金管局開展區塊鏈合作、與華為簽署金融科技研究合作備忘錄。

相對其他國家,中國在央行數字貨幣的討論上始終走在前列。

数字货币开启“赛马”模式 多国央行纷纷备战

根據圖表顯示,中國央行目前已經確定施行央行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使用者的兩層架構,在積極利用現有成熟的電子支付基礎設施的同時,對區塊鏈技術持開放態度;

而瑞典央行針對本國無現金趨勢推動電子克朗計劃,技術上同時採用兩種並行的方案,計劃於 2021 年正式部署;

英國、加拿大與新加坡央行則開展了用於跨境支付的央行間通用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提出了超級代理銀行、世界通用央行數字貨幣等概念;

與此同時,美聯儲曾在 2017 年對央行數字貨幣提出質疑,但 2019 年下半年以來已有多名議員和美聯儲官員表態應重啟聯儲數字貨幣 Fedcoin 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目前沒有央行數字貨幣計劃。但日央行總裁黑田東彥表示,未來央行將關注加密資產作為支付、結算手段。

11月7日,在第十屆財新峰會上週小川指出 “過去全球化程度不高,各國金融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沒有那麼大,貨幣政策主要是針對本國的價格水平、金融穩定、經濟增長、就業等目標,但情況慢慢正在發生變化,因此需要討論全球範圍內的央行功能應該怎麼更好地實現。” 也呼籲全球央行之間應該有一個大致的協作機制,特別是主要央行,特別是涉及到儲備貨幣組成部分的這些央行,以便使全球金融系統更穩定,使得大家也更加具有信心。

中金公司研究員黃樂平認為,各國央行數字貨幣尚處於探索階段,中國進度是較為領先的。目前看各國未形成確定的發展範式,中國數字貨幣屬於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而新加坡、加拿大的數字貨幣為批發型,主要應用於跨境交易。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可能加速商業銀行、支付機構等商業機構之間的分化。

數字貨幣將帶來什麼改變?

在11月6日的香港金融科技週上,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強調“中國的央行數字貨幣並不意味著要掌握公眾信息的完全控制權,央行將滿足公眾在交易中匿名的需求。中國的支付體系還有市場分割與摩擦,希望通過未來的央行數字貨幣建立更加流暢和舒適的支付方式,也可以覆蓋偏遠地區,促進金融普惠。”

也就是說,央行數字貨幣推出後將會廣泛的面向大眾。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也贊同這一說法,他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是法定貨幣的一種,可完全替代現金,是以國家信用做保障,所以應用範圍會比較廣。一旦推出來它是法定貨幣,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拒絕使用。

那麼,數字貨幣對支付產業將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11月12日,在第四屆新加坡金融科技節分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表態中國版的央行數字貨幣既不是瞄準跨境支付,也不像“摩根幣”一樣用於批發資金服務,而是為中國目前已經非常先進的電子支付系統提供更多冗餘性。

董希淼指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是一種電子支付的手段,它跟央行發的數字貨幣完全是兩個層次。這些電子支付手段應用有兩個約束,第一要有銀行賬戶或者支付賬戶,第二要有網絡。

而央行的數字貨幣它等同於現金可以直接應用,不用賬戶也不需要網絡,這一點優勢就很突出。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則認為,央行數字貨幣可以簡單理解為紙鈔的替代,目的是為了節約發行成本和杜絕假幣、降低洗錢風險等,並不是為了取代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地位。跟目前的情形類似,數字貨幣推出後仍需要與其他第三方支付工具競爭,來搶佔市場。

“事實上,因為紙鈔變成了‘一串數據’,還是會通過銀聯、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等來實現交易流轉的,央行發行數字貨幣還會進一步擴大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使用的場景及規模。從銀行穩定角度來看,不支付利息對銀行影響較小,但會給支付寶、微信支付帶來巨大的排擠效應。支付利息則可能會導致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顯然是監管層不願意看到的現象。“宋清輝坦言。

目前阿里和騰訊兩大巨頭已經佔據了國內移動支付市場96%的份額,現在中國民眾出門已經不帶錢包。穆長春強調”但是支付是國家的基礎設施,監管者必須為任何可能發生的不好情況做準備。”

另據央行網站11月13日公告稱,人民銀行未發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也未授權任何資產交易平臺進行交易。市場上交易“DC/EP”或“DCEP”均非法定數字貨幣。網傳法定數字貨幣推出時間均為不準確信息。法定數字貨幣目前仍處於研究測試過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