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耳》到《大約在冬季》,從“青春疼痛”到“中年疼痛”

最能代表電影《大約在冬季》的歌曲,不是齊秦的《大約在冬季》,而是片尾莫文蔚與齊秦合唱的《可惜了》。


可惜了。

音樂IP改編電影,有經典老歌的情懷在,票房成績都屬中上。何況在此基礎上,《大約在冬季》還邀請了齊秦特別出演。

演員陣容上,金馬影后馬思純、偶像劇男主霍建華,還有鋒芒初露的新生代實力派文淇。

從《左耳》到《大約在冬季》,從“青春疼痛”到“中年疼痛”

檔期上,最近上映的影片,總體上有佳作無爆款。現實題材的《受益人》,主打動作、冒險的《霹靂嬌娃》、修復重映的《海上鋼琴師》、歷史戰爭大片《決戰中途島》,表現均不強勢,也沒有與劇情片《大約在冬季》撞題材而構成威脅。

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大約在冬季》,在觀眾預期中應該是一部有質感的作品。然而上映兩日後,影片的口碑甚至沒能超越4年前的《左耳》。

2015年蘇有朋執導的《左耳》,雖然口碑不佳,豆瓣評分5.5的成績未達合格線,但也在當時拿到了5億票房。4年後,同樣由饒雪漫作品改編、作者親自擔任編劇的《大約在冬季》,首日票房僅為2822.9萬,貓眼預測總票房將止步1.83億,豆瓣評分也只有5.3。

從《左耳》到《大約在冬季》,從“青春疼痛”到“中年疼痛”

沿用饒雪漫式的表達、“青春疼痛”的內核,《大約在冬季》在立意、拍攝技巧等方面都對《左耳》進行了升級,但狗血的劇情和矯情的臺詞仍然是硬傷。跨越近30年的愛情故事,卻拍出了“低齡感”。

從《左耳》到《大約在冬季》,從“青春疼痛”到“中年疼痛”

升級的“疼痛青春”



開創了中國青春文學市場“青春疼痛”系列的饒雪漫,在《大約在冬季》裡講的還是“疼痛青春”,只不過借中年回望的外殼,加上了一個“時間濾鏡”。

講《大約在冬季》之前,不妨先回看一下《左耳》。

時間回撥到2006年,饒雪漫創作了《左耳》。2014年,粉絲基礎龐大的《左耳》被搬上銀幕。

歐豪飾演的張漾認為許弋父親搶走了自己的母親,於是讓愛慕自己的黎吧啦接近好學生許弋,實施報復,讓許弋“身敗名裂”。在許弋被拖入深淵、黎吧啦遭遇車禍橫死後,張漾才知道一切都是誤會,生活走上正軌。

從《左耳》到《大約在冬季》,從“青春疼痛”到“中年疼痛”

在立意方面,電影想要呈現的或許是“黑暗青春”、少年成長中的掙扎,卻拍出了“小孩子過家家”的感覺。用“吧啦之死”作為影片強情節,試圖串聯起人物前後的變化與成長,但因為結構鬆散、敘事碎片化,成為了“PPT電影”的代表作之一。

暌違5年,饒雪漫新作《大約在冬季》也被改編成電影,由曾經飾演黎吧啦的馬思純擔任女主。

故事從1991年齊秦狂飆演唱會說起。霍建華飾演的臺北攝影師齊嘯,因為沒等到女朋友,把門票轉送給了陌生人安然。因緣相識的兩人,展開了一段戀情。

從《左耳》到《大約在冬季》,從“青春疼痛”到“中年疼痛”

二十餘載過去,安然和女兒於小念因親人病重回國。小念結識了來北京旅遊的齊嘯之子齊一天,並通過老照片發現了安然與齊嘯的過往。

如果說《左耳》中主導劇情走向的更多是少年心氣、一時衝動,不太能被觀眾所理解,那麼,《大約在冬季》的故事發展就比較貼近現實,展示的是現實困境與理想化愛情的衝突。齊嘯為了照顧病重的父親、還哥哥欠下的債離開安然,但安然卻願意為他放棄一切定居臺北,兩種觀念相互碰撞著。

從《左耳》到《大約在冬季》,從“青春疼痛”到“中年疼痛”

在鏡頭語言方面,解開誤會的齊嘯和安然面對面坐著,包廂裡掛著“一期一會”的門簾,暗合影片主題。

安然要為了齊嘯放棄北京的事業,遭到齊嘯勸阻。兩人爭吵後相擁,此時身後的路標正是“夢幻湖”,象徵安然心中理想化的愛情。

從《左耳》到《大約在冬季》,從“青春疼痛”到“中年疼痛”

影片開端和末尾,安然在最後一秒拿到門票,衝進場館看偶像的演唱會的片段相呼應。而結局處,安然的背影消失在走廊一端,齊秦卻恰巧出現在她剛經過的拐角,兩人擦肩而過,讓人想起安然所說的“除非哪一天在街上遇到齊秦,我才相信愛情。”

從《左耳》到《大約在冬季》,從“青春疼痛”到“中年疼痛”

單薄的愛情故事

涉及三代人的《大約在冬季》,讓安然和齊嘯、小念和齊一天兩代人的愛情軌跡有所重疊。小念的熱情衝動,和年輕時的安然如出一轍。不接受分離,安然願意為了齊嘯拋下北京的事業,小念也果斷踏上了前往臺北的航班。這種讓不同時間維度交匯在同一故事節點的手法,是掩蓋劇情低齡的一種方式。

在分隔兩地的愛情中,《大約在冬季》也試圖探究地緣意識和社會差異:臺胞身份的齊嘯喜歡北京,但女友葉雨宸不適應北京的幹、冷。不過影片對於代際衝突、地域差異的探究都是淺嘗輒止,給人留下的印象還不如饒雪漫式的臺詞來得深刻。

“左耳靠近心臟,甜言蜜語要說給左耳聽。”

“這樣的女孩,一旦愛起來,該有多麼的熱烈。這熱烈本該屬於我,我卻總是遺憾地與她失之交臂。”

針對這類金句臺詞帶來的觀感,豆瓣上一條“有時候真覺得演員不愛讀書是個文盲,都比演員熱愛閱讀並背誦饒雪漫什麼的更讓人安心”的評論獲得了160個贊。

從《後會無期》《乘風破浪》到《飛馳人生》,連韓寒都放棄了段子式的臺詞。而《大約在冬季》狗血的情節、矯情的臺詞,構成了脆弱的愛情故事。在文淇說出要去臺北“探案”之前,觀眾已經能猜到故事的全貌。

從《左耳》到《大約在冬季》,從“青春疼痛”到“中年疼痛”

隨著劇情的展開,人物狀態和情節縱向基本上沒有任何變化。想在作品內部進行縱向的伸展,結果為了同一個理由分分合合,導致影片整體扁平、冗長。

當安然還是北師大學生的時候,因為葉雨宸自稱是齊嘯的妻子而傷心。涉世未深的女大學生被騙可以理解,但當安然成長為一線女主持之後,面對主動上節目的葉雨宸,還是不假思索就信了她的挑撥和謊言。

葉雨宸和齊嘯離婚後已經是炙手可熱的女演員了,卻還為了報復齊嘯、“讓齊嘯痛苦”搞小動作,充當惡毒女配;“備胎”於楓,即便和安然結婚了,也被安排得了癌症去世,某種程度上給安然和齊嘯創造機會。

從《左耳》到《大約在冬季》,從“青春疼痛”到“中年疼痛”

影片傳達出的愛情觀也是扭曲的。安然用“我等了那麼多年,輪也該輪到我了吧”來挽留要回臺北的齊嘯,而男主角齊嘯的“渣男”形象也很難完全洗白。

落入俗套的故事,所傳達的價值觀、愛情觀也不符合現代觀眾對情感的認知和需求。

從《左耳》到《大約在冬季》,從“青春疼痛”到“中年疼痛”

青春題材的下一站

《左耳》的青春,不值得留戀;《大約在冬季》的愛情,經不起深思。

從《左耳》到《大約在冬季》,從“青春疼痛”到“中年疼痛”

在青春題材的全盛時期,《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左耳》《匆匆那年》引領著青春片類型浪潮。暢銷小說改編、年輕演員主演,強情節、灑狗血,電影票房就能屢創新高。青春題材改編愈演愈烈的同時,青春文學落寞了,讀者們都成了電影院裡的觀眾。

而如今,隨著觀眾審美的變遷,青春疼痛IP、傷痕文學被更有內涵的青春題材淘汰了,套路化的模板,和多數人的青春脫節的橋段,都難以讓年輕一代產生代入感。

從《大約在冬季》來看,“青春疼痛”系列也在尋求升級,在視聽、立意上有了更高的追求,結合生活常態,來匹配日益成長的觀眾。

從《左耳》到《大約在冬季》,從“青春疼痛”到“中年疼痛”

豆瓣8.4分的《少年的你》,傳遞出的信號是:創作者除了要注重對生活質感的捕捉,對對白的打磨,對演員表演的把控等等,也要考慮觀眾對電影的情感反饋、電影的社會表達。

在目前國內大銀幕作品的譜系之內,像《少年的你》《狗十三》這樣價值觀正常,且在表達時不油膩、不扭捏、不惺惺作態的青春題材作品,好像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

《過春天》,講述了單親家庭、白天在香港上學,晚上回到深圳的佩佩,為了攢錢旅遊而成為“水客”的冒險青春故事。《過春天》不屬於大多數人的青春,但因為對細節和青春期情緒的表現到位、處理熨帖,讓人舒服,且不缺乏真實的生活質感,在零流量、新人導演的情況下拿到了豆瓣7.7的高分,獲得平遙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從《左耳》到《大約在冬季》,從“青春疼痛”到“中年疼痛”

不再囿於情情愛愛,也不再任性地宣洩對世界的不滿,讓觀眾能與充實豐富的核心人物產生共鳴,重新思考現實問題,是青春題材的下一站。

青春是永不過時的主題,只要能精準捕捉情緒,引發共鳴,會有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為此買單。

在線視頻、高清資源氾濫的時代裡,重新把觀眾聚集在昏暗的電影院中:

面對著同一個銀幕,任由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攪動情緒,把自己帶回曾經的青春裡,與陌生人分享歡笑與哭泣的時刻,追憶似水年華。

銀幕上滾動出演員表和主創名單的瞬間,觀眾席裡也傳出稀稀拉拉的掌聲,為他們所成就的90分鐘的青春回憶而鼓掌,也為曾經青春歲月裡的自己鼓掌。

沒有人永遠十七歲,但永遠有人十七歲。有人正青春,有人懷念青春,我們都期待未來能看到更好的青春電影。

我捧起我的歌,捧起一串串曾被辜負的音符

走進一個春日的黃昏

一個黃昏,一個沒有皺紋的黃昏

和黃昏裡,不再失約的車站

不再失約,永遠不再失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