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民建聯前主席譚耀宗:止暴制亂,同舟共濟

譚耀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香港民建聯創黨元老、前主席,香港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前主席,大紫荊勳賢、金紫荊星章獲得者,太平紳士,在香港的政治界、工商界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11月15日,羊城晚報特派香港報道組專訪譚耀宗。他就香港這次社會風波發生的原因,如何儘快止暴制亂、恢復平靜,如何發揮優勢、進一步融入大灣區發展等問題,發表了較為深入的見解。

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民建联前主席谭耀宗:止暴制乱,同舟共济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民建聯前主席譚耀宗

社會風波成因複雜

羊城晚報:之前有各種分析,說香港這次持續了五個月的社會風波,根源是經濟問題;也有說單純就是政治問題。在您看來,到底是什麼問題引致的?

譚耀宗:其實風波發生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我們不能僅僅說它是“政治的”或者是“經濟的”單一因素導致。這裡既有香港內部長期遺留下來的社會問題,也有外部勢力干擾的因素。

在我看來,香港內部有些深層次問題,政府的一些政策,未能解決市民的強烈要求,比如房屋問題,年輕人向上流動、發展機遇的問題;另外,教育的問題也很突出。

外因方面,外國勢力明顯插手香港,這是非常清晰的。以前,可能是比較隱蔽的,這次是完全顯現出來了。當特區政府一出臺什麼止暴制亂的措施,馬上外國勢力就有反應。你看美國最近就明顯在干預香港問題,眾議院通過了所謂的“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向特區政府施壓,向中央政府施壓。

上述這些,都給我們止暴制亂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也是風波持續的部分原因。

儘快讓社會恢復平靜

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民建联前主席谭耀宗:止暴制乱,同舟共济

羊城晚報:我們看到,今天早上很多市民開始自發清理路障,這是不是風波開始平息、香港市民渴望恢復平靜的一個標誌?

譚耀宗:昨天,習近平主席在巴西出席會議時,就香港當前局勢發表重要講話,表示將繼續堅定支持行政長官帶領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堅定支持香港警方和香港司法機構,依法懲治暴力犯罪分子。

習主席向全世界和國際社會發出一個信號:一國兩制不會改變,外國勢力絕不能插手香港事務!他的講話,既鼓勵了香港社會通力合作,也讓更多香港市民有了站出來的底氣,向暴力說不。

其實,前段時間,我們真的看到很多市民心裡很不高興,卻又不敢說,怕說了被人“起底”,正氣得不到聲張。

但是,從這兩天開始,陸續有市民或者有組織地、或者自發的清障,因為大家都看到,我們的警隊在止暴方面做了很多很艱苦的工作,大家覺得他們太辛苦了,像清垃圾這些,我們市民能做到的,都希望可以幫他們分擔下。我們也組織了義工,在安全的情況下,大家一起動手,使得香港的交通以及社會秩序可以儘快恢復。

止暴制亂,讓香港儘快平靜下來,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事,也是大家努力的目標。

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民建联前主席谭耀宗:止暴制乱,同舟共济

羊城晚報:除了組織義工清障,我們也知道,您和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等愛國愛港人士,一起籌建了“同舟人基金”。這個基金成立的主要的目的是什麼?

譚耀宗:從風波開始之初,我們就在醞釀成立一個基金,因為看到風波中,很多中小企業生意受到影響,苦苦掙扎,還有一些市民受到人身傷害。我們希望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錢,幫助市民和中小企業,減輕受到的傷害。

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個基金,向社會傳達更多的正能量。因為現在香港社會出現了很多前所未見的錯誤問題、錯誤行為,我們如果能通過自己的力量,做一點事,可以釋放一些正面的聲音,給社會以信心。

我們希望香港的風波儘快平息,這樣下去對香港人沒好處。暴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和撕裂。所以,我們呼籲,全社會同舟共濟、互相支持,共度難關,放眼未來。

發揮優勢,更好融入大灣區

羊城晚報:恢復平靜是第一步,放眼未來,您覺得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去解決香港內部的一些矛盾,達到治標的目的?比如更好地維護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再比如,如何調整香港的經濟結構,讓它可以長治久安?

譚耀宗: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它的功能和地位,不是一日發展起來的,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很難得的,這是我們需要珍惜的。

另外,香港的經濟結構方面,因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確實需要有其他板塊的發展。比如配合內地科技的發展,如何發揮香港的科技人才優勢。

另外,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國家戰略,建設9+2城市群,以及“一帶一路”,我們都要發揮我們的優勢。這些都是我們下一步需要著手去做的。

羊城晚報:有一種聲音覺得現在香港的優勢已經越來越弱,您覺得香港除了還保持著金融的優勢,其他方面還可以如何引領大灣區?

譚耀宗:香港優勢沒有以前那麼突出,主要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充分發揮,沒有把自己的長處放進國家的整體發展中,去做好角色定位和發揮。

非常遺憾,受這次的風波的影響,更使得我們想去騰出精力做點事情,比如探討一下我們的優勢、梳理我們的資源以便更好融入國家的發展,而變得有些困難了。

其實香港還是有很多優勢的,比如我們作為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自由港,在海陸空運輸、進出口等方面,明顯還是可以有一定的引領作用的。還有香港的科技人才,做出的科技成果,可以在內地得到很好的落地應用。

很多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擺在香港面前,香港年輕人應加深對國家的瞭解。

羊城晚報:您覺得香港的年輕人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融入到國家以及大灣區的建設中來呢?

譚耀宗:首先,我們真的很希望香港的年輕人可以回內地看看。看了之後,認識了之後,他們就會有信心。實際上,內地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真是非常熱心地在幫助他們,在青年創業方面建立不少資訊平臺,幫助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就業、安居。

退一步來說,就算他們沒有在大灣區找到合適發揮的位置,也可以放眼“一帶一路”,沿線有那麼多的國家。香港青年有語言的優勢,完全可以和內地的企業一起,幫助內地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壯大。香港青年還可以更好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藉助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把自身發展和國家發展緊密結合,在國家發展的廣闊舞臺,找到適合自己發揮能力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