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們的“銀行夢”會碎嗎?

科技巨頭們的“銀行夢”會碎嗎?

圖源:網絡

財富(Fortune)網站於近日發表文章稱,在試圖打入銀行業十年之後,想成為銀行的科技公司幾乎放棄了這一想法。

蘋果公司的背後有高盛銀行(Goldman Sachs),谷歌公司的背後有花旗集團(Citigroup)。在優步(Uber)、Venmo和Square等公司背後,都有鮮為人知或未披露的銀行支持它們的消費金融業務。

隨著Apple Card、Facebook Pay以及Google checking的問世,似乎許多大型科技公司都想插手銀行業務,甚至直接成為一家銀行。這種做法的吸引力是顯而易見的:處理客戶的個人財務會給公司帶來新的收入來源,公司也會有機會更深入地瞭解客戶的財務行為和獲得敏感的個人數據

據《華爾街日報》上週報道,科技巨頭谷歌提出了進軍消費銀行業務的計劃,它將與花旗集團和斯坦福聯邦信貸聯盟(Stanford Federal Credit Union)合作,開設“智能支票賬戶”,該賬戶可能會在2020年發行。與此同時,另一巨頭蘋果發行的Apple Card也因所謂的信用評估性別歧視而陷入公關困境,隨著質疑情緒逐漸高漲,紐約金融服務管理局表示將對蘋果和高盛發起調查

科技巨頭們的“銀行夢”會碎嗎?

圖源:網絡

這一連串的銀行業活動是科技類公司與金融類公司彼此競爭和日益合作的最新例證。在過去的十年中裡,科技公司花了很多時間試圖進軍金融服務業,但如今,它們幾乎放棄了“成為銀行本身”這種單打獨鬥的想法。《財富》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大概歸結為監管、遊說和繁文縟節

支付服務商PayPal的首席執行官丹·舒爾曼周在接受《財富》採訪時談到了谷歌的新計劃,他說:“這是一項艱難的生意。”舒爾曼認為,雖然PayPal提供貸款和其他非支付服務,但從技術上講,這家支付公司並不是一家銀行。如今,PayPal正與同步金融公司(Synchrony Financial)開展合作,以推出新的Venmo聯名信用卡。

隨著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進入銀行領域,金融業的反對聲層出不絕。零售商沃爾瑪曾試圖成為銀行,它花了十年的時間尋求銀行業的特許牌照,遭到了金融業的強烈反對。2007年,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及監管部門對各種金融活動進行限制之前,這家零售商終於放棄了這一想法。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隨著初創公司和快速擴張的科技公司將“金融科技”變成一個公認的行業,金融監管機構開始尋找方法,讓一些新來者進入該行業。在過去的三年裡,美國貨幣監理署(The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一直在試圖通過為金融科技公司制定專門的銀行牌照來加快這一進程,但是這一做法得到了州監管機構的反對。上個月,一家聯邦法院在一次判決中裁定,貨幣監理署無權發佈這樣的特許牌照。

美國貨幣監理署前成員兼非盈利創新監管聯盟AIR的創始人Jo Ann Barefoot說:“獲得一份特許的銀行牌照在政治上是複雜的。”幾年前開始流行的為金融科技公司發放特許牌照的想法,實際上已經停滯了。

雖然如此,一些科技公司仍在努力。移動支付公司Square如今看起來已經很像一家成熟的金融服務公司,但如果沒有合作銀行,它仍然無法向客戶放貸。即便是一些自稱為銀行的金融科技初創公司,如“手機銀行”Chime,也需要依賴外部合作伙伴來完成大部分受監管的銀行業務。此外,日本電子商務公司樂天株式會社(Rakuten)也曾向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提出牌照申請,但卻遭到了銀行及其貿易集團的強烈反對。

Barefoot說,即使沒有金融業根深蒂固的反對,大型科技公司今年的聲譽也相當糟糕。

這些公司並沒有足夠的理由來說服監管機構,他們已經做好了承擔更大的財務責任的準備

不過,從市場營銷和客戶的角度來看,這些科技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偽裝成銀行。它們似乎有可能實現其目標,並改變金融體系。《財富》表示,以高盛為代表的銀行越來越願意與高科技的潛在競爭對手開展合作。Barefoot說:“金融體系的未來將是銀行和非銀行的混合體。而贏家將是那些正在迅速轉型的人。”

編譯自:《財富》網站

實習編譯:王瀟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