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天氣之子》成遺憾,日本動畫電影在國內票房空間有限

新海誠《天氣之子》成遺憾,日本動畫電影在國內票房空間有限

文 |零壹

新海誠的新作《天氣之子》並沒有重現《你的名字》的熱度。

上映17日,票房才過2.7億元,與5.76億元的《你的名字》有很大差距,各平臺口碑同樣無法相比,豆瓣已經下滑到了7.1分,在日漫電影中也處於中下游水平。這一次,誠哥顯然沒能像之前一樣打動多數國內觀眾的心。

新海誠《天氣之子》成遺憾,日本動畫電影在國內票房空間有限

《天氣之子》,以及新海誠的強烈風格對票房有著很強衝擊力,一度讓其被視為宮崎駿之後,日本動畫電影的重振者——如今這個被各種劇場版佔領的日漫電影市場裡,已經很少能有人像宮崎駿那樣全面收割票房,翻開日本動畫電影排行榜,能發現百億日元以上的日本動畫電影導演除了滿屏的宮崎駿外,就只有一個新海誠的名字夾在其中了。

新海誠《天氣之子》成遺憾,日本動畫電影在國內票房空間有限

只是在同樣精美的動畫視覺表現之外,《天氣之子》的劇情幾乎被來自各個領域的觀眾們所指摘,愛情不夠自然,動機莫名其妙,結局備受爭議,轉折過於生硬,在《天氣之子》中少了很多《你的名字》裡令人會心一笑或者感同身受的情緒力量,畫面的衝擊力未能轉化為對劇情情感上的認同,這或許是《天氣之子》商業不及新海誠前作的最大原因。

新海誠的突破與歷來不足

但從新海誠個人來分析,《天氣之子》拍成這樣或許沒那麼難以理解。

1996年,新海誠在大學結業後加入日本Falcom遊戲會社,負責程序、美工、動畫與宣傳影片製作。接著在製作了一些個人短片後,他用7個月完成了25分鐘的《星之聲》,機甲、少女、宇宙的設定配合此後成為新海誠名片的精緻畫面,《星之聲》成為他正式走上動畫電影長片監督之路的開始。

新海誠《天氣之子》成遺憾,日本動畫電影在國內票房空間有限

國內觀眾對新海誠的深刻印象,或許大多最早來自《秒速五釐米》。分為四個章節的純愛故事組成了一種極致又精緻的“物哀”氣質,新海誠的風格也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極為全面的展現,畫面精緻到成為“每一幀都是壁紙”的出處,電影結尾伴隨著《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的歌聲畫面不斷閃回,不知逼出了多少觀眾的眼淚。

此後的中篇動畫《言葉之庭》,幾乎可以視為“炫技”式的作品,新海誠在這部作品中將“雨”的動畫之美展現得淋淋盡致,令人驚歎不已,劇情方面則是見仁見智。

《你的名字》可以視為新海誠對自我的一次全面總結和精細化。在這部電影中,新海誠將主題再度回到《秒速五釐米》所代表的少年少女愛情故事上,只是《秒速五釐米》以“距離”營造悲劇主題,《你的名字》則試圖通過“不同時空”這一距離被抹去,來表現出愛情的牢不可破與命運重逢的感人至深。更為難得的是,《你的名字》是一部敘事節奏極為流暢、起伏轉折都符合大眾觀影習慣的大眾化電影,這也成為它獲得大範圍成功的保障。

新海誠《天氣之子》成遺憾,日本動畫電影在國內票房空間有限

回到《天氣之子》來說,它究竟差了些什麼?

從畫面的精美程度、新海誠動畫美學角度來看《天氣之子》絲毫不遜色於《你的名字》,電影的幾個要素設定也相當新奇,但從劇情的流暢程度和大眾化程度來說,《天氣之子》或許是新海誠電影裡比較差的一部。它的處境讓人想起此前新海誠的《追逐繁星的孩子》——有外在畫面的美,有設定的美,但沒有故事的美。

《天氣之子》的劇情,根本上是講述少年之愛的故事,整座下雨的城市,就像是外在世界對少年的挑戰:責任、世故、利益、權衡、理性,這些大人們的常態可以輕易摧毀少年們的愛情,但偏偏他們願意為之放棄一切,從不問值不值得。這一點來說,《天氣之子》其實與《少年的你》有異曲同工之處。

新海誠《天氣之子》成遺憾,日本動畫電影在國內票房空間有限

但遺憾的是,新海誠沒能講一個好故事。沒能像《秒速五釐米》和《你的名字》那樣,將《天氣之子》的“設定”與故事平滑結合:《秒速五釐米》中,速度與距離是作為隱喻的主題存在,從櫻花漂落的速度,火箭的慢速運載和升空、電車的呼嘯而過隔開兩人,都是藏在劇情背後不動聲色的渲染力量;而在《你的名字》中,神社、巫女、時間穿越的設定成為了劇情推動的主線,與主角的命運聯繫緊密又發展得相當自然,邏輯也能夠自圓其說。

《天氣之子》中,女主角成為晴女以及犧牲自己的舉動都缺少鋪墊。同時,整部電影也少了一個能夠讓觀眾寄託情感的突破口——離家出走的帆高經歷了什麼?和晴女的感情加深表現在哪裡?這些劇情中的重點都相當沒有存在感。以至於最後為了晴女放棄陽光的世界重回雨天的橋段,也顯得有些怪異,但這種引人討論的結局,已經是《天氣之子》劇情中少有的亮點了。

新海誠如果不能保持《你的名字》的敘事水準,那麼離真正的動畫電影大師就還差了很遠,即使在商業片領域中,取得成功也更難吧。

新海誠的成功其實已經影響了一批新一代動畫創作的方向。不說日本本土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臟》等作品,甚至在國內的《肆式青春》《昨日青空》等作品中,也多少能看出新海誠精緻畫風的影子,這一點來說,新海誠其實也是一個“顛覆者”,只是電影本身所需要的不只是外在,還有劇情等內在功夫。

日漫電影天花板難以突破

2016年的《你的名字》收穫了超過250億日元票房,這排在日本動畫電影的第二位,僅次於《千與千尋》,位於日本票房第四位,前三名分別是《千與千尋》《泰坦尼克號》《冰雪奇緣》。《天氣之子》統計中票房137億,基本預定年度冠軍,但只有《你的名字》約一半的成績,倒也和中國市場的表現比例相仿。

新海誠《天氣之子》成遺憾,日本動畫電影在國內票房空間有限

但在中國市場中,日本動畫電影從來沒有登上過舞臺中央。5.76億元的《你的名字》已經是最佳成績,從新海誠電影的表現,可以一窺日本動畫電影在中國市場的現狀。

國內動畫電影票房前二十中,只有三部日本動畫,分別是《你的名字》《哆啦A夢:伴我同行》和《千與千尋》,成績均在五億元左右。榜單中,美國動畫電影在數量上佔優,但今夏《哪吒之魔童降世》成為超越動畫題材票房維度的全民爆款,接近五十億元的票房已經和其他作品不在一個次元,此外就是《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和《熊出沒》系列、《大魚海棠》這些近年來的國產動畫了。

新海誠《天氣之子》成遺憾,日本動畫電影在國內票房空間有限

日本動畫電影在中國的市場地位可以概括為:票房總量小、題材發揮空間小、市場聲量小。論產量,每年《名偵探柯南》和《海賊王》的劇場版總要來那麼一兩次,但在國內2億元左右的成績幾乎就是極限了。原作IP似乎沒有成為號召力來源,反而圈定了受眾。《千與千尋》和《龍貓》在國內上映的走紅更是映射出傳統日漫電影式微的現狀,動漫產業過於娛樂化的土壤似乎已經很難支撐出大師的創作,在宮崎駿淡出後,到底還有誰能夠重現那個動畫電影的黃金時代呢?

而《你的名字》這樣大眾化的表達、近乎完美的畫面表現才取得了5億元左右的國內票房,似乎也在說明2D動畫本身的市場空間在縮小,需要全民熱度的話題營銷才可能突破圈層——今年《羅小黑戰記》以超高口碑才拿下3.14億元票房,同樣證實了2D動畫在市場上似乎存在著劣勢。

可見,日本動畫電影可能很難突破自己的天花板。好在有相當龐大的日本本土市場支撐,日本動畫電影尚不會出現明顯的衰弱,每年的各種劇場版照樣賺的盆滿缽滿,成本可控的情況下,依舊是一門好生意。但像《千與千尋》這樣時隔十幾年還能在異國他鄉取得數億元票房的電影,恐怕再難出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