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說:那頓飯,從不喝酒的自己和爸爸一起喝光了一瓶白酒

董卿說:那頓飯,從不喝酒的自己和爸爸一起喝光了一瓶白酒

曾經,在央視裡,熟悉董卿的人,都知道,父母情感是她最不能觸碰的點。

《東方衛視》在搜狐網刊載過一篇關於董卿童年的文章,大體講述了董卿的童年:

董卿說:父母均畢業於復旦大學,母親是老師。父親在報社工作,常年與各行各業打交道。

董爸爸從小生長在農村,生活十分窮困,但他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改變了命運。

這些讓董爸爸特別篤信一點,就是人的命運要靠自己改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就是這麼一步步走來的,所以對董卿也有著這樣的期望。

董卿說:那頓飯,從不喝酒的自己和爸爸一起喝光了一瓶白酒

董卿的父親深知吃苦耐勞精神的可貴,雖然他的事業一直很忙,但對女兒的管教從來沒有放鬆過。

從董卿7歲該上小學的時候,就對她展開了“魔鬼”教育:


1、承擔家務勞動

董卿講述,父親要求她承擔家務勞動,每天刷碗、擦地,讓幼年董卿最難以接受的是,父親命令她每天不許多照鏡子。

此外,爸爸還不讓媽媽給董卿做新衣服,認為女孩子不能過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

2、抄古文,每天強制跑步

董卿稍微能識字了,爸爸就讓她每天抄成語、抄古詩,還要求大聲朗讀並且背誦下來。

稍微大一點,又讓她抄古文。除了文學素養,身體鍛鍊也讓董卿從小就抱怨不已。

有時天沒亮,爸爸就把還在夢鄉的董卿從床上提了起來,讓她到家門口淮北中學的操場上跑一千米……

3、辛酸的打工經歷

上了中學以後,每年寒暑假,父親都讓董卿“勤工儉學”。“我那時候各種零工都幹過,賓館清潔工、商場售貨員、廣播站廣播員……”

董卿講起一段最為辛酸的經歷,“我當時只有15歲,第一天到賓館,當清潔工,十個房間,20張床,一個人打掃。”

最有難度的就是給床換床單,“那種席夢思床墊,特沉,我兩個手抬都抬不動,還要一手抬著床墊,一手迅速地把床單塞進去,然後再把四周疊成平整的90度角,一上午只幹了兩個房間,別人都去吃飯了,我還在那兒傻乎乎的幹著……”

父親對自己永遠都不滿意,最讓董卿心理上難以接受的,是爸爸對自己永遠都不滿意。

“我小時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飯。因為一家三口每天聚在一起的時間很短,也就吃飯那點工夫。一上桌,他就開始嘮叨,你這個怎麼怎麼樣,那個怎麼怎麼樣,我經常是一邊吃飯一邊哭。

我小時候最高興的事兒,就是我爸出差了,樂得手舞足蹈,總算有兩天能看不見這個人了。”

用董卿的話來說就是:“我的爸爸是一位特別嚴厲的父親。”作為家裡的獨生女兒的董卿,幾乎從沒嘗過被視為“掌上明珠”的滋味。

由於從小被父親嚴苛教育,董卿一度懷疑自己是否是親生女兒?

董卿說:那頓飯,從不喝酒的自己和爸爸一起喝光了一瓶白酒

父親的道歉

直到有一天,父親舉起酒杯向她致歉,“我跟你道個歉,我想了想,這麼多年,我對你有很多方式不對,你別往心裡去。”

董卿說,那頓飯,從來不喝酒的自己和爸爸一起喝光了一瓶白酒。

董卿父親的教育方式錯就錯在:永遠只有苛責,沒有鼓勵。

孩子做錯了,當然要批評,可是孩子做得足夠好了,父親還是責備,嫌做得不夠好,嫌沒有做到完美。

父親不為孩子的點滴進步喝彩,卻始終盯著孩子的不足。

我們無法知道如果董卿的父親,如果後來沒有道歉,董卿會不會繼續因為童年的陰影,一直折磨著自己。

只是讀到這,我們可能都會下這樣的決定:對我的孩子或者未來的孩子,愛一定要給夠,一定要智慧地愛,該道歉時別吝嗇。

父親的道歉,讓董卿開始理解父親,開始釋懷。

否則童年時期的壓抑、痛苦,可能會摧毀掉她。

董卿那次在陽臺上一遍遍寫下的“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可能會演變為悲劇。

幸好,董卿不是邁克爾·傑克遜,她的父親道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