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遊的五種主要模式及典型案例

點擊右上角,關注【文旅項目諮詢實戰派】,評論或私信領取項目諮詢表,稻田策劃為您出謀劃策

全域旅遊的五種主要模式及典型案例

全域旅遊的五種主要模式及典型案例

1

龍頭景區帶動型模式

龍頭景區帶動型旅遊城市,全域旅遊的發展主要依託於本地龍頭景區。

該模式下的全域旅遊建設首要任務是將龍頭景區打造成 為吸引核和動力源,發揮其在城市形象塑造、空間結構優化、遊客集散中心建設等領域的引導作用,再以全域旅遊發展的基本要求為指導,圍繞龍頭景區配置旅遊產品規劃景點佈局, 部署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以及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服務全域旅遊,美化城鄉生態環境等,形成 “綜合產業綜合抓”的工作機制,推進景城一體化發展。依託龍頭景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區域旅遊產業一體化發展,促進旅遊產業與關聯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區域社會與經濟協同發展。

典型代表:四川都江堰、湖南張家界

都江堰:作為四川省旅遊特色突出的亮點城市,2016年都江堰市列入全國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以來,緊緊圍繞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探索形成“旅遊主導、國際視野”的全域旅遊發展模式,繪就了都江堰旅遊發展由“5A”景區觀光旅遊向“5A+”全域旅遊轉型的“都江堰樣本”。2018年,都江堰市持續推動國際生態旅遊名城的建設,加大了旅遊產業的投入與招商引資。以升級為“三遺城市”的發展契機,加快構建以旅遊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努力建設宜居宜遊的現代化旅遊城市。

都江堰還瞄準遊客消費需求變化趨勢,深入挖掘“山、水、道、熊貓”世界級文化旅遊資源內涵,以“5A+”的標準做精遺產觀光旅遊產品;堅持“旅遊+”“+旅遊”,突出打造康體養生、時尚遊樂、山地運動等旅遊產品體系,萬達文化旅遊城、安緹縵國際旅遊度假區、藍光水果俠星球等重大旅遊項目相繼落地。

張家界:湖南張家界擁有世界首批地質公園、我國首批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張家界地貌”命名地、 我國首批5A級風景區、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等金字招牌,其全域旅遊的發展是典型的龍頭景區帶動型模式。

湖南省提出以“點線面”逐步立體實施全域旅遊發展理念,張家界市委市政府在此政策背景下提出“提質張 家界、打造升級版”戰略,以武陵源中心景區作 為全域旅遊發展核心,構建“東線、西線、南線”三線發展的全域旅遊新格局,以武陵源核心景區為抓手,重點抓提質升級,加快推進生態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景區基礎設施等建設。同時,按照建設武陵山片區遊客集散中心城市、國際旅遊服務型城市、區域性旅遊交通樞紐城市、國際休閒度假城市“四個城市”目標,推進園區、景區、城區共同發展。政府管理體制機制層面,以公安、檢察、巡回法庭、工商為基礎,構建市級、區縣級、鄉鎮級三級聯動的產業管理體系,形成全行業監管機制,促進全域旅遊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創新。

全域旅遊的五種主要模式及典型案例

2

城市全域輻射型模式

城市全域輻射型模式主要是以城市旅遊目的地為主體,發揮都市旅遊輻射帶動作用,逐步推 進區域整體的全域旅遊發展,以知名旅遊城市品牌效應為基礎,依託高質量的旅遊產品、完備的配套服務、發達的旅遊交通系統,促進城鄉旅遊產業相關聯,實現互聯互通、一體化發展,形成城市鄉村優勢互補、相輔相成的旅遊大市場。按照“旅遊引領、提升價值、共建共享、融合發展”的理念,推動旅遊規劃、城鄉規劃、環保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多規合一”,發揮旅遊產業引領作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典型代表:福建廈門、遼寧大連、新加坡。

作為全域旅遊的先行者和實踐者,廈門市具備先天的發展基礎和優勢,著力將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工作與建設“五大發展”示範市相結合,在提升目的地生活品質、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推動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改善人居生態環境等方面積極發揮作用。以全域旅遊為抓手,進一步呵護、扮靚廈門的“高顏值”,不斷提升旅遊產業發展的“高素質”。

按照“全域旅遊·跨界融合”的工作思路,廈門建立健全城旅一體、行業互通融合發展機制,將旅遊發展作為城市發展的硬實力,通過聯動挖潛、空間融合、業態互動,著力推動“旅遊+會展”“旅遊+郵輪”“旅遊+鄉村”“旅遊+工業”“旅遊+商貿”“旅遊+文創”“旅遊+康體”等多個“旅遊+”。為解決廈門土地緊缺的實際問題,拓展“上山下海”的空間和旅遊增量發展思路,編制《廈門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規劃》,堅定不移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旅遊高品質發展。編制《廈門涉海旅遊規劃》,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海洋這一廈門特色旅遊資源優勢。實現旅遊產業與其他產業共融共贏,讓相關行業的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和產品,形成新的增長極

大連:作為我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大連市的旅遊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其全域旅遊的發展模式為城市全域輻射型。大連市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濱旅遊資源,近代人文歷史旅遊資源更為豐富,眾多優質的旅遊資源為大連市的全域旅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高效便捷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 為遊人提供了優質的交通服務。區域旅遊規劃方面,大連市將市域範圍作為整體,打破行政分割,發揮旅遊業融合力、輻射力強的產業特性, 通過“促城、造鎮、興村”形成由 1 個旅遊度假 群島、十大旅遊經濟區、28個旅遊鎮、120個旅遊村組成的旅遊空間結構體系,加強城鄉溝通,形成旅遊產業發展的全域覆蓋,逐步推進大連市城鄉一體化、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

新加坡:新加坡傳統資源匱乏,通過花園城市的持續建設,營造全域可遊的旅遊環境,建設創意旅遊項目,成為了東南亞旅遊的重要一極。

新加坡政府指導開展綠化,綠化淨化、種植樹木、建設公園;道路綠化規劃、特殊空間的綠化、燈柱、人行過街天橋等;綠地中增加娛樂設施,每條路的兩側都得有150釐米的地來種植花草樹木;長期戰略計劃、機械化操作與計算機化管理,用GIS系統監管140萬棵遍佈全島的重點樹木,5%的地設為自然保護區;建設生態平衡的公園、建設連接各公園的廊道系統、建設綠色政府組屋與公寓。

政府十分重視旅遊業,把其視為“無限資源”。整個產業鏈涵蓋多個領域,從業人員佔當地勞動力總量的7%,對GDP的直接及間接貢獻率達到10%。注重內部資源整合,集中航空、賓館、酒店等服務設施,形成區域一體化的旅遊服務。開拓新興領域,大力推行“保健旅遊計劃”。積極的市場營銷,為各類旅遊企業架設、營造合適的產業框架與氛圍。

全域旅遊的五種主要模式及典型案例

3


全域景區發展型模式

全域景區發展型模式是將地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建設、管理和營銷,以全地域覆蓋、全領域互動、全資源整合、全社會參與為原則, 逐步推進風景園區、旅遊城鎮、風景庭院、旅遊村落、風景觀光道、風景廠礦等建設,實現“處處是景、時時見景”的城鄉旅遊風貌。

典型代表:河南欒川、浙江桐廬、寧夏中衛。

桐廬:桐廬縣依靠其獨特的資源稟賦、歷史人文積澱,將整個縣域 11 個鄉鎮、183 個行政村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規劃,每個鎮村按景點要求建設,形成 “縣城—中心鎮—特色鎮—中心村—特色村”空間結構。整個大景區從全地域覆蓋、全產業融合、全景化打造、全方位保障、全社會參與五個方面進行 構建,依託美麗鄉村精品村和風情小鎮建設,打造 產業風情帶、詩畫山水帶、古風民俗帶、生態養生帶、運動休閒帶五條風情帶。通過整鄉整鎮美麗鄉村建設,風情村鎮與富春山水巧妙結合,田園風光與歷史人文底蘊融合穿插,打造處處有風景、時時見風景的縣域大景區。

4

特色資源驅動型模式

按照特色資源驅動型模式發展全域旅遊的城市,區域內通常擁有豐富優質的自然資源和人文 資源,並蘊含特色鮮明的民族、民俗文化,其全域旅遊的發展多以此為基礎,開展綜合性的旅遊開發,加強自然資源與民族文化融合,增強大眾文化、健康、科技、體育等產業關聯度,創新發展一批 “旅遊+”產業,引領區域旅遊產業發 展,建設特色旅遊目的地。

典型代表:重慶武隆、貴州花溪。

武隆:重慶武隆同時享有國家5A級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世界自然遺產三大美稱。作為我國著名的旅遊目的地,武隆全域旅遊的發展模式為特色資源驅動型模式,武隆區依託“一心一帶四 區一網”的空間佈局,成為一個整體景區。其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擁有獨特罕見的喀斯特地貌, 被譽為“世界喀斯特自然博物館”。武隆雖以漢族為主,但區域內混居著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各民族間雜居通婚、相互交融,形成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武隆區推出“印象武 隆”“仙女戀歌”等文旅結合項目,以農業生產和旅遊扶貧示範村為載體,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構建夜宴仙女山,建設以仙女天街為首的多條特色購物街,文化、農業、商貿等多種產業在旅遊業的引領下,相互促進,融合發展,逐漸形成由特色資源驅動的“旅遊+”產業發展格局。

全域旅遊的五種主要模式及典型案例

5

產業深度融合型模式

產業深度融合型模式通常以推進旅遊產業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深度融合為目的,藉助 “旅遊+”和“+旅遊”的發展路徑,加強旅遊產 業和科研、宗教、教育、商貿、養生、體育、文化等行業的深度融合,開創出一系列文化休閒、 商務會展、生態觀光、鄉村旅遊、休閒度假等跨 界產品,促進全域旅遊相關產業要素的規劃整合,使區域旅遊產業的整體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典型代表:北京昌平、山西杏花村鎮、 南京江寧區、浙江安吉縣

杏花村鎮:杏花村鎮擁有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全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兩大品牌,其旅遊產業、文化產業、工業、農業等的發展均具備產業深度融合模式的發展要求。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公司、杏花村汾酒作坊作為小鎮的有機載體,可將其特有的詩酒文化融會貫通,開發出汾酒生產 線工業旅遊項目,再配合集採摘、休閒、遊玩於一體的觀光農業,在延伸、重組、滲透等產業融 合模式下,將旅遊產業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 深度融合,切實發揮旅遊產業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各產業綜合競爭力,將杏花村鎮打造成為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特色旅遊小鎮。

安吉縣:安吉縣地處浙江西北部,境內“七山一水二分田”層巒疊嶂、翠竹綿延,被譽為氣淨、水淨、土淨的“三淨之地”。率先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的口號,以“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為目標,成為全國鄉村建設典範。

安吉縣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實踐中,堅持“尊重自然美,側重現代美,注重個性美,構建整體美”原則。強化全局戰略思維,把全縣當作一個大鄉村來規劃,把一個村當作一個景來設計,把一戶人家當作一個小品來改造,推進環境、空間、產業和文明相互支撐、一二三產整體聯動、城鄉一體有機鏈接,力求全縣美麗、全縣發展。

安吉縣在浙江率先成立旅遊委,政府職能實現從行業管理轉向更深層面的產業推進。為整合資源提高效率,部門書記、鎮書記、各局部分局長都兼任副主任;為和市場結合,又成立旅遊發展總公司,政企分開,以便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在全省首創設立專業總規劃師,項目審批“一支筆”;建立全縣資源、項目庫,全縣資源一盤棋,統一管理,統籌操作,形成合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