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批北約“腦死亡”後 北約祕書長今訪美

分析指出:法總統言論反映歐洲自強意願和北約離心現實,將為此訪添變數

■本報記者 安崢

11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在白宮接待來訪的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這次訪問背景特殊:它是斯托爾滕貝格繼今年4月後第二次美國行;也是下月北約成立70週年紀念峰會前的一次預熱;就在訪問前夕,法國總統馬克龍抨擊北約“腦死亡”,引發輿論熱議。外界很關心,這次北約秘書長與北約“盟主”之間的會晤是否會對馬克龍的言論做出回應?雙方將討論哪些話題?又將傳遞哪些關乎北約未來發展的信號?

“預熱”下月峰會

今年是《北大西洋公約》簽署70週年。北約即將於下月3日在倫敦舉行峰會,慶祝這個軍事聯盟成立70週年。歐美領導人屆時將齊聚倫敦,撫今追昔。因此,斯托爾滕貝格此訪可以說是為下月峰會“打前站”。

對於特朗普任內的白宮來說,斯托爾滕貝格並不是陌生的客人。4月初,他曾受邀訪問華盛頓,並在國會山發表演講。有評論稱,美國國會之所以給他如此高規格的禮遇,旨在修補特朗普政府在北約身上劃下的傷痕,向歐洲展示大西洋兩岸依舊牢固的紐帶關係。

特朗普自2016年以來一再批評北約盟國“搭便車”,認為美國對北約的付出比其他28個成員國大得多。但按照法新社的說法,近年來特朗普與北約的關係時好時壞。他在競選期間曾稱其“過時”,一度揚言讓美國退出;不過在擔任總統期間,他更多地承認了北約的價值。

北約是冷戰的產物。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和主要歐洲國家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決定成立北約組織。同年8月,各國完成審批手續,北約正式成立。1955年,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簽署了《華沙條約》。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在全世界展開冷戰。

在斯托爾滕貝格看來,特朗普並沒有貶低北約的價值。他今年1月表示,特朗普呼籲盟國增加國防開支是在“幫助北約適應現代外部威脅”;北約盟國已清楚地聽到總統的聲音,它們正在加緊行動。4月訪美期間,他再度“附和”特朗普,呼籲成員國(特別是德國)增加軍費開支,達到GDP2%的門檻。

北約真已“腦死亡”?

不過,並不是所有北約盟國都像秘書長這般“善解人意”。就在斯托爾滕貝格再次訪美前夕,馬克龍拋出“唱衰”北約的響亮觀點。他在接受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採訪時指出,由於歐美缺乏戰略協調以及土耳其在敘利亞的單方面侵略行動,北約正處於“腦死亡”狀態;他警告歐洲,再也不能依靠美國來保護北約盟友,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戰略定位。當被問及是否依然相信《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時,馬克龍回答:“我不知道。”《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就是“集體防禦”原則,即對任何締約國的攻擊都被視為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結盟國家有義務互相給予軍事幫助。有評論稱,馬克龍如果連這項“基石”條款都懷疑,北約在他眼裡基本毫無意義。

北約真的像馬克龍所說的處於“腦死亡”狀態?

復旦大學教授、上海美國學會副會長沈丁立認為,北約確實處於“腦死亡”,因為美國不想繼續當“大腦”。美國眼下正從國際主義的開放狀態逐步走到一個孤立主義的狀態。美國國防開支佔GDP的3.5%,承擔了整個北約三分之二的軍費開支。它要求其他北約盟國在2024年實現防務開支佔GDP2%的目標。但到目前為止,歐洲20多個國家都不及格,只有4個國家勉強及格。特朗普不想繼續花冤枉錢,讓其他國家繼續佔美國便宜。

法國為何扔“臭彈”?

法國總統的“煞風景”言論並沒有得到歐洲盟友的響應,反倒引發激烈批評。當時正在柏林訪問的斯托爾滕貝格回應稱,北約依然牢固,任何疏遠歐洲與美國關係的做法不僅有削弱跨大西洋紐帶的風險,還可能分裂歐洲。德國總理默克爾同樣持反對立場。她認為,北約這一持續70年的軍事聯盟“不可或缺”,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符合我們的利益”;馬克龍用詞“太激烈”,不符合她對北約內部狀況的見解。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把北約稱作“有史以來最重要、最關鍵、最具歷史意義的戰略伙伴關係之一”。德國外長馬斯回應稱,“不相信北約腦死亡”。

歐美媒體普遍對馬克龍的言論予以指責。《紐約時報》稱,馬克龍的言論是在12月北約峰會前扔出“最大的臭彈”,將使峰會黯然失色。英國廣播公司稱,馬克龍的表態讓人聯想起特朗普的“北約過時論”。也有觀點認為,歐美領導人之所以匆忙反駁馬克龍,是因為他戳破了北約看似團結的“皇帝新衣”。

法國為何對北約心灰意冷?其他歐洲國家又為何批評法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指出,法國在北約國家中的情況比較特殊。它雖然是1949年就加入的創始成員國,但1966年後曾經退出北約,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重返組織。因此,它一直主張對北約保留一定的獨立性,一直推動建立歐洲自己的防衛能力。馬克龍之所以提出北約“腦死亡”,主要還是對持“美國優先”立場的特朗普政府表達不滿:其一,他認為美歐在這個軍事聯盟內缺乏戰略協調;其二,他懷疑一旦遇到危險,美國是否真的會出面保護歐洲。此外,也不排除馬克龍希望藉此引起話題,讓美國更多地擔負起責任的可能性。至於默克爾等人批評法國,可能因為在他們看來,特朗普的態度不等於美國的態度。

沈丁立認為,馬克龍對美國的做法表示不滿,希望得到更大的自主性。但在默克爾看來,歐洲安全離不開美國,北約遇到的問題責任不能都怪在美國頭上。因此,她對馬克龍的說法提出批評,重申北約的重要性,對美國做出讓步和安撫。

美仍“牽掛”漲軍費

馬克龍說北約“腦死亡”,其實不僅批評北約內部的離心和失序,也表達出歐洲改變戰略觀念、提升自身地位的迫切願望。法國國際廣播電臺認為,馬克龍此次表態除了對特朗普決策隨意性的批評之外,也凸顯出70年後的今天,歐洲國家領導人正意識到依靠美國為整個歐洲提供安全保障的舊北約模式恐將難以為繼。

有評論稱,上述不太和諧的“畫風”為斯托爾滕貝格的二次訪美增添變數。特朗普會和他談些什麼?他會不會像默克爾那樣連握手都被特朗普忽視?

按照白宮發佈的消息,特朗普將在14日與斯托爾滕貝格舉行工作會議,雙方將討論北約盟國“在增加國防開支、確保更公平分擔責任方面取得的進展”。美媒預計,反恐、5G網絡、網絡安全和保護關鍵基礎設施等也將成為會晤議題。按照北約方面的說法,斯托爾滕貝格在華盛頓期間還將會晤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美國國會議員。他將參加一個打擊“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的全球聯盟部長級會議,討論敘利亞東北部局勢等問題。

馮仲平認為,特朗普與斯托爾滕貝格的會面更多隻是象徵意義。總體而言,特朗普並不重視北約,在“美國優先”的理念下,他沒有多少通過多邊軍事機構保護歐洲的意願。但他身邊的團隊、龐大政府機構會告訴他北約的重要性,他也會跟著他們說些場面上的話。

沈丁立認為,特朗普會繼續重申讓北約盟國提高軍費開支,不僅是2024年實現佔GDP2%的目標,還會繼續建議各國將軍費提升到GDP的4%;斯托爾滕貝格則會拉攏美國,附和特朗普的要求,呼籲北約盟國增加軍費開支。因為歐洲內部力量不平衡,在防務領域離不開美國。實力最強的是德國,但英國對它心存芥蒂,永遠不會跟這個大陸國家合作,它需要與一個離岸的海洋國家——美國展開合作,此其一。其二,法國對德國也有心理上的不服氣,但體量上德國比法國更佔優勢。因此,歐洲最主要的三國誰也不服誰,需要美國來維繫它們之間的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