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就活成了一座孤島?

你怎麼就活成了一座孤島?

一座孤島

01

“你這樣想就太天真了.” 我跟一個人說起希望留在自己身邊的都是真誠的人,他冷冷地地盯著我, 毫不猶疑地答道。

“幾乎所有人接近你,都是為了某種目的。我也是。”

不知該不該感激他的真誠。上一秒,我還跟他掏心掏肺地說了很多話,聽到這個也不免全身一激靈.

痛定思痛,我才想起這次對話原本就是圍繞著”背叛.”。

長大,似乎就是逐漸認識到這個世界沒有想象中美好,他人沒有期望中友好,自己沒有那麼重要的過程。那些匪夷所思的意外,那些"明爭暗鬥"的關係,那些"若即若離"的態度, 都曾像一顆炸彈在心裡留下過一片廢墟。於是,出於對自己的本能保護,我們都漸漸”學聰明”了。

02

你怎麼就活成了一座孤島?

作家·雙雪濤

可是,也總有些人因為各種原因選擇做個痴人.

看朗讀者的時候,作家雙雪濤講到了自己的一個朋友.。這個人有點"傻",可卻是他心中永恆的光.。

讀書的時候, 因為發現校長徇私舞弊,他在校長室門口貼了一張大字報。為了不讓它輕易被撕下來,他整整刷了十層膠水。校長花了2個多小時才把它摳掉,可是從此以後,他的日子卻不好過了.。

長大後,作者喪父需要幫助的時候,一個電話,他就來了。之前聯繫並不多。雙雪濤請他和另外一個朋友幫忙扎紙花.然後就忙去了。等到第二天想起來的時候,推開門一看他竟然默默地紮了一整晚,而另外一個人卻四仰八叉地睡得正香.

雙雪濤說:"這樣的朋友,是隨時都可以信賴的,無論何時他都會毫無保留地支持我.”

03

你怎麼就活成了一座孤島?

走不出自我的牢

只是,這樣的朋友太少了。

更多的時候我們遇見的,是可以共熱鬧,卻不可以共寂寞的人。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夜深人靜輾轉難眠,很想找個人聊聊天,翻開通訊錄卻發現無一人可聊。又或者,需要幫忙的時候,卻發現沒有一個人可以讓你毫無顧慮地開口。每當這個時候就會悲哀地發現,原來自己不過是孤家寡人一個。

有個朋友,有點敏感,被傷過幾次之後,原本一顆熾熱真誠的心直接變得拔涼拔涼的了。她不止一次很認真地對我說,我對人性挺沒信心的。從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知道她曾經歷過什麼,只是任何一個人接近她都能夠感覺到很明顯的生人勿近的氣息。她還會很刻意地迴避一切人多的場合。

這是很明顯的“迴避”,久而久之也就變成了她的標籤。

你是這樣的人嗎?

04

你怎麼就活成了一座孤島?

孤獨起舞

與她不同的是,有些人一開始就不願意或者不能夠融入群體當中。

相信每個人身邊總有那麼幾個有點社交障礙的人。他們在人群當中,總是顯得侷促不安。

然而,也總是同時存在那麼一波人,在任何場合都遊刃有餘。有她們在,氣氛總會很融洽。

在心理科普文作者群認識了一個姐姐,她的年齡其實比我媽媽還大一些。可是她的狀態,讓人沒法把她與長輩等同起來。即便50多歲,她依舊像少女一樣孜孜不倦地學習,滿懷熱情地探索人生新的可能。她寫書、做翻譯、講課、做社工、做心理諮詢師,更懂得做一個享受生活、敞開心擁抱愛的小女人。

當然,她也會失落,也會被傷害,可是無論是開心的還是不開心的,她都能夠淡然處之。

即便最近因為癌症做化療,她依舊很坦然地在群裡分享每天的感受,她之所以這麼做也從來沒想過要去影響誰。她最常說的一句話是:面對真實的自己,也把真實展現給別人,真實才是最有力量的。

很少見過像她這樣真誠、不做作、坦然的人。然而也從來沒見過足夠真誠卻沒有朋友的人。

人際關係,日久見人心,覺得不可深交,淡淡地處著,覺得可以深交,好好地珍惜,如此而已。

她也跟我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做真實的自己,就會有一大群真心的朋友圍繞。那些有些勢力的人,都在時光的淘洗中自動散開了。留下來的,都是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

前幾天中國最大的心理科普大號KnowYourself發了一篇文章《願你深諳世事,也擁有成熟的天真| 步入社會後,如何交到真心的朋友?》

其中有一句話特別觸動我:如果說年少時期的友誼是運氣,那麼,成熟後的抉擇才更接近於本心。當你願意走出自己構建的壁壘,願意重新付出和相信的時候,就會發現你依然可以觸碰並擁有全新的、同樣珍貴的友情。

05

你怎麼就活成了一座孤島?

我們多像一隻小蝸牛呀

其實仔細想一想,因為曾經被傷害過,就再也不相信人性,是不是有點因噎忘食?古聖賢們早就斷言過人性就是自私的。可自私之外,每個人都有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渴求。不只是愛情,也包括親情、友情。無論何種關係,讓我們感覺愉悅和放鬆的是彼此的信賴和無條件的接納。

人類得以繁衍生息,離不開群居生活,所以社交需求,本質是一種生存需求。一個人只有生活在群體當中才會有安全感。哈佛大學的幾百名名教授,曾經花了76年的時間研究人類幸福的秘密。結果發現能夠讓人感覺幸福的不是金錢、財富、地位、權利,而是良好的人際關係。

年少時也曾對人性失望過,可是又本能地覺得根難受。為了安撫自己一顆迷茫而痛苦的心,讀過很多心靈雞湯,印象最深的是: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都是自己創造的。

這句話當時像定海神針一樣,讓我變成了獨來獨往的人。是的,當初我就是那麼理解的,覺得自己可以效仿梭羅尋一處僻靜之地,自給自足。物質上無法做到,至少精神上可以。

直到這兩年,我才發現梭羅從來沒有離群索居過,他住的地方距離市區並不遠,他每週都會去鎮上,而且他的母親也會經常送食物過來。

他筆下的孤獨並不是絕對的。人終究還是要回歸人群,不只是因為現實原因,更多是因為心理需求。

06

你怎麼就活成了一座孤島?

為什麼忍不住問:幸福是什麼?

我曾經對那個朋友說過:“你這是打算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呀!”

她用一貫不動聲色,沒有一點波瀾起伏的語調回答:“是的。”

“原本你可以不必這樣的。” 我是真想跟她做朋友,可是她的態度讓我退縮了。很多時候就是這樣,讓我們陷入孤立無援之地的當然有現實的原因,更多的時候其實是因為我們從未對別人敞開過心扉。

與人交往時,人都是蝸牛一樣的人,脆弱又敏感,總是先小心翼翼地伸出自己的觸角,只有確信外界是安全的,才敢一點點把身子探出堅硬的外殼。每個人都這樣,只是有些人勇敢一些,有些人更脆弱一些,所以有的人明明知道人心並沒有那麼好,還是執著地去尋找知心朋友,有的人卻只是躲在角落裡哀怨人心不可託付。

誠然,貿然探出身體來會很危險,可總會遇見不忍心傷害自己的人。

我見被無情踩扁的蝸牛,也見過暗自趴在牆頭看風景,淹沒於草叢的蝸牛,可是讓我覺得人間值得的是小女兒默默地守在蝸牛旁邊,溫柔地對它說:“快點回到草叢裡,小蝸牛,不然會被人踩扁啦。” 蝸牛呢?爬得好慢,半個小時後才回到草叢裡,她這才站起身來。

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人不過是因為默認了人心不可託付,所以為了保護自己,把自己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模樣。可是,誰又不希望遇見一人或幾人,真的值得託付真心呢?不然古人也不會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不想活成一座孤島,不如做一葉扁舟,勇敢一點,對這個世界再多一點點好奇心,偶爾出去看看。以探險的心態,去體驗人性和關係,又何嘗不可呢?

你怎麼就活成了一座孤島?

乘風破浪會有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