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2019年年尾,演技類綜藝迎來了自己的“盛景”,《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演員請就位》《演技派》三檔節目齊上陣,在同一賽道狹路相逢,佔據了綜藝節目的一半話題。但如此“盛景”,卻並未留下多少高光時刻。《演員的誕生》開了演技類綜藝的先河,這類綜藝剛滿兩歲,在綜藝節目週期中正處於上升期,卻精氣神潰散。其實如今的局面,跟演員的境遇有很多相似之處。

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新人演員初生牛犢來試斤兩,資深演員深覺“位不配才”、自我證明,標籤演員迫切轉型、擴寬發展空間,影視寒冬帶來了演員們的求職焦慮;演技類綜藝或初試牛刀、尋求定位,或總結前人經驗、推陳出新,或賽制升級、自我推翻,綜藝節目也有自己的生存焦慮。
演員本身就是最好的人設,綜藝就是最好的劇本。恐怕三檔節目橫向擺在一起,才是一出最好的“戲”。那麼,在“競爭上崗”前,演技類綜藝是否搞清楚了自己的目的是什麼?三檔節目的模式各不相同,都有哪些短板?導演、演員、編劇齊聚一堂搞一檔綜藝的意義在哪?三檔綜藝暴露了影視行業的哪些問題?

巔峰對決,既不巔峰也無對決

“不去錄了,沒意思。”《我就是演員》“專業鑑影團”之一的編劇賈東巖如此對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說。說好的“巔峰對決”,“巔峰”在哪?“對決”在哪?賈東巖表示沒有看到。《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脫胎自《演員的誕生》,擔心觀眾審美疲勞的節目組著力於求新求變,從嘉賓陣容到節目賽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好萊塢的寵兒”李冰冰、“國寶級演員”張國立、“金馬影后”馬思純、多次入圍國際電影節的秦昊等演員的加盟,甚至被網友稱為“大神下凡”,陣容無疑十分豪華。但陣容的全面升級並沒有帶來節目的“巔峰”,《我就是演員》似乎把自己走入了死衚衕。

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你可以追求巔峰,但巔峰代表著沒有退路,也沒有批評的餘地。否則,‘巔峰’就成了悖論。”
《我就是演員》將自己置身於山尖上,畫地為牢,左右動彈,都很難受。首先,第三季的演員成就加身,但缺乏讓人想要挖掘的魅力。在《演員的誕生》的舞臺上,數位演員一鳴驚人,讓業內人士看到了原來還有這樣的好演員可以合作,讓觀眾看到了表演的魅力,讓演技再次成為了影視圈的通行證。凌瀟肅、藍盈瑩、週一圍、辛芷蕾等演員帶來了意料之外的驚喜。

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比如凌瀟肅,若沒有抓住《演員的誕生》這次機會,恐怕今後影視圈將查無此人。因此他滿腔赤誠、孤注一擲,讓每個角色都在自己的演繹下“活”起來,為自己帶來了演員生涯上的逆轉。《最愛》片段依然是三季以來數一數二的表演;《投名狀》中對出場臺詞語氣的即興轉變,牢牢將戲眼握在手裡。
而李冰冰、張國立、佟大為等人的演技已經高度程序化,甚至會怎樣呈現角色,都在觀眾的想象範圍內。且演員本身也並沒有想要破釜沉舟來挖掘自己的慾望,所謂“走出舒適圈”,成了“無可無不可”的嘗試遊戲。

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綜藝節目的升級在於將流量模型轉變為價值模型,但為業內挖掘具有潛力的優質演員這個市場價值卻直接丟了。
其次,“文本”對角色塑造有限制。《我就是演員》中的表演片段以舞臺劇的形式呈現。其一是怕觀眾看不懂前因後果,其二是大開大合的情節更容易吸引觀眾,因此,編劇經常選擇將一個人的一生壓縮在了十幾分鐘的戲裡,觀眾看的盡是生離死別的悲情戲。“把情感放在人物性格之前是不對的,”賈東巖認為,“所以這也就是《王貴與安娜》那場戲讓寧靜感到不適的原因。”“王貴的‘土’,安娜的‘洋’,都沒有鋪陳出來,所以觀眾感受不到王貴心裡的自卑。安娜從前面面對情敵的彆扭到後面那一跪,也缺乏心理依據,只能靠演員的演技去補。”

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但上期節目中,李宇春和郭曉東飾演的原創劇本《旁觀者》,就是個不錯的作品。有留白、有反思,情節的反轉有鋪陳,沒有過度的大開大合。可以看出《我就是演員》在文本上開始尋求轉變了。最後,賽制的改變讓對決賽成了表演賽。
《我就是演員》將賽制變成了“末位淘汰補位制”,相當於《歌手》的賽制。如此一來,讓《演員的誕生》看點十足的演員之間的博弈感丟失了。《演員的誕生》中,演員1V1比拼,自負盈虧。輸得太慘,可能今後就沒人找你演戲了。“彷彿兩個人的腳後跟各插了把匕首,誰往後退一步都是險灘。”賈東巖這樣形容。而《我就是演員》的賽制讓“輸贏”不那麼直接,且由於“失敗”由兩個人一起分擔,也降低了失去口碑的風險。

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你好我好大家好,輸贏也沒所謂,當競技類演技綜藝沒有了競技,我為什麼不去看一部電影?

喧賓奪主的“導演請就位”放飛自我的“於正品牌秀”

《演員請就位》和《演技派》皆是網生演技類綜藝。作為第一季,沒了超越自我的壓力,不過,也各有各的束縛。與《我就是演員》的賽制相似,但《演員請就位》的呈現方式不同。雖然同樣是在現場舞臺一條過的表演,但屏幕外的觀眾看到的是剪輯後的表演,在節奏上會更加乾淨利落。並且影視片段化的呈現方式會讓演員的沉浸感增強,不用強行壓縮時空,將人物全部的命運轉折交付在十幾分鐘的表演裡,演員在情緒上不至於有突兀的情感轉變,繞開了舞臺劇的弊端。

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但《演員請就位》整體演員比較年輕,表演的精彩程度稍弱,最大的看點還是在導演身上。陳凱歌是《演員請就位》的定心丸,每段表演經他四兩撥千斤的點評與解讀後,觀眾豁然開朗。陳凱歌的技術已爐火純青,但創作熱情已經不再巔峰時刻。最有表達慾望的人是郭敬明。郭敬明像是抱著理論知識扮演導演角色的高考生,和陳凱歌是一對反差拍檔,反而帶出了良好的綜藝效果。上期中,郭敬明翻拍了陳凱歌的《妖貓傳》,戰勝了陳凱歌翻拍的《悲傷逆流成河》。只能說,由深入淺易,由淺入深難。

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郭敬明是有編劇思維的,他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改劇本,沒有針對表演的調整。他調得可能不高級,但是從思維層面來講,他有這樣的優勢。”賈東巖說道。
觀眾可以看到郭敬明對演員有格外的控制慾,是因為編劇骨子裡是不信任演員的,編劇永遠將情節放在可控範圍內,因為演員演成什麼樣,無法預判。如此一來,容易把演員的發揮空間鎖死,但也可以保障劇的下限,不至於不能看。相對於其他兩檔節目,《演技派》則表現得更"放飛自我"。《演技派》既是一場大型選角科普節目,又是一場“於正個人品牌秀”。《演技派》如同紀錄片般的選角全過程,將現實的淘汰機制、人物構建、拍攝現場等藏在影視行業幕後的規則搬到了熒屏上,確實可以滿足觀眾的窺探欲。《演技派》不大符合常規綜藝模式和節奏。第一期的節奏甚至有些雜亂無章,缺乏綜藝該有的情緒與反轉,第二期才稍微成型。因此《演技派》更像是紀實性的選角紀錄片,有風險也有驚喜。

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若說非常規的綜藝節目有風險,那再加上非常規的“主角”,那就是一場探險。
《演技派》的主角顯然是於正一個人。其他三位導師吳鎮宇、張頌文、張靜初成了背景角色,沒有選角權,沒有選學生權,通過或是不通過在於正一念之間。不過,張靜初的“靜”、張頌文的“實”,吳鎮宇的“躁”,三位不同性格的老師對學生有著不同的教學方式還是很有看點的。

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出人意料的節目構思或許可以憑藉新奇取勝,但於正的個人烙印可能會影響了節目整體口碑。
“從節目裡可以看出,於正是用傳統戲劇裡的五大基本角色“生旦淨末醜”來挑選演員,也從側面說明了他處理不了太複雜的人物。影視劇中的人物是很複雜的,性格多變、形象氣質豐富,大多數無法直接歸類。”

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關於演技類綜藝的三點反思
其一,編劇不能埋起頭來寫劇本。
“中國影視編劇對演員的表演和舞臺都缺乏理解。”賈東巖認為,“編劇觀察別人通常是聽,聽到關於某個人的故事時,會詢問前因後果,對人物之間的關係很感興趣。演員留意的是人的細節與狀態,比如對方拿杯子、走路的方式。演員如果說這個情感我轉不過去,那一定是轉不過去。所以,編劇與演員的溝通很重要。”《我就是演員》中張國立和馬思純演的一個片段叫《繼父》,劇中的張國立飾演一個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因早年親生女兒被繼女失手殺死,一個人孤寂無依。繼女坐牢十餘年後回到家裡,發現母親已經去世,繼父不僅原諒了自己,還將房產留給自己。

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我認為老人後面突然認出繼女紅紅那一段是突兀的,他缺少一個刺激點,作為老年痴呆怎麼就突然明白了呢?如果那封遺書是在紅紅母親遺像後面,紅紅拿下遺像剛好看到,這樣就給了老人一個刺激點,馬思純的表演節奏也就有了爆發點。”
因此賈東巖認為,編劇不僅要與演員溝通,也要對舞臺有了解,懂得利用道具與舞臺調度。

其二,“流量”於表演無罪。《演員請就位》中,黃宥明有一段對於圈內選演員“流量至上演技做配”這一做法不滿的發言,從而引發了很多演員的共鳴。

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但賈東巖認為,流量演員或者說年輕演員有他們的優勢。
年輕演員沒有套路,能容易真誠。“年輕演員演人物,成熟的演員演細節,人物容易被記住,太注重細節表演可能會‘油’掉。但是要用得對,人物設計上就不能太複雜。”比如《演技派》中張靜初和張頌文對趙天宇的偏愛,吳鎮宇對演技甚至“有點搞笑”的謝彬彬的不放棄,是差不多的道理。

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當然,演技好到不可替代的話,是不可能數次被“流量”替換掉的。
其三,“巔峰”的演員需要讓他們有期待感的角色。很多演員紅過,正如寧靜所說的,“我想拿的獎都已經拿過了”。目前他們好像已經過了自己最輝煌的時期,但他們的年紀才正值盛年。我們沒有理由將這些演員奉上神壇,然後束之高閣,來參加一場又一場無足輕重的表演賽,直到耗盡獎盃帶給過他們的榮光。他們的演藝生涯是值得被珍惜的。

演技類綜藝,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他們還有更多與自身符合但尚未嘗試過的角色可以演,比如寧靜的野、張國立的邪、李冰冰的颯,將這些氣質融入進生活的骨血裡,糾葛的人性裡。而不是懷揣老舊價值觀的三從四德的婦女,也不是重複那些連經典都算不上的影視劇裡別人演繹過的角色,讓他們在舞臺上次次崩潰,在慣有的表演方式裡自我畫圓。
演技類綜藝,也請不要耗損自己的“盛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