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訊精密:真·藍牙耳機時代

表哥做過一個基因檢測,其中關於節奏感的部分是"天生節奏大師"。於是我信以為真,某次在廣袤的草原上扯著嗓子唱歌,嚇跑了附近遊蕩的狼群。

不過雖然唱歌不好,但在跑馬拉松的時候,音樂卻是必需品,否則幾個小時的漫長步伐中,太枯燥無聊了。

尤其是在爬坡的時候,如果來一曲《鋼鐵洪流進行曲》,就會感覺自己像坦克一樣雄赳赳氣昂昂的跑過去。

立訊精密:真·藍牙耳機時代

2019年秋,Beats更新了運動耳機,PowerBeats升級為PowerBeats Pro。

PowerBeats雖然很好用,但也有個缺點,就是那根掛繩太軟,在長時間跑動過程中,有時候會勒住後頸,很不舒服。

立訊精密:真·藍牙耳機時代

於是,在PowerBeats Pro白色款問世後,第一時間下單到手。

立訊精密:真·藍牙耳機時代

沒有任何線束束縛的耳機,才是真正的藍牙耳機。

會有人問,為什麼不買一副AirPods呢?

立訊精密:真·藍牙耳機時代

蘋果收購Beats後,無論是蘋果的還是Beats的,藍牙耳機其實都是Beats生產,AirPods系列和PowerBeats系列最大的區別,就是適用場景。

立訊精密:真·藍牙耳機時代

前者主打小巧便攜,後者主攻運動續航。所以,你要是戴著續航只有5小時的耳機去跑一場馬拉松,很可能在3小時左右還未完賽的時候就沒電了。

在蘋果做藍牙耳機之前,藍牙耳機的形狀是多姿多彩的。

立訊精密:真·藍牙耳機時代

在蘋果開始做藍牙耳機之後,藍牙耳機就幾乎只剩下了一種形態。區別,可能只剩下耳機盒子了。

都在向AirPods系列致敬。

立訊精密:真·藍牙耳機時代

立訊精密:真·藍牙耳機時代

說起AirPods,不得不說起和它息息相關的一家A股上市公司:立訊精密。

眾所周知,蘋果手機是富士康(工業富聯)代工的。而AirPods耳機,是立訊精密代工的。

說來巧合,立訊精密算是富士康帶大的。十年前,富士康是立訊精密最大的客戶,為富士康生產相對低端的電腦連接器配件。

2013年,公司通過收購收購聯滔電子,切入蘋果供應鏈,從此轉型進入一條新的賽道。

從某種意義上講,立訊精密的發展路線很像美的集團。

大把現金在手後,不會貪戀於某一個領域,而是擴大產業鏈,來降低公司規模擴張過程中的風險。

通過收購科爾通,公司切入華為、艾默生的通信和醫療市場; 通過收購源光電裝,公司切入汽車線纜領域,導入日本車企客戶資源。

一、好公司的財報一定好

股價長期向好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點:業績好。

和富士康一樣,立訊精密的毛利率、淨利率並不算高。毛利率常年20%左右,淨利率維持在8%上下。

立訊精密:真·藍牙耳機時代

但是,可貴的是,公司的營收也淨利潤非常穩定。財務數據反映了公司的經營和管理,和公司的管理層決策息息相關,在每次公司發展瓶頸的關口,都進行了非常精準的併購,實現了新的飛躍。

資料顯示,公司的正副董事長是王來春、王來勝兩兄妹,董事長是妹妹,1967年出生,中國國籍,擁有香港居留權,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EMBA。

王來春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曾任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協會理事、深圳市電子行業協會副會長。王來春女士自1988年起在臺灣鴻海下屬富士康線裝事業部工作近10年,1997年離開富士康自主創業。1999年王來春女士與王來勝先生共同購買立訊有限公司股權;2004年通過立訊有限公司投資設立立訊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

2019年三季報顯示,公司的資產負債率54%左右,對於一家重資產經營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數據。公司的借款負擔並不太重,利息支出也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

二、抗風險能力

經過兩年的分析,表哥發現上市公司中蘋果的供應鏈有個共同點,就是大多抗風險能力比較差。

主要原因是蘋果用海量訂單徹底改造了企業,把企業打造成蘋果的產品車間,一旦蘋果某款手機市場反響不好,立馬反饋到供應鏈企業,業績會大幅下滑。

一邊絞盡腦汁擠進蘋果供應鏈,另一邊又憂心忡忡避免過度依賴蘋果。這並不是一種幸福的煩惱,因為蘋果對供應鏈相當兇殘。

蘋果棄用欣旺達轉向德賽電池的時候,要不是雷軍開始做小米手機,欣旺達可能熬不過來了;當年從指紋識別切換到Face ID,匯頂科技差點吐血… …

好在中國市場空間巨大,離開了蘋果,還有華為小米VIVO魅族OPPO… …

幸虧安卓陣營不約而同的保留了指紋識別,匯頂科技殘留一口氣研發出屏下指紋翻身。

如果被蘋果打入冷宮,立訊精密靠什麼?

研發。

2019年前三季度,立訊精密研發費用28.85億,在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24位,而公司的營收還不到378億,研發費用佔營收的7.6%左右。相對應的,工業富聯的研發費用65.9億,看起來比立訊精密高不少,但同期營收高達2799億,研發費用佔營收的2.35左右。

可見公司對研發非常重視,歷年來,公司在研發技術上的投入呈現不斷上升趨勢。研發人員數量從 2014年的 1685人增長到 2018年的 7263 人,研發人員數量佔比逐年攀升, 現已近 10%。

說起研發,還有一個和研發有關的指標:研發資本化率。

最近表哥很少提這個指標了,主要是分析的上市公司技術實力都有限。真正流弊的企業,研發資本化率都為0。

所謂研發資本化,就是把符合條件的研發支出計入無形資產,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多攤銷幾年,從而減緩對利潤的壓力。像恆瑞這類企業,從來不屑於研發資本化,立訊精密也是如此。

可以說,單單看這一個指標,就知道公司對自己的業績是充滿自信的。

正是因為有了超高的研發投入,才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技術儲備,才能夠在各個領域迅速的與消費電子頂級公司進行對接,能夠不斷的承接新業務。

更多關於立訊精密業務方面的分析,詳見之前的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