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沙地人的蘿蔔乾情結

要說沙地裡的人,誰不認識蘿蔔,誰沒吃過蘿蔔乾。在我童年的歌謠中就有著“蘿蔔路邊草,要吃不用討”“丫叉蘿蔔蜜蜜甜,討個老婆過過年”。蘿蔔在沙地人的心中是多麼的平常而值得驕傲的事啊!


食味錢塘 | 一個老沙地人的蘿蔔乾情結

蕭山人的寶貝

沙地人種植蘿蔔歷史悠久,據說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蕭山地處錢塘江喇叭口,先人很早就開始圍墾,寸草不生的鹽鹼地無法耕種,但勤勞聰明的蕭山人就開始醞釀種植蘿蔔。一到冬天,成堆的蘿蔔像小山似的堆在了各戶人家,切曬在冬天陽光下的蘿蔔乾同雪地般的潔白。

食味錢塘 | 一個老沙地人的蘿蔔乾情結

在我讀初中的時候,時興到外地去“大串連”,招待所中有著全國各地的學生,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知道我們是來自杭州蕭山的,就會喊“蕭山蘿蔔乾”來了,當時我們有點感到驕傲,又有點自卑,驕傲的是因為蕭山蘿蔔乾在全國都出了名,自卑的將我們喊成了蘿蔔乾,本身就有點諷喻我們鄉下人的意思。

可不論蘿蔔乾多少的土,總是蕭山人自己的寶貝,它雖然土,卻有著一股泥土的芬芳,那種芬芳伴隨著一擔擔挑土築塘的“爛汙泥”,成為蕭山人記憶深處一幀幀最美好的影像。

沙地種蘿蔔的那些往事

1966年下半年,蕭山進行了數萬人的大規模全民圍墾,那時候東片灘塗、中部平原水稻地區、南部山區半山區,熱火朝天地加入到圍墾建設的洪流中。從南片到東片,簡易公路上一車車裝著毛竹、稻草、鐵耙、簸箕的手扶拖拉機,滿載著石塊、民工的劃漿船,日日夜夜轟鳴的山場,都在點燃每個蕭山人血管中奔騰著的奮進不屈的火苗,同時,也提醒著當地人土地來之不易,他們視地似金,他們想著法子增加收益,在沙地從來就沒有一點拋荒的土地,就是在田頭溝邊,也會種上作物。


食味錢塘 | 一個老沙地人的蘿蔔乾情結

但是,在三十多年前人民公社集體種植的年代,土地上種的東西都由上級下達指標的,沙地屬於經濟作物區,地上種的大多是棉、麻為主的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與生活物資,沒有哪個生產隊敢去種植其它農作物的。等到大片的絡麻地收剝之後,生產隊就可以抓緊時間種植蘿蔔。

人們在每畦地的兩邊種上麥子,在地中間翻掘過後,就播下蘿蔔籽,大部分用來曬乾。所以人們下種的這蘿蔔一律為“曬乾種”的種籽,也有的叫“一刀切”,長約十多公分,粗為五、六公分,皮厚肉實,水分相對與別的蘿蔔來得少許多。

食味錢塘 | 一個老沙地人的蘿蔔乾情結

霜降時分,蘿蔔苗就綠遍了。沙地土質鹹硬,比較貧瘠,當時的肥料又緊缺,生產隊就抓緊到各家各戶收集豬糞、人糞,稀釋了後作為蘿蔔的秧苗肥。也有公社的油廠將棉籽榨成棉油,留下來了棉籽餅,社員們就將這些棉籽餅搗碎再拌上一些化肥,作為蘿蔔最好的有機肥料。漸漸的,天氣在變冷,蘿蔔也一天一天露出了白花花的身子……

冬季來臨後,蘿蔔也成熟了,生產隊就組織男女勞力盡快地收穫這些蘿蔔,按照每戶人家的勞力與口糧,分到各家各戶。人們就用車裝、籮挑將這一堆堆的蘿蔔拿回家中做蘿蔔乾。


傳承蘿蔔乾製作技藝

東片沙地人的“做人家”可是出了名的,有人說沙地人就是“木”,只曉得做,不曉得吃。“男人雨天搓草繩,女人日夜挑花邊”,他們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怎麼賺錢奮鬥上,至於吃的要求可以說非常之低,所以下飯菜通常就是蘿蔔乾、黴乾菜、黴豆腐等。蘿蔔乾是最“現實”的“下飯菜”,上工的時候抓上一把就能吃,收工回來蒸一碗蘿蔔乾湯,淋幾滴香油,真是人間最美味的東西了。蘿蔔乾為勤勞的沙地人節省了時間,也節省了開支。

食味錢塘 | 一個老沙地人的蘿蔔乾情結


收穫的蘿蔔經過“渾水洗蘿蔔”後就可以拿來切條。社員們白天要在生產隊勞動,切蘿蔔只有放在夜裡,十五瓦的燈泡下,忙碌了一天的沙地人還在繼續勞動:先將蘿蔔對開,再在半圓型的蘿蔔中切成一條條的三角型,每條蘿蔔都要切得均勻劃一。從凌晨三四點一直忙到半夜,所以沙地才有了“天亮前不吃早飯,天暗前不吃夜晚飯,煤油燈下斬蘿蔔”的順口溜。

當時,我也是切蘿蔔大軍中的一員,那時的冬天真是滴水成冰,寒風剌骨,切著白蘿蔔,手指凍得像胡蘿蔔,手指關節被西北風吹得裂出一道道的血來,整個手有時都用橡皮膏纏上,以減少痛苦,每天吃過晚飯總要切到深夜才能停手。

食味錢塘 | 一個老沙地人的蘿蔔乾情結

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將這切好的蘿蔔條曬出,一般人家就有著幾十張“蘆墊”的曬廊,於是每家每戶門前的地上,都有著白花花的一片,成為沙地上冬季特有的景觀。

正常的晴天,三四天太陽和風吹下,蘿蔔乾水分大多已脫,在經過幾次醃製和曬制,就可以出售給供銷社了。

每到年底,沙地裡各個供銷社收購部前是排成一條長龍,車拉的,人挑的、船裝的……

後來,成千上萬噸蘿蔔乾被收購後,供銷社將一罈罈裝滿蘿蔔乾的一個個的車皮,發向全國各地,從此這“蕭山蘿蔔乾”香飄海內外,成了蕭山人的代名詞。

食味錢塘 | 一個老沙地人的蘿蔔乾情結


蕭山蘿蔔乾,曾經是沙地農民的搖錢樹,它將沙地農民艱苦、勤勞、聰明、純真、艱苦樸素和冬天的陽光都一起揉進了這蘿蔔之中……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大潮下,沙地人漸漸富了,曬蘿蔔乾也漸漸走出了人們的視野,而被冷落,被遺棄,正在走向低迷……

但值得慶幸的是,瓜瀝、河莊、黨灣等地仍有許多廠家、農戶在堅守著這一傳統技藝,2009年,蕭山蘿蔔乾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咀嚼的不僅是蕭山蘿蔔乾本身蘊含的美味和鄉味,還有它凝結著的蕭山人的開拓創新,蕭山人的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和對現在未來的堅守和努力的點點滴滴。

前不久我看到一則報道:“風脫水蘿蔔乾賣到了甲魚錢”,相信,隨著人們對綠色食品的親睞,這些傳統的手工蘿蔔乾一定會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