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的三種境界

學校管理的三種境界

  有管無理:大部分學校的現狀。為管理而管理,學校管理流於形式,只管住了人的身,沒有管住人的心,學校內部資源(人、財、物等)沒有有效利用,學校管理效率低,管理效果差。

  有管有理:少數優質學校能做到。為理而管,因管而理,學校管住了人身,也管住了人心,學校內部的資源也基本做到了有效利用,但學校是學校,教師是教師,教師只是在工作,或者為自己的事業(個人目標和學校目標一致時)而努力,並沒有投入全部或者是大部分的精力,只把工作當成一種任務和職責,在有管的情況下學校教育教學活動能有理進行,如果沒有了管理,就極有可能出現另一種情況。學校必須時時注重管理、加強管理,才能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這種狀態下的學校管理目標雖然能夠實現,但成本較高。

  無管有理:學校管理的至高境界,極少學校能做到。處在此種狀態的學校,管理制度完善,教師熱愛學校,校園裡人人是主人,人人是管理者,教師自覺性極高,自律性極強,教師的主人公意識得到了充分發揮和展示,教師的高度自我管理基本上取代了學校管理。學校管理部門的職能重點由管轉向理和通,即主要起引導和協調的作用。學校的各種資源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學校的管理成本也因此降低到了最低水平。這也是世界上所有學校和管理者不斷追求的管理目標和境界。


  要達到這種境界,學校至少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制度:一流的學校要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來自一流的制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創新制度、激勵制度等等,不僅健全,還要高效並不斷完善和改進。有了科學高效的制度,學校管理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教師才能明確什麼該做和什麼不該做。

  二、管理:任何一個一流的學校都不止有一個前瞻的領導者。這些優秀的學校領導者及其追隨者是學校制度的制定者、執行者和改進者,他們不是成就自己,成為豐碑,而是在成就學校:做開拓者,做踏腳石,他們勇於忍受孤獨,敢於承擔風險,所有這些,沒有魄力和奉獻精神是做不到的。IBM、摩托羅拉、飛利浦、索尼、東芝、大宇、三星等企業名揚世界,而他們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卻在默默無聞,甘於成就企業、奉獻自我,這些大企業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偉大的領導者,才能永葆青春、不斷前進。學校也是如此。


  三、教師:教師是學校管理的客體同時也是管理的主體,能否充分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對學校管理制度的貫徹執行和管理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讓教師視校為家,做學校真正的主人,還是把教師當作應試和招攬生源的工具,這和學校的目標、制度及管理者的個人風格有關。學校是全體教師的學校還是僅僅是管理者的學校,學校的管理目標直接決定了教職員工的身份,是主人翁還是打工仔。學校目標同時也決定了教師的工作態度:為學校就是為自己,還是為學校先要為自己。兩種不同的出發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效率的高低。

  另外,學校規模、歷史和發展前景對學校管理向更高境界進步也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有些東西是需要積累的,學校規模越大、歷史越長、前景越好,就對教師越有吸引力,教師個人發展規劃就距學校的管理目標越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就越高,主人翁意識就越強,自我管理水平就越高,學校資源配置就越合理,利用就越充分,學校的管理效率和社會信譽度也就越好。好的信譽度反過來又能增強教師對學校的信心,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二者相輔相成,形成良性循環,才能推動學校這艘大船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