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院士專家光谷論道“中國之光”聆聽世界聲音

諾貝爾獎得主、院士專家光谷論道“中國之光”聆聽世界聲音

來自全球的光電子信息領域專家學者。

11月13日,第16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暨論壇上,10位中外院士、132位外籍專家齊聚光谷,400餘家國內外企業攜主打產品與技術亮相。

這些全球嘉賓,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瑞士、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韓國、日本、俄羅斯、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開幕當天的2019“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信息產業高峰論壇,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威廉·莫納,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紅星,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顧敏,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瓦哈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沈平,以及眾多光電子信息領域的科學家們,圍繞光學超分辨、先進材料、智能製造、光通信、納米光學、光芯片等領域,對光電子前沿科技展開探討。

光博會期間,將召開高峰論壇、光學青年科學家論壇、微納光電子高峰論壇、超快激光高峰論壇等24場專題論壇,匯聚各國學者逾300人。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威廉·莫納:

在科學上不斷超出邊界

威廉·莫納是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探測單個熒光分子的人。

作為本屆光博會上最具分量的學術演講,他與大家探討的是《生物單分子三維納米光子學》。

“這是細胞核和細胞膜之間,各個細胞核之間都有一些小的通道,我們可以在一個細胞裡面進行超高分辨率的成像,是不是很令人興奮?”他說,通過觀察單分子特性,可以幫助人類預防疾病,通過進行熒光標記,拿到高精度成像圖,在細胞時期就能判斷病變。

儘管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威廉·莫納卻非常溫和謙遜。他坦言,對單分子而言,即便當時有巨大興趣做基礎科學層面的研究,但許多問題卻超出了當時的知識範圍。科技非常有趣,可同樣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我們也不知道它能夠走多遠,因為很多其他技術都比我們先進,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科學上不斷超出邊界,不斷做探索性研究,這就是創新的使命。”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瓦哈拉院士:

用光學手段探測暗物質

瓦哈拉院士是世界半導體領域最高Q值紀錄保持者。因將頻率梳用於外星探測,他獲得NASA成就獎。

他將頻率梳比作瑞士軍刀:“它能夠幫助你實現太多的應用,包括探測,數據傳輸,還有光學時鐘和光學頻率的合成器等”。

他介紹,頻率梳原則上可以對人類在外太空當中不同行星的運行軌道進行成像,同時還能幫助人類實現對於重力波及暗物質的探測、構建GPS系統等。“如果可以構建起一個探測器,我們可能真的會改變對暗物質探測的前景”。

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顧敏:

希望最新光存儲技術用於光谷

顧敏是雙光數超分辨率成像解決聚合物光學衍射極限的世界第一人。他的工作成果之一,就是提高存儲的容量。

據瞭解,現在的大數據中心為滿足PB級容量需求,一般用電或磁存儲媒質組成龐大的陣列,不僅佔地大,還高能耗、高碳排放,且一般只有三到五年壽命,就需要重新存儲。

顧敏致力推動的光存儲技術,最顯著特性就是綠色節能,並擁有超過500年的超長記錄存儲壽命。

“我相信通過不斷更新和優化技術手段,很快能應用到中國的產業當中。”他提到,特別希望這一技術應用在以光聞名的中國光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