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介石山有很多故事

关于秦皇岛界石山,大家一定都很熟悉,郭沫若曾在北戴河疗养时远观界石山,留下了“五岳之首是泰山,神岳之冠界石山”的感叹;秦始皇、汉武帝、曹操、李世民等七代帝王在此留下了壮美诗篇。今天就和小旅一起来更加了解界石山吧!


界石山绝美风光

界石山上有许多绝美风光,小旅为大家介绍几个~

仙台第一风景区

仙台顶是界石山主峰,为古今观海之胜境,顶尖形貌奇特,突起于宽博坦荡的千仞绝壁之上。

它由两座山峰组成,南北相望。南面的景色被视为一个整体,与从天空中拔出的一块石柱非常相似。石头上有“碧云峰”三个字。石阶两侧有10多个休息亭。

秦皇岛介石山有很多故事

五峰山风景区二

五峰山位于仙台山顶东西两侧,各有五座山峰,分别称为东五峰山和西五峰山。东面的五峰山耸立在一个奇怪的地方。北称平度,东称望海,西称当月,东北称锦绣,西北称飞来。

山坡上有一座朝鲜族祠堂,是明朝崇祯十四年山海关师范知事所建。这是唐代文人墨客韩愈的雕塑。范志万还在庙后的高崖上刻了“泰山北斗”和“五峰环翠”八个字。

从宣统元年到中华民国第十三年(198—1924年),革命先驱李大钊曾七次在山中避难,曾写过两部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几首诗。对面的五峰岭上有一尊李大钊同志的石像。

秦皇岛介石山有很多故事

景区3。天桥柱

天桥柱,在碧云峰西北2.5公里的悬崖顶上,有一石柱高耸如塔,呈方形,高30余米。

这块石头是蓝白相间的。就像一把斧头,一把斧头和一把刀。很陡。柱子的上半部分堆满了三层巨石。它又高又直。直达汉代的天空。这就是古人称之为“天桥柱”的奇石。

景区4。龙潭洞

龙潭洞位于水岩寺东北崖上。洞深三丈多,洞口有门,洞里有池,池深三丈多,水从石墙里流出来,云正冒着热气。

洞穴的底部矗立着巨石。辽代颍州海军题写了200多个字。2005年5月19日刻在泰康。洞南的石壁上有碑文。

此外碣石观海、天柱凌云、山岩春晓、石洞秋风、西嶂排青、东峰耸翠、龙蝠灵壑、风翥祥峦、霞辉窣堵、仙影沧浪等也均是界石山的著名景点。

界石山得名的传说

长期生活在界石山周围的人几乎都知道,界石山有“大碣石”和“小碣石”之分。而“碣石”这个山名的得来也有一个特别古老的传说,听小旅为你一一道来~

众所周知,界石山是渤海边上一座特出的大山,大大小小有上百座山峰,这些山峰簇拥着似天桥柱石般的主峰娘娘顶。长期生活在界石山周围的人几乎都知道,界石山有“大碣石”和“小碣石”之分。那“大碣石”,自然是指娘娘顶了,在山下,特别是海里头,远远地瞅着,娘娘顶那高高耸起的顶尖很像一个指航的石柱子。“小碣石”指的又是哪儿?“小碣石”在界石山前看不见,它藏在娘娘顶的背后的一个山崖上,是一柱直立高耸的峭岩,有五六层楼高,远远看像一个插在娘娘顶后坡西北角下的“棒槌”,山里人都跟它叫“棒槌山”,也有跟它叫“天桥柱”的。棒槌山要是挺立在界石山前头,那就比承德的磬锤峰还醒目,还惹人眼了。

古时候,人们都称娘娘顶为“大碣石”,跟棒槌山叫“小碣石”。“小碣石”还有一个名儿,叫“拴船桩”。“拴船桩”,谁拴船?大禹!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来过界石山,在那儿拴住船,上的岸。如今,细看,那石柱上还有铁环的印儿,旁边还有不知啥时候谁刻的“禹王系船处”五个大字,只是那几个字儿叫雨侵苔剥的,已经模糊不清了。正因大禹这么一来,界石山才有了名儿,成了几千年来谁都想登登的观海名山,揽胜神峰。那是不知多少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整个神州大地到处都泡在水里,稍低一点的山都淹住了。渤海边上的界石山挺高的,这时候多半截也泡在水里了,水面到了棒槌山的小半截上。咱们中国的山川走势,从北向南,像一条龙从海里爬出来,龙脑袋在四川和甘肃那儿,龙尾巴在河北,标志就是界石山,界石山就像龙刚刚脱水,翘起的那个尾巴。这不是咱们瞎说,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里记的清清楚楚:“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勃”是渤海,“碣”是界石山,“勃碣”是渤海边上的界石山。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就这道“东北流”的山川没有被洪水吞没,能走道儿,别的地方只能驾船走了。大禹治水,得先探地形。他要探地形,得顺着这道山川走,过不去的地方就驾船。大禹挺有脑瓜,瞅着那个地方能疏流,就在那个地方叫人插个木桩子。人们跟这个作标记的木桩子叫“楬橥”。大禹顺着这道山川从西北向东北一路走来,一路不知插了多少楬橥,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这道山川的尽头——界石山。


秦皇岛介石山有很多故事

与界石山紧连着的是燕山群峰,从燕山上下来,有一段地势低的地方被水淹住了,不算小,也不算低的界石山当时成了海中的一座岛。无奈,大禹只好乘船去界石山。船在水中走来走去,到了界石山。就在这时,天头又突然变坏了,风雨交加,大浪滔天。大禹领着人同风浪搏斗,却怎么也找不着理想的靠岸的地方。猛然间,大禹发现有一个像楬橥的石桩子,豁然屹立在山旁,把船驶过去,拴在那上边一点也没有问题。大禹亲自掌舵,大伙齐心协力,一下就把船靠了过去,拴到了石桩子上。拴住了船,上了界石山,大禹和大伙都长舒了一口气,心里话:今个儿多亏碰到了这个石桩子,要不不定咋的。说也怪,他们一上岸,天头就变好了,原来差点要他们的命的地方,一下子风平浪静了。他们生火做饭,结庐而息。大禹登上界石山顶,放眼远望,只见大海深深,茫然无际。他知道,这里已是山之尽头海之畔了,把水都疏导到这里,水患就没有了。只是,这工程太大了,不是一年两年能干成的事儿。他希望,早一天把水都撵到这儿。头离开界石山时,他手下的人想在界石山立个楬橥,大禹说:“甭立了。这儿有天生的‘楬’石,这在水中望着像航标的圆柱形山顶就是大‘楬石’,这拴船的石桩子就是小‘楬石’……”他这样一说,大伙都点头称是。打那以后,渤海边上有“大楬石”、“小楬石”的消息就传开了,人们都把这座治水终点的山叫“楬石山”了。后来,人们把“楬”的“木”字偏旁换成了“石”字,“楬石山”就写成“界石山”了。大禹治水成功以后,当了天子,开始接受天下九州的贡品。他闲下无事,与他的助手伯益写了一本《山海经》,尽记治水时到过的地方的山川湖海。在《北山经》中,他特意记载了“碣石之山”。后来,有人为歌颂大禹治理天下的功绩,还写了一本《禹贡》,在“冀州”和“导山”中都专门提到了“碣石”。据此看,人们一直传说界石山的名儿是大禹起的,一点都不假。正因大禹治水时到过界石山,界石山成了北方的一座神山。


秦皇岛介石山有很多故事

到春秋战国的时候,在这儿结庐修行的方士很多,据传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成了仙。这就惹得秦始皇、汉武帝都跑到这儿求仙来了,到这儿就对“大碣石”、“小碣石”顶礼膜拜,想沾沾大禹的神气儿。曹操不善,他没有到这儿求仙拜神,领会了界石山的真谛,写了一首千古绝唱《观沧海》。离开界石山,他还写了一首同样有名的《龟虽寿》,说“神龟虽寿,犹有终时”。他肯定是在界石山想到了大禹,像大禹这样的传奇人物,也不能长命百岁,求仙又有何用,还不如做一个“志在千里”的“老骥”。曹操算是真正理解了给界石山起名的大禹。(讲述:李焕宇 采录:董宝瑞 1999年7月采录于昌黎县文联办公室)


轻扫查看更多

界石山曾是北方远古的地理坐标

介石的名字最早见于《山海经》。《山海经》中的《山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名著,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远古中国的山川、物产等情况。在《山经》中记载,北方第三列山系的第一座山称做太行山。……又往北五百里,称做伦山。……再往北五百里,称做界石山。在《尚书·禹贡》中记载,(大禹)开通了太行山、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与燕山山脉相接),一直到达界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县,燕山伸向渤海的余脉)的水路,使河水从界石山流入渤海。由此可以看出,在古地理著作中无论描写山脉的走向,还是记述河水的流向,都把界石山作为标志之山。此外,《尚书·禹贡》中描述遵海入河的航道时,曾有“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的记载。意思是,东北以鸟为图腾的少数民族,走海路来进献贡品时,沿辽东湾西岸向南航行,接近右侧的界石山后,向西转航于渤海北岸,最后再向西南航行进入到黄河(古黄河口在今天津市附近),再由黄河逆流而上,就能到达国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一带)。由于界石山位于渤海沿岸的山海交界之地,位置独特,既是内陆山脉、河流通向渤海的标识,又是航海时遵海入河的航标,因此,常常被早期的地理书籍作为地理坐标而记载。

秦皇岛介石山有很多故事

界石山形成于中生代燕山造山运动,是燕山伸向渤海的余脉,南北长约24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跨越昌黎、抚宁、卢龙三地境界,占地面积约320平方公里。上百座峰峦由北向南突兀拔起,渐次增高,形成东西横列的三道屏峰。靠南的一道最大屏峰中央为碣石极顶,像擎天一柱,如碣高冲,直插云霄。界石山距渤海15公里,系渤海近岸最独特醒目的山峦。

秦皇岛介石山有很多故事

关于界石山独特山貌的描述,历代史志记载颇多,成书于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记载,大界石山在右北平郡骊成县(今河北抚宁)西南,王莽改称“揭石”。汉武帝曾登此山以望巨海,并在此地刻石。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则隐,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亦非人力所就。这可能就是在大海之中看到的界石山山貌的真实写照。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注唐《十道四蕃志》中“河北道名山曰碣石”时说:“碣石在平州(唐时治所在河北卢龙)东,距海30里,远望其山,穹窿似冢,有石特出其山顶,其形如柱,当即《禹贡》之碣石。”在这里将界石山主峰描绘成穹窿似冢,峰顶如柱,则更为形象。清同治五年版《昌黎县志》载:“界石山,县西二十里。旧府志云:今昌黎乃古三邑地,谓絫县及王莽之选武、冯德也。其为碣石,当自昌黎、抚宁南皆是,兹为大碣石,因天桥柱指之云。此天桥柱为碣石。……仙台(指界石山主峰仙台顶)前台、后台虽若分为二,而由南面视之,形如履钟,高可一里有余,通趾顶,实为一石,而非累积所成,耸矗山顶。山高七里,通仙台顶,计之殆将十里。百里望之,了然可辨,可谓大矣,则所谓大碣石。”民国二十二年《昌黎县志》记云:“盖海道浩渺,必望大山之特出者,以为标准。海过平州,趋南瀛、渤之间,地势坦衍,千百里中无大山可望。故必以碣石为准,而夹右以行,然后可南转,以入于河。……今昌黎县之仙台顶去海三十里,犹之海畔也。上有石柱高数百丈,自海中望之,矗矗高出,可为标识,其地实当抚宁县西南。”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位于中原与辽东交界之地的界石山,在众多跌宕起伏的峰峦之中,因山形似冢,峰顶似凌空一柱,如碣高插而特立不群,确实为山貌独特的奇峰峻岭。

充满神奇色彩的永恒圣山

秦皇岛介石山有很多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阴阳学家驺衍的“五德始终”说在各诸侯国影响很大,“神仙”说也风行一时。界石山一带在齐桓公灭孤竹之后,由孤竹国的领地变成了燕国的辖境,燕国开始视界石山为本国境内开展祭祀活动的神灵之地。界石山成为方士们最为青睐的修仙场所,相传成仙的人接连在这里出现。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燕国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等相继修道成仙,其中羡门子高就居住在界石山上。这一说法在清乾隆年间著名藏书家、文献学家张敦仁《通鉴刊本识误》中有明确记载。当时,燕国的方士多隐于山海结合之地,而山与海结合的最得天独厚之地就是如今昌黎的界石山及其邻近地区的滨海地带。巍峨挺拔、山形奇特,遥望似天桥柱石,被远古的航海人视为遵海入河航标的界石山,以及其附近的北戴河、秦皇岛等沿海半岛或岛屿,无疑是方士们呼天唤地、炼丹修仙的最佳选择之地。尤其是随着燕昭王对神仙的狂热崇拜,时至秦朝建立之际,燕国的方士已不可胜数,日益活跃。使得界石山及其邻近海域在秦、汉时成了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求仙活动的大本营,充满神秘色彩的界石山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岳。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在《西都赋》中写道:“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嶈嶈。”表明在汉朝之前,界石山就已经成为了名扬全国的“神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