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的故事:看了老照片,才知道为什么称它为人工奇迹


【红旗渠的由来】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州(原林县)人民20世纪60年代在太行山腰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耗时近10年。“红旗渠”源于“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在调研规划之初,叫“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定名于1960年2月10日召开的盘阳会议,意为高举红旗前进。图为翻山越岭修渠的人民。

【修渠的历史原因】林县在历史上修建了天平渠、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成为当时的林县县委首先考虑的问题。经县委综合考虑,水源丰富的浊漳河作为红旗渠的水源地。图为人畜往工地上送水。

【人间天河开工】红旗渠自1960年2月开工到1969年7月竣工,历经近10年。为了修建红旗渠,当地参与修渠群众多达7万人。在红旗渠修10年建过程中,男女老少齐上阵,其中先后有81名干部和群众为修建红旗渠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图为修渠工人在峭壁上开凿。


【工程浩大】红旗渠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图为参加修渠的年轻姑娘。

【困难难不倒林县人民】当年修渠民工就是从这峭壁高耸的山顶,腰系大绳,下到山腰,再用荡秋千的方法到达渠线,并在坚硬的石英岩构成的悬崖上抡锤打钎,劈山凿石。图为扶钎抡锤的场景。

【太行山不会忘记的悲壮场面】天寒地冻,河水冰澈透骨,机械、材料全没有,只有一副肩膀两只手。八十个民工在寒风大雪中,忍着双手布满冻裂的疼痛,争分夺秒地锻出了三万块料石。当一块块料石投进水里被大水冲走的时候,几百名太行汗子硬是跳进冰冷的河中,臂挨着臂,肩挨着肩,架起一道道人墙。当岸上的人们急步流星地抬石头、背沙袋,在人墙下用一块块巨石垒起七十米长的拦河大坝时,河里的人们却冻紫了嘴唇、冻僵了四肢......


当时没有凿隧道的设备,人们就一锤子一锤子的凿,凿穿了211个隧道,石灰供应不上就招专业人员烧灰、水泥不够就招人烧水泥。

放炮开山

为红旗渠精心填缝的姑娘们

英雄的林县人民凌空处险。

【红旗渠绕不开的人--杨贵】杨贵,1954年4月,26岁那年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给它改变了不可!

【石板当床】当时修渠工吃睡都在工地上,晚上就住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

杨贵,这个在中国无人不晓的名字,已经被林县人民用钎锤雕刻在红旗渠的渠岸上,已与那从太古走来的太行山水浑然一体,化为永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