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给自己多找点事

什么样的运动员才算得上最优秀?我觉得有两个标准,第一,大赛成绩突出的,比如林丹、陶菲克;第二,虽说没有大赛冠军,但是在大赛中总能保持高水平稳定表现的,比如李宗伟。

现在很难界定“小黄人”到底算不算最优秀的运动员,从他们近两年巡回赛的表现来看,确实有点“独孤求败”的感觉,无论是成绩还是场上的压制性优势,都足以证明他们的优秀。但再看看这几年他们在大赛上的表现,却又难以称之为最优秀,毕竟像今年世锦赛这样首轮就出局的糟糕表现,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在大赛中“掉链子”了。

其实这种情况我也想不通为什么,过去也有顶尖选手在巅峰期时世界大赛中首轮出局的情况,但基本就一次,之后就能马上调整,在之后的比赛中保持高水平稳定输出,但是“小黄人”这样连续大赛摔跟头的,很少见。

我会尝试通过回忆我们那时候的情况去解答这个问题。当时我们这批甚至更早的运动员,都有过大赛较早被淘汰的情况。个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面对大赛的氛围时,不可避免地会感到紧张,直接表现就是头脑很清楚,但是身体不听话,肌肉僵硬,很多细节的技战术安排根本执行不出来,而且这样的情况在场上几乎无法调节。自己很清楚在技战术上要做什么变化,但是身体根本做不到。

没事给自己多找点事

但这也只是在早期参加比赛的时候会出现,之后这样的大赛压力对我们的影响就越来越小,这就是大赛经验积累的过程。对于“小黄人”来说,参赛次数足够多了,你要说他们还是在大赛时会紧张导致发挥失常,反正我不信。我认为更多的是因为平时表现太好,导致大赛的时候太想要而造成的发挥失常。但是这样的解释也有说不通的地方,我们经常说实力和自信是由胜利积累而成的,可“小黄人”平时那么多好成绩的积累,到头来难道还变成大赛时的负担了吗?

回想我当时打球的时候,越是到后面,夺冠之后的兴奋时间持续的就越短,都会马上投入之后的训练。因为那个时候对手太多了,除了领跑的4对组合,马来印尼韩国丹麦英国全有对手,稍不注意都要被他们冲击掉。我记得之前和大家说过,有一段时间和古健杰/陈文宏几乎每周都要碰面,每一次都能感受到对手针对我们做了改变,自己要是做的不严谨一些或者稍微放松一些,那对手马上就会把你击败。在这样的氛围下,面对训练比赛,我们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对手之间高质量的对抗,始终要我们保持在一个紧绷、严谨、认真、投入的态度。我印象最深是2006年我拿完世锦赛冠军之后,这种需要严谨的感觉就更加明显,在训练中对细节的要求也更高。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或许能够找到“小黄人”大赛频频“翻车”的原因:他们平时的比赛打得太顺了,对手给他们制造的困难不够,以至于他们在比赛中不够严谨依然能取胜。其实近段时间会发现他们很多球都是3局赢的,并不是实力使然,而是他们过于放松的态度不能保证连续的严谨,总是犯错误送给对方一局。过去印尼选手球风也很潇洒,也喜欢玩,但他们潇洒和玩只是形式,内容上在细节中扣得特别细致,所以并没有太多的缺口留给对方。而“小黄人”现在无所谓的心态都快养成习惯了,虽说巡回赛成绩耀眼,但是细节方面也给对手留下了可以实现突破的缺口,而这样的缺口在世锦赛这样的大赛上,会被放大的。

连续在大赛失利,“小黄人”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改变。的确,在平时的巡回赛中,现在的对手给他们制造的困难确实不太大,外界的刺激不到位。可为了自身的提高,我觉得他们应该学会没事给自己找点事,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些,让自身的缺口更小、更少。看看印尼羽毛球历史上那些成功的运动员,论天赋都不比“小黄人”差,而在严谨细致方面,他们都比“小黄人”做得好,这就是差距。

没事给自己多找点事

还有一位又一次在世锦赛早早折戟的夺冠热门,戴资颖,不过她本次世锦赛的情况和“小黄人”不太一样,世锦赛前她的表现并没有那么强势,所以本次出征整体姿态还是放得比较低,但还是没能在世锦赛上证明自己。小戴的“大赛低迷症”,对我来说也是个谜,大家觉得她的问题出在哪呢?欢迎留言讨论。

(摄影:shi t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