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科技強國夢,我們該如何實現?

中國的科技進展令世界刮目相看,其驚人的規模與速度,正源源不斷地展現出來,成為中華復興的助力和標誌。“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我國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要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如今,我們正處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我們應該如何抓住機遇,建成科技強國?我們在科技領域還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重量級嘉賓徐冠華,為您深度解讀《科技強國夢,我們該如何實現?》。


嘉賓簡介


「深度」科技強國夢,我們該如何實現?



徐冠華,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他從小就對科學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投身科研工作後,他堅持“科技報國”的信念,始終將自己的事業與國家的經濟、社會進步緊密相連。他走上科技部部長的崗位伊始,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制定國家科學和技術長遠發展規劃,“讓科技惠及每一個百姓”。他直接參與、組織了2000多名來自科技界、經濟界、教育界的專家,開始了空前規模的戰略研究,用三年時間,制定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批准,確立了我國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重要戰略目標,並積極推動這個綱要的具體實施。

「深度」科技強國夢,我們該如何實現?

「深度」科技強國夢,我們該如何實現?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走進《中國經濟大講堂》,以《科技強國夢,我們該如何實現?》為題進行演講,以下為演講的主要內容。

「深度」科技強國夢,我們該如何實現?

大家都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讓我們偉大的國家成為一個世界科技強國。全球創新指數,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了全球第14名,比2018年又前進了三名,應當說我們中國已經基本進入了創新型國家的行列,這對我們來講,是非常可喜的。

我們的成就很多。舉個例子,載人深海潛器蛟龍號,是了不得的,這個深潛器的設計深度是7000米,實際是7062米,這就意味著它要經受706個大氣壓。大家可以想一想,一旦出現事故,一切都是歸零。真是捏著一把汗,但是我們的一位同志,在大家都在觀望的時候,他第一個站出來說我下去,他下去了50米,上來以後,檢查情況,再下去,100米、500米、1000米。他的行動帶動了我們一批年輕的科學家,大家跟進,大家都要下去,搶著下去,一直到7000米,我心裡非常感動。他們的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是自主創新的精神,是為未來不惜一切來謀發展的精神。

這是一個很珍貴的禮物,是他們的首航員丁抗送給我的。大家看看,這是一個紙杯,在很高的壓力下,它被壓成這個樣子,這上面寫著馬裡亞納海溝、第50航次、7062米。這是經過了7062米的高壓的考驗,拿出來已經壓成了這個樣子。有的人跟我開玩笑說,這個是很珍貴的,我這個杯子是一百萬美元也不會賣的,這是我們永遠的紀念。

我們為我們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是我們還是應當保持一個謙虛的態度,我們和發達國家仍舊有差距。我們現在的創新指數、創新能力排在第14名,那還有13名都在我們前頭,我們不能自滿,我們必須努力,必須要勇敢地接受挑戰。我們不迴避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樣能夠成為一個世界科技強國?下面我想談一談,邁向科技強國亟待破解的幾個問題。

01、人才、市場、信心,邁向科技強國我們亟待破解三個問題


我認為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缺乏世界級的科學家,也缺乏世界級的科技戰略家。我們是人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也是世界科技人員最大量的國家,但是世界級的人才仍舊缺乏。近幾年科技創新的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的關注,隨著屠呦呦獲得了第一個中國自然科學諾貝爾獎,所以有關諾貝爾獎的問題,曾經有過激烈的爭論。有的人說諾貝爾獎無用,什麼理由?中國科技搞了幾十年,我們除了得了一個諾貝爾獎以外,我們沒有得什麼,沒有諾獎,我們可以照樣做事。還有一種我把它叫做諾獎決定論,這些同志認為諾獎非常重要,甚至要把獲得諾獎作為國家的目標和指標。我覺得首先不同意諾獎無用論,當然,在我擔任科技部的領導期間,我也堅決反對,把諾獎作為國家的目標、指標提出來。但是我覺得大家可以在這一點上統一認識,獲得諾獎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科技創新力特別是對於我們未來的科學技術發展有重大的意義。

美國是世界上獲得諾獎最多的國家。從上個世紀開始到2014年,它獲得自然科學的諾獎一共有308人,佔全世界獲得這個方面的諾獎總數的47.5%,這是相當大的數目。但是,大家看一看,美國幾乎是所有的新興產業引領者,從信息、網絡、空間、能源、納米、生物,各個方面它都是開拓者。日本從2000年到2018年18年間,它獲得了18個諾貝爾獎。可以這樣講,幾乎每個獲得諾獎科學家的背後都有一個新興產業來對應,半導體的芯片、半導體的材料、超高精度的機床等等,都能夠找到這種對應關係。

為什麼日本、美國,出現這種傑出人才不斷湧現的現象?我把它叫做金字塔的現象,什麼意思呢?一個國家的頂尖人才越多,說明它就有更多的積累。科學技術能力的積累、人才的積累、知識的積累。這就像一個金字塔,它的塔基到塔尖有各個層次人才,領軍人才、學術帶頭人、骨幹和基礎人才,在各個不同的層次都有人才,正是這些不同層次的人才,在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興產業的發展這些方面發揮不同的作用,從而增強了一個國家的實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諾獎獲得者的數量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尖子人才的儲備、國家知識的儲備和能力儲備。

中國尖子人才缺乏,反映了我們中國的原始性創新能力薄弱,也反映了我們在未來進行新的新興產業的競爭能力薄弱。我們國家如果想趕上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如果從GDP來考慮,我以為是順理成章之勢,誰打壓我們也打壓不了。但是我們從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新興產業的發展能力,這些對國家更為重要的指標來講,我覺得我們還要做非常巨大的努力。

第二個問題,科技和經濟的結合仍不通暢,市場化的創新環境是突出的薄弱環節。創新的過程,我們要把它看成一個科技和經濟結合的過程,不僅僅包括科技創新,還包括設計創新、製造創新、管理創新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市場開拓的創新等等。這些創新綜合起來,形成一個過程,它才是技術創新的完整過程,缺一不可。 因為科技的活動和經濟活動有很大不同,科技創新的活動,它有兩個方面有很強烈的不確定性。第一個就是技術突破的不確定性,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想做的結果,和你能做出來的結果,往往不一樣,往往是南轅北轍;另外一方面,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你看各位穿的鞋子,有球鞋,有皮鞋,有白的,有紅的,有涼鞋,各種各樣,同樣的對於產品來講也是如此,對於不同的企業,對於企業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於他們有多少的資金,他們有多少未來的需求,他們對產品的要求不一樣。兩個不確定性,怎麼能夠統一起來?市場是一個最好的篩選器,市場的競爭一定是把最需要的也是最有利的方案拿出來。

建設一個世界科技強國還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自主創新的信心不足。我們習慣模仿、跟蹤,遇到我們國內有一個新的主意,可能有些人就會說,我們能行嗎?我們能做得成嗎?首先懷疑自己做得成做不成。我們先看一看,我們免得遭受大的挫折,諸如此類等等這種思想,它影響到了我們科學家的創新活動,也影響了我們的管理者做出的決策。舉一個汽車的例子,中國的轎車和日本、韓國,都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起步,經歷了70年的發展,現在是什麼情況呢?中國現在仍舊是沒有徹底改變以外國品牌為主的這種局面,我想就是我們對自己信心不足。我們滿足於引進技術,我們生產落後了我們再引進,我們沒有趕到人家前面的這種志氣。大家想一想,你依靠人家,人家會把它最先進的技術給你嗎?所以我想這個問題的教訓是很深刻的。當然我們中國也在大步趕上,我們的華為就是一個最生動的例子,也不僅僅是華為,一批企業現在正在成長起來,我們應當建立起民族自信心,我們一定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把我們國家搞起來。

中國走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支點在哪裡?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特別強調了這一點, 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國的經濟,中國的科技走到現在這個階段,自主創新的旗幟必須要高高舉起,我們必須要下大力氣,走自主創新之路。那我就要講講,我們為什麼要自主創新。

「深度」科技強國夢,我們該如何實現?


02、迫在眉睫,只有自主創新能幫我們突破發展瓶頸

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看一看中國的經濟。


第一個就是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我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2018年,中國的煤炭產量35.46億噸,接近全球煤炭總產量的一半。全球一半的煤都是我們從地底下挖出來的,何等巨大的數字。再看一看,2018年中國鐵礦石的產量是7.634億噸,約為全球鐵礦石產量的三分之一,這麼大的資源消耗量,就必然帶來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


第二個問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求。大家都希望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好一些、更富裕一些,國家也希望我們的百姓能夠更多地買自己的商品,也就是要擴大內需。首先,我們要提高百姓的收入,但是確實,我們面臨一些瓶頸,主要是我們核心技術的缺乏,相應地造成了低附加值的陷阱。我們當前每部手機售價的20%、計算機的30%、數控機床的20%—40%,都要付給國外的專利持有者。人家處在高端,人家要專利費,這也是合理的,問題就在於我們的企業基本上或者多數都處在低端,我們付出來的專利費就是可觀的。我們應當考慮一個重大的問題,中國的產業要向中端、高端發展,能夠為我們的百姓提高生活水平,這需要我們獲得更多的專利,我們有更多獨立自主開發出來的產品。那個時候,我們國家的財富就會增長,我們的生活就會有更大的改善。


同時,從國家的安全來考慮,自主創新更是凸顯它極端的重要性,因為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在冷戰時期,有一個巴黎統籌委員會,冷戰結束以後,又有瓦森納協議,它的核心就是西方發達國家聯合起來控制對中國的關鍵產品的出口。以色列的預警機事件,這個可能會有人記得,以色列幫我們研製預警機,然後美國不幹了,最後以色列屈服於美國的壓力,我們連飛機都沒有拿回來。


這些事情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真正的核心技術是不能夠通過正常貿易拿到手的。我們應當走自主創新之路,在充分利用全球資源的基礎上,依靠我們自身的創造性的努力。自主創新絕不是自己創新、封閉創新,我要談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把這個觀點講清楚。


「深度」科技強國夢,我們該如何實現?


03、自主創新,一招解決中國科技發展的三個薄弱環節


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這16字的方針,現在看來還是經得起考驗的,也是得到了各界的認同。為什麼提出來自主創新?因為大家分析,我們中國的科技發展還存在三個薄弱環節,什麼薄弱環節呢?原始創新薄弱、集成創新薄弱、引進消化吸收創新薄弱。

第一,原始創新非常重要,它是一個具有深刻科學內容的表達,也就是通過基礎研究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這也是我們現在最突出的薄弱環節。

第二,集成創新,它不是一個單純的科學技術的含義,它是經濟和科技結合的含義,甚至它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為什麼這樣呢?一個是我們檢討過去我們發展科學技術,有的時候是比較傾向於發展單向技術,但是單向技術往往研究成功以後,就放到保險箱裡。為什麼?它只有和其它的技術集合在一起,才真正能夠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否則是不可以的。因此集成創新同樣也很重要,而且也是一個國家發展近代科學技術,特別是新興的產業不可逾越的、不可以替代的辦法。在市場競爭環境下,集成創新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包括購買技術。

第三,就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也就是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和吸收形成屬於自己的再創新能力,所以這三個方面的含義,整體上就構成了自主創新的一個完整的概念。

我特別想提出來的,就是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嚴重脫節,我們看一看引進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投入比值,引進技術花了多少錢,消化吸收花了多少錢,我們中國2002年是1:0.08,什麼意思?投入了一塊錢買技術,買產品、買裝備,消化吸收花了8分錢;2006年到2014年我們提高了,買一塊錢的技術和設備,再投入4角錢來做消化吸收。韓國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引進消化投入之比達到1:7,就是花一塊錢買技術和裝備,要投入7塊錢去消化和吸收。2006年到2014年日本最高達到了1:10,韓國最高達到了1:8,相比之下,我們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嚴重不足。比如講購買光刻機,買了一代,人家的光刻機技術提升了,我們這臺機器再生產的產品就會沒有市場競爭力,我們就得再購買設備。

引進技術和引進技術創新能力是有本質的區別,技術可以引進,但是技術創新能力不可能引進。引進技術,不等於引進了技術創新能力,因為眾多的實踐都表明,技術創新能力是內生的,是要通過有組織的學習和產品開發實踐才能實現。我們的產業,要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並且能夠轉化成為自有的知識資產,就必須建立自主的開發平臺,培養鍛鍊自己的科技開發隊伍,進行技術創新的實踐,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做的。

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三個薄弱環節都強調要調動自身的積極性,靠我們的努力做事情。最後大家得到一個意見,就是我們用自主創新這四個字把三個方面的問題集成起來,作為一個集中的表述。


「深度」科技強國夢,我們該如何實現?


04、實施自主創新要把握好五個關鍵點


要關注“小人物”和“小項目”


我們談談在自主創新的實施過程當中,經常遇到的一些認識問題。我覺得一個小項目、一個小人物的創新,它是真正孕育著原始性創新的結果。美國在20世紀的中後期,基礎研究的重大科學成就75%來自於不為人們關注的小項目,諾獎的得主也大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可以講這不是一個特別的現象。基礎研究,可能十幾萬、幾十萬就孕育著後面的一個大成果、一個大人才。要給我們青年人機會,要讓他們在失敗當中成長。我們不是期望每一個人都成功,但是我們的成功沒有這些失敗是創造不出來的,所以我覺得我們必須要關注小人物、小項目,而且要用足夠的支持來培養他們成長,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對基礎研究來講必須有的觀念。我們要切忌、要防止輕易地否定,因為我們確實有些權威,我也參加過不少會議,有的專家在會議上說這個項目不靈,其他的人就跟隨,然後這個項目就沒有了。我講不要這樣,尤其對我們的青年科學家,不要輕易地使用一票否決,這是我們老科學家的責任。

企業一定要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我們的高等院校,我們的科研院所,為什麼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高校也好,它不是直接面向市場的單位,所以這種比較傾向於技術指標、技術參數的思維一定是存在的,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講得嚴重一點,就是單純的技術導向,比如有的成果技術指標非常高,應當說非常好,但是做出來的市場產品價格也很高,雖然好,但是賣不出去。還有這樣的情況,比如我做出一個產品,很漂亮,功能也很實用,但是它是靠手工作業或者是半機械化作業生產出來的,它沒有形成產業化的能力,當然也是不行的。企業首先要考慮市場需要什麼,所以我說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

另外一方面,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並不排斥發揮高校、研究院所的作用,因為我們後面還有一句話,產學研相結合。大學、研究所都有自己的優勢,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原始創始的優勢,這是我們企業不能比的。有很多原始性創新的成果,還有一批從事技術創新的人才,大學、研究院所也有自己的天空。只有把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的技術創新才有生命力,才會有結果。

要大力支持中小科技企業的創新活動

大家現在能感覺到中小企業的力量,從科技的角度上來講,我國65%的發明專利是中小企業獲得的,80%的新產品也是由中小企業來創造的。為什麼中小企業有這麼多創新?很簡單,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如果沒有自己的技術訣竅,沒有自己的發明創造,早就在市場競爭當中被淹沒掉了,活不下去。但是另外一方面我想強調的是,中小企業它是誕生大企業的搖籃,我們要關注中小企業,特別是高技術企業的發展路徑。從創新開始,在激烈市場競爭當中,大浪淘沙,在市場競爭當中成長壯大,這個應當把它作為企業成長的一般規律。大量面向市場的企業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華為也好,其它企業也好,都是走這樣的一條道路。

所以我們從政府來講,要創造一個小企業成長的環境,可以叫蘑菇理論,就是你不要自己去種蘑菇,在森林裡只要有一定的溫度、一定的水分、一定的溼度,那個蘑菇可以成群成群地成長起來。這就是我們的思想,就是我們政府要把工作的重點,致力於創造一個有利於小企業生長的環境,而且讓它們在市場競爭當中大浪淘沙,成長出大企業來,這是很重要的。

要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我們為什麼要自主創新?如果我們只跟著人家幹,我們沒有前途,我們一定要自主創新,但是並不是排斥國際合作。因為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不可避免,各個國家之間的技術共享也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對於一些大的科技產業化工程,沒有大家的合作,是不能夠解決問題的。

ITER計劃,全名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現在應該說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大科學工程。目的是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發電的可行性,包括科學的可行性,也包括技術的可行性。

原子彈是通過核裂變反應,而太陽的能量從哪兒來?就是從不斷的核聚變而來。人類能不能把核聚變馴服來為人類服務?這個計劃屢經挫折,中國一直希望能夠加入到這項工作當中去,但是美國在這裡面是一個主要的參加者,它就不讓我們進去,一直阻撓我們進去。但後來他們國家內部兩派爭議起來,意見不一致,它不幹了,退出來了。所以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加入到ITER計劃當中。

熱核聚變,它用的是重氫,就是氚和氘,它可以從海水裡面直接提取出來,它將為我們人類提供永遠用之不竭的、取之不盡的能源。 但是要做一個聚變堆,談何容易。這個是在法國的一個非常大的裝置,主要部件超導的磁體系統,它的重量是360噸,而波音747飛機總重量也是360噸,這一個部件就相當於波音747的重量,所以這是一個超巨型裝置。

ITER計劃是一個偉大的實驗,如果這個實驗一旦成功,不但對於人類未來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也提供了一個各個國家合作來解決人類重大問題的一個模式。現在我們中國是除了歐盟以外,參加人數最多的國家。而且我們承包的工作也應該說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不僅僅在於我們獲得了建造聚變堆和聚變電站的全部的專利,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它的研發過程當中,不斷有新的技術,這些新技術都是一些難度很高的技術,可以應用到我們國家的科技發展、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部門。

要充分認識和發揮重大專項的作用

重大專項是一項重大措施,也不是中國特有的,是全世界各個國家普遍採用的。美國的阿波羅計劃、星球大戰計劃、納米計劃、氫能計劃、競爭力的計劃等等,美國就是這麼幹的,歐盟也是這麼幹的,伽利略計劃,都是這樣做的。不是中國的發明,重大專項對於集成各個方面的學科的優勢、學科的積累,集成各個方面的人才有重大的意義。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可以更多地來組織資源。更重要的是,重大專項有很強大的溢出效應,絕不是說你搞一個大飛機就出一個大飛機,大飛機中間的過程,有多少材料的需求,有多少通信系統的需求,有多少導航系統的需求,有多少對零部件的這些需求,將大大地帶動各種產業的發展。溢出效應不可忽視,我就叫它母雞下蛋,不斷地下蛋,這個對國家的發展極為重要。

在重大專項的選擇方面,往往是機遇和風險同在。一旦決策錯誤,耽擱了這個技術未來的發展,甚至影響我們在全球競爭當中的地位,所以決策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敢於決策,因為涉及到這一系列的重大問題,我以為不同意見是不可避免的。一些有重大爭論的這些專項,往往意味著重大的技術發展機遇和重大的市場機遇。或者是不客氣地講,如果一討論大家都說這個事需要,需要做,那它市場機遇、技術的機遇大多數情況下早已經不存在了。我們涉及到有爭論的問題,一定要敢於決策,敢於擔當,而不是把它放下來。你做了,有可能失敗,但是還有可能成功,但是你放下來不做,你就徹底失敗,什麼都沒有。所以我是堅決主張涉及到一些有爭論的問題,我們一定要有擔當精神,一方面做好周密的研究,另外一方面不要猶豫,該決策的就要決策,這樣的話,我們國家就能夠湧現出各個方面大量的人才,而且我們也會出現一批重大的成果,這是我們所期待的。


05、幾點思考,建設科技強國我們可以這樣做


第一,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青年科學獎。我們可以看到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得獎的時候,可能已經是老年,但是他的事業是在青年時期創造的。青年是最有希望的人,我們必須要解放思想,要把青年推到創新的第一線,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青年科技獎,鼓勵青年人才衝擊世界科技的最前沿。

第二,建立財政支持基礎研究、可年度考核的固定增長機制。我們國家急需的就是世界級的科學家,這需要基礎研究的大力支持,從眾多的基礎創新的參與者當中,我們可以選拔出真正的國家科技的支撐者。


第三,實施振興創新服務業的計劃。要給予創新服務業優惠政策,將其放在新興產業同等重要的位置來進行戰略部署。


第四,要進一步改革落實科研評價體系和獎勵制度。我看到我們一些重點的高等院校,包括重點的工科院校,它也只看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做了一個模擬器,把它研發出來了,沒有論文,你不要說做教授,你連副教授都不行。你搞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技術服務,各個方面都要有評價制度,而不是隻有一個標準,都看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多少,引用多少。


第五,大力支持科學技術的普及。我們深感在中國科學技術的普及還面臨著嚴重考驗。科學技術創新和科學技術普及,是科技進步的兩個輪子,是鳥的兩個翅膀,但是科普工作只有科普機關來做,是不行的,需要我們全社會的共同的努力。


總之,自主創新它不僅僅是一種戰略和策略,應當說是一種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任何外部勢力催不倒的。高舉自主創新的旗幟,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我們的目標一定可以達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