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產城 打造產城融合平臺 做產業園區運營專家

<table> 中集產城 打造產城融合平臺 做產業園區運營專家

中集智園效果圖。中集產城供圖

/<table><table> 中集產城 打造產城融合平臺 做產業園區運營專家

第21屆高交會光明分論壇暨首屆中國衛星物聯網產業發展論壇在中集智園開幕,中集產城發起成立全國首個衛星物聯網產業協會。中集產城供圖

/<table>

11月14日,“第21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光明分論壇暨首屆中國衛星物聯網產業發展論壇”在國內首個衛星物聯網產業園區——中集低軌衛星物聯網產業園(下稱“中集智園”)開幕。

論壇吸引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建宇、葉嘉安,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張新長,3位重磅嘉賓與會作特邀報告,與現場近300位商業航天及物聯網領域各界人士共探衛星和物聯網產業發展新趨勢。

“地面物聯網向天地一體化的衛星物聯網全面升級已經成為市場共識。”作為論壇的承辦方和園區建設方,深圳市中集產城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集產城”)還牽頭髮起成立全國首個衛星物聯網產業協會,整合產業上下游資源,打造高質量產業集群。

這也恰是中集產城踐行打造以產城融合為核心的產業園區綜合發展平臺的縮影。作為中國500強企業中集集團旗下專業化產業園區投資和運營業務板塊,中集產城近年來以“產業興城、產城興邦”為使命,致力於成為產業園區運營專家為願景,立足於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做核心拓展,目前已形成智庫、智園、智谷、智城等產品系列,已建及在建產業園區面積逾五百萬平方米。

扶持區域重點產業▶▷打造首個衛星物聯網產業集群

此次論壇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指導,由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光明區工業和信息化局、中集產城、泰伯網共同承辦,光明區科技創新局協辦。

王建宇、葉嘉安、張新長3位院士與中位協首席專家曹衝、歐比特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範海生分別在論壇上作了專題報告,從不同的角度,發掘衛星產業與物聯網產業跨界融合、集成創新、規模化應用的種種趨勢,展現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優化升級。

“光明區正在規劃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衛星物聯網產業是深圳和光明鼓勵發展的重點產業。而中集集團在全球集裝箱運輸與應用載體領域有著領先的市場地位和龐大的客戶資源,以及由此帶來超過3000萬臺終端設備的數據應用、運能調配和信息服務等市場需求及運用場景,因此全面啟動中集智慧物聯網的生態建設與佈局,落地首個衛星物聯網產業集群項目,是以市場需求撬動產業鏈條集聚和行業發展。”中集產城董事、執行總經理張一平說。

據瞭解,中集產城此次在深圳投資、建設和運營的國內首個衛星物聯網產業園區——中集智園,是“深圳市2018年重大項目”之一。位於光明區門戶鳳凰城,總佔地約2.78萬平方米,總計容建面約13.88萬平方米,佔據光明“一心兩區”中產業轉化區的戰略要位。

園區以衛星物聯網產業加速器、高端研發辦公、衛星工場、獨棟總部等空間為主體,規劃衛星物聯網數據中心、控制中心、服務中心、研發中心、應用中心五大中心和“學研產城”生態體系,以及航天展覽館、太空商業和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設施,預計明年可建成開園。屆時將充分保障低軌衛星物聯網企業的研發生產與生活配套需求,承載企業從成長到壯大,助力衛星物聯網產業集群化發展。

“不論是舉辦高規格的專業論壇,還是成立協會,宗旨都是服務企業,力促衛星物聯網產業高速跨越式發展。”張一平說。

當日,中集產城還攜手航天科技、中科院、中國電信、日海集團、聯想懂的、華訊方舟、華信天線等70餘家企業,共同組建併發起全國首個衛星物聯網產業協會,共同構建以“衛星應用與物聯網應用”為核心的技術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聚焦產業集聚能力▶▷從“築巢引鳳”到“帶鳳築巢”

事實上,此次建設中集低軌衛星物聯網產業園只是中集產城近年來探索產城融合的一個縮影。早在2013年,中集產城就在東莞松山湖啟動建設規模超50萬平方米的企業總部基地——中集智谷產業園區(下稱“中集智谷”),重點引進智能裝備、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高端科技產業及現代服務業入園發展,目前簽約企業223家,已成為松山湖片區的標杆園區項目。

在江門新會,中集產城則打造了中集智庫,以中集模塊化建築為主導產業,集聚包括新型建築、新型材料、互聯網等相關行業,發揮中集高端製造企業的領先技術與管理經驗,已成為廣東省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

“在產業園區建設和運營領域,‘沒有產業資源導入’是許多園區的困局之一。而中集產城傳承的是中集基因,依託中集集團世界級的產業發展優勢和全球產業資源整合和集聚能力,這是我們最獨特的優勢。”張一平說,儘管公司前身是中集地產,但自2015年3月更名為中集產城後,堅決去地產化,堅定走產城融合的發展道路,去年甚至把營業範圍中的“房地產開發”項都刪去了。

據悉,作為中集八大業務板塊之一,中集產城目前貫徹“一體兩翼,輕重並舉”的戰略。其中,“一體”是以產城融合為核心的產業園區綜合發展平臺,“兩翼”分別是重資產(面向產業園區整個生命週期,開展綜合的投資、開發、建設、運營業務)和輕資產(面向政府和合作夥伴,提供系統的產業園區諮詢、招商、運營服務)。

“這種模式在國內還是比較鮮見,因為大部分產業園區仍還在延續‘二房東’的模式。我們的目的不是賺租金差,是希望真正地進行產業集聚。”張一平認為,產業園的存活有其內在邏輯:第一,不是什麼地方都適合做產業;第二,不是什麼產業都可以在所有地方存活。這其中涉及比如上下游產業的銜接、原材料、市場活躍度以及產業在當地的關聯度等。

“目前中集產城的產業導入主要從3個維度去考慮,一是當地政府對何種產業的訴求,二是中集產業資源是否可協同,三是當地現有主導產業是什麼。”張一平以松山湖中集智谷為例,該園區與華為松山湖基地僅一路之隔,而園區導入的電子信息產業實際上就是圍繞華為的上下游集群來做,“相當於為華為做產業配套”。

與此同時,相比很多產業園區“築巢引鳳”的做法,中集產城卻逆向思維,採用“帶鳳築巢,龍頭引領”的模式建設和運營產業園區。比如,松山湖中集智谷就率先導入了中集集裝箱總部、中集智能、中集新材料、中集多式聯運等中集集團內部板塊的龍頭企業。

“我們希望以‘龍頭驅動—產業鏈導入—產業集聚’的模式,整合引進上下游產業資源,構建服務於企業全生命週期的產業生態系統,為入園企業賦能,讓他們在其中產生化學反應,彼此之間共存共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張一平認為,只有幫助企業發展得更快更好,園區才會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截至目前,松山湖中集智谷已入園辦公企業160多家,入園企業專利數量達1200多件,去年稅收接近兩億元。待園區建成後,預計將引進逾500家高新科技企業和約1.5萬名高端研發人才,實現年產值200億元和年貢獻稅收4億元。

深耕粵港澳大灣區▶▷園區佈局已覆蓋珠三角6城

為真正通過“產業聚集”實現“產城融合”,中集產城只聚焦專注於深耕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經濟帶主要城市。“順應全球產業發展趨勢並結合重點項目拓展區域產業方向,立足中集自身產業資源優勢,我們打造了‘6+X’產業體系。其中,‘6’是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智慧物流、海洋經濟、生命健康、軍民融合;‘X’是新能源、新材料、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等。”張一平說,中集產城將全力構建產業園區“九大核心能力”,緊緊圍繞園區、企業和員工,從產業研究、規劃設計、招商服務、孵化加速、金融服務、運營服務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張一平透露,未來中集產城的盈利模式主要是3種:傳統租售模式、運營服務收入和股權投資收益。

“除了投資建設園區,我們還可以單獨輸出園區運營服務。”張一平說,目前全國有許多運營效果較差的殭屍園區,面臨更新改造和活化。“比如寶安石巖有個老的鋼結構加工企業,中集產城為其‘穿衣戴帽’和運營管理後,現已變為一個光電產業園,僅半年就入駐滿員,這就是發揮產業集聚能力、招商和運營能力。”

而股權投資則是中集產城更為長遠的規劃,未來將在服務園區入駐企業的同時,擇優進行投資,與企業共同成長,促使園區加速發展。

將來,中集產城要在粵港澳大灣區9個城市實現全覆蓋的戰略佈局,目前除了深圳前海、太子灣產城綜合體項目,東莞松山湖中集智谷、江門新會中集智庫、深圳光明中集智園、佛山順德中集智谷軍民融合產業園外,已與肇慶、惠州簽署合作協議,將分別打造智能製造、新能源汽車和生命科技等園區。在長三角經濟帶則已覆蓋上海、南京和揚州。

“作為全球知名物流和能源裝備供應商,中集集團在其細分的20多個領域都已做到世界冠軍。中集產城也希望通過多元化業務能力的提升,聚焦與中集優勢產業相關聯領域及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在3—5年內,成為中國產業園區運營專家,產城融合領域的標杆企業。”張一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