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明年助修巴黎聖母院

明年,中國文物專家將赴法國參與巴黎聖母院修復。其實,中國“文物醫生”早已活躍在世界各地,目前,在柬埔寨、塞爾維亞、烏茲別克斯坦、尼泊爾等十餘個國家,都有中國“文物醫生”在上演“我在國外修文物”。

“中國文物隊”並非一夜走紅,靠的是一磚一瓦的積累。世界文化遺產吳哥古蹟是最好的見證。

1993年,柬埔寨王國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發起“拯救吳哥古蹟國際行動”。經過前期考察,1997年,國家文物局選定吳哥的“周薩神廟”(Chau Say Tevoda)作為修復對象,委託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前身)正式組建了“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蹟保護工作隊”。

神廟位於吳哥王城東門外。中國的傳統建築多數以木結構為主,而神廟都是巨石建築遺址,中國專家相關經驗很少。柬方所能提供的信息近乎為零,既無文字,也無圖紙,更無照片,甚至對神廟最終維修達到什麼要求也沒有明確說法。

中國文物專家看到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廢墟和滿地的建築構件,大部分建築已經倒塌,其中6座建築只剩殘垣斷壁。

近3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工作隊在吳哥同場“競技”。中國文物專家迎難而上,按照“搶險加固為主,對個別有條件的單建築進行修復”的原則,邊拼對、邊設計、邊施工,儘可能多地使用原構件,體現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中國隊”的妙思巧手下,南門的山花、頂樓得到歸安;東門險情徹底排除,山花得到歸安,精美的牆面雕刻在施工過程中無任何損壞;僅剩基座的南藏經殿維修後除屋面外,所有結構部分歸安原位。“中國工地的組織管理和維修技術,在吳哥的保護中是最好的隊伍之一。”法國研究吳哥的著名專家馬里蘭·吉多教授評價。

“中國隊”開展的柬埔寨茶膠寺修繕水平又上了一個臺階。據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茶膠寺項目總負責人許言介紹,在正式開工前,工作隊先花費4年時間組織了全面的前期研究工作,先後完成17項研究報告,主要涉及建築、考古、結構工程、岩土工程、微生物等諸多學科。修復過程中,中方專家按照原址畫出圖紙,再用電腦模擬計算渲染出3D圖,再在散亂的石堆中尋找對應石塊,完成龐大規模的“拼圖遊戲”。中國古人的智慧也在修繕中發揮了大作用——初期現場不具備使用吊車條件,中方專家運用中國傳統技術原理,現場製作了架杆、吊高設備,順利將重達數百公斤至數噸的石塊運到基臺上。

去年,茶膠寺文物保護修復工程竣工。中國在茶膠寺的修復中所遵循的最小干預原則、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試驗先行原則、研究與修復並重原則並稱為吳哥保護的“中國模式”。隨後,中國文物專家又開始參與“王宮遺址保護項目”。

據初步統計,中國文物專家已經受邀參與了十餘個國家的文物修繕工程:2013年11月,承擔援助蒙古國搶救科倫巴爾古塔保護工程搶險維修工程設計與施工項目,經過3年工作完成修復任務;2017年4月,援助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歷史古蹟保護修復項目開工,預計今年內竣工;2017年8月,援助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修復工程正式啟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還在尼泊爾、塞爾維亞、埃及等國家開展工作;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沙特、法國、希臘等國家開展工作。

北京日報記者 劉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