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我愛你”“對不起”就這麼難?

說句“我愛你”“對不起”就這麼難?

[ “恨”不能說,“愛”也不能說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人特別願意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叫“不好意思”。但是這個“不好意思”經常讓我覺得很不真誠。做錯了事情,為什麼不是直接坦誠地道歉,說對不起,而要說不好意思,好像和自己沒有多少關係似的?還有,中國人很少說謝謝,真誠的感謝也特別不容易聽到。相對於“對不起”和“謝謝”的清晰堅定,我們往往用一種含糊其辭的中間狀態“不好意思”。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次,我舉辦為期四天的工作坊。第一天晚上有一個自由發問時間,結果大家講的基本上都是一件事:感覺在自己的心口和喉嚨之間有一個地方堵得很厲害。在我的工作坊體系中,心口主管愛和情感,喉嚨主管表達。大家感覺當有東西向上想要表達的時候,就在中間被卡住,喉嚨裡說不出來。當我們檢視原因的時候,有學員說:武老師,如果表達真實的情感,無論是表達什麼我都感覺到非常地羞恥。比方說“我很生你的氣”,但如果我這樣表達,我就覺得我在反對你,我在攻擊你,自己怎麼可以這樣講話呢,我就感覺到很羞恥。但是這種羞恥感比較輕,最難表達的羞恥感是:我好喜歡你,或者說“我很愛你”,或者說“非常非常感謝”。如果我由衷地這麼說,你卻給我一個鄙視的回答,說:別裝了,看你說這話假惺惺的。那我就會很羞恥,羞恥就形成這麼一種感覺堵在胸口。愛和恨是情感的兩個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在中國,無論表達愛還是表達恨都很不容易。表達恨可能會被人恨,可能讓對方覺得面子被你傷到了,報復你。所以大家覺得恨是不好的東西。

但是為什麼表達愛也這麼困難?因為我們有過這樣的經歷:我早就知道你不愛我,但是我竟然還這麼渴望去愛你,我怎麼這麼傻。而且更愚蠢的是,我竟然還說出來了。作家趙趙有一本小說,叫《動什麼別動感情》,說的就是很典型的這種中國式的情愛心理,表達愛就意味著我把心毫無保留地向你敞開,你如果沒有回應給我愛,或者沒按我理解的“正常”回應,我的感覺就是你給我插了一把利箭,所以我們不敢表達愛。

說句“我愛你”“對不起”就這麼難?

[ “不好意思”=不準備負責任 ]

愛也不能說,恨也不能說,可是為什麼老說“不好意思”呢?說“不好意思”的人的感覺是:我是我,你是你,哪怕我們是親人,我仍然深深地感覺到我們之間沒有愛。所以我找你時,不能理直氣壯,而是覺得打攪到你了,因此心裡面不坦然,覺得不好意思。雖然不好意思,但我還是要來找你,要讓你為我做點兒事,否則很多事就做不了。很多時候,人和人之間不可避免地需要相互利用,相互為對方做事情,然後又會覺得不應該,所以會不好意思。

為什麼不說“對不起”呢?因為對不起表示真正的內疚,只有傷害了自己在意的、愛的人,我們才會感覺對不起。傷害了自己所愛的人,就是傷害自己,看到對方疼痛,自己感覺也會疼痛,這才是真正的內疚感。但是如果你不愛我,我也不愛你,我感覺我打攪了你,給你添了一點點麻煩或者造成不方便,但是你的不方便跟我有什麼關係呢?我也不準備承擔責任,所以我不說“對不起”,只說“不好意思”。

不說“感謝”而說“不好意思”也一樣,說話的人不覺得對方是自己在意的人,所以他選擇繞圈子,很隱諱、很委婉地表示自己內心不願意與對方建立真實的連接,而且他不相信可以建立真實的、深刻的連接。

其次,不管是表達對不起還是表達謝謝你,還是表達感恩、表達感激或者表達憤怒,表達的人都需要為這部分情緒負責。如果我表達我很愛你,或者我很恨你,或者我對不起你,這些簡單、單純、強有力的感情表達,都可以讓兩個人建立起更深刻的情感連接。如果只說一些輕巧的、含糊的、繞彎子的話,就代表他可以不用對這件事情的情感連接負責任,同時對方體會到的則是不真誠,自己不被重視。

說句“我愛你”“對不起”就這麼難?

[ 心口和喉嚨之間,橫亙著羞恥 ]

其實,表達“對不起”和“感謝你”是一個很有用的心理訓練。但假如你發現你內心空空蕩蕩,沒有愛,就沒法訓練了,需要通過很深入的學習才能發現愛。我給我的學員做的訓練,就是去覺知他們的心口和喉嚨之間卡的東西到底是什麼。細看,都是羞恥。而羞恥來自哪裡?來自在家裡表達愛被拒絕了,表達恨被打擊了,表達真摯的情感被羞辱了,所有這些,就變成了羞恥的感覺藏在心口和喉嚨之間。

要順暢表達情感,首先要把這些羞恥的感覺呈現出來,表達了,喉嚨和心口之間的通路才會順暢。通路順暢之後,第一時間出來的,總是憤怒,就是對事情不滿,對他人不滿。相當長一段時間,這個清理堵塞的人都在表達恨,而愛還要等一等,要等到恨和悲傷都表達了之後,愛才可能升起。

所以我們會看到醉酒的現象,越是壓抑的地方越常見,一個人喝完酒之後與喝酒之前完全是兩個樣子。喝酒之前文質彬彬,特別有涵養,喝完酒之後就會表達非常多的憤怒或者慾望,或者特別沒正形。但如果這個人平時不是很壓抑,平時就會為自己的情緒擔當和負責,那麼喝完酒之後也不會是那個樣子。

說句“我愛你”“對不起”就這麼難?

[ 真正的愛是努力去做,是分享內心豐富的滋養 ]

從表達“對不起”和“感謝你”延伸開來,是關於愛的表達。

“感謝你”原本是愛的表達的一種。中國人很難說“感謝你”,除了表達不順暢之外,還有一個很深刻的原因:我並不覺得你多麼愛我,我幹嗎要表達感恩,比如現在的孩子對父母可能就有這樣的心理。父母那麼操勞,為什麼不容易讓孩子感恩呢?因為中國的父母通常會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你欠我的。

我曾經說,中國的父母,特別是媽媽,是製造內疚的頂級高手。

中國的母親們,如果她們心裡有愛,她們給孩子的愛就會自然而然,不覺得費勁,愛會從母親那裡自然流向孩子。但如果母親們的心裡是空空蕩蕩的,她們並沒有得到過愛,要去愛孩子,就需要格外使勁,而且有一種犧牲感:我把我的東西給你了,我就沒有了。所以她們當然就覺得孩子欠她的,她們做了一件極其偉大、極其用力的事情。

自然而然的,孩子會反感母親傳遞的這種感覺,但是對於這樣的一個媽媽來講,她有這樣的感覺很自然,因為她心裡沒有愛。她沒有被愛過,所以她製造內疚感,用內疚感來控制孩子。因此孩子特別分裂,理智上孩子覺得應該感恩父母的付出,但是情緒上非常反感,因為多年來孩子已經早被控制得受夠了。

我一個朋友的好友是個單親媽媽,自己一個人帶著兩個兒子,現在兩個兒子都出國了。我們聊天說到教育孩子,她說,我只教會他們兩件事:一件是愛,學會去愛自己和愛別人;第二件是責任,你要為你做的事情負責任。她說,我的孩子知道我很愛他們,但是我從來沒有對孩子說:媽媽很愛你,媽媽很不容易。我覺得這些話對孩子是一種控制,孩子會覺得壓力很大。你愛他,你不用說,你做的所有事情,對他的包容和接納,孩子自己會感覺到媽媽的愛。

這是一個很智慧的媽媽,她明白真正健康的愛是努力去做,給自己愛,然後把內心豐富的滋養分享給對方,而不是讓內心空空洞洞的,非常努力地為對方“付出”,“你欠我的”和犧牲感都不是愛。

這個故事中,如果這個媽媽能夠很自主地對孩子說我很愛你,其實也挺好,她把一切都做了,同時讓語言表達很自在,這很好。外國人動不動就說I love you,情緒表達很順暢,不過東方人在情緒表達上總是更含蓄委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