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們的哀與傷,翻拍劇為什麼打不響了?​

翻拍電影由來已久,基本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翻拍過去的本國老電影,第二種是翻拍國外的電影。前者如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翻拍1967年胡金銓執導的《龍門客棧》,1997年的《泰坦尼克號》,前面誇張的已經有十幾部了,這兩部翻拍都成為最經典之作,後者如美國的《無間行者》翻拍香港的《無間道》,中國的《大人物》翻拍韓國的《老手》等,翻拍不分國界。

《深夜食堂》們的哀與傷,翻拍劇為什麼打不響了?​

新瓶裝舊酒,只看能否把故事講好,獲得市場認可,本篇重點談翻拍他國電影,會涉及到文化的衝突問題,看他山之石到底好不好攻玉。

對於電影來說,把故事講好了再能打動人心,那基本上就是一部不錯的電影,正如張藝謀曾經說過的,劇本好,找對演員,再用心去做,基本上可以做成好電影。

全球的電影市場太大,原創的劇本不是天天都有,而且原創有一定翻車風險性,所以好萊塢一直對於續集或是翻拍很感興趣,畢竟票房上有個保障,特別是翻拍電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引借鑑國外經過市場考驗的,這些影片基本已經達到第一個條件:好劇本。然後再找到適合的演員,再做一些本土化的改編,也許就能創造另一個奇蹟出來。

翻拍電影,情懷替代本土化拯救不了一切

有人笑就會有人哭,翻拍是個便捷的好方法,但是處理得不好,翻車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深夜食堂》們的哀與傷,翻拍劇為什麼打不響了?​

《深夜食堂》的日劇和電影版都取得不俗的票房和口碑,飄洋過海之後中國也有對應的電視劇和電影,2017年版電視劇《深夜食堂》的豆瓣評分是華麗的2.8分,口碑直接仆街。

演而優則導,2019年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得主的梁家輝帶著他的《深夜食堂》充滿雄心而來,其中明星雲集,如劉濤、彭于晏、楊祐寧、魏晨、鄧超等傾情加入,可以說是一支明星夢幻隊並不為過,但是口碑和票房說明一切,豆瓣評分5.2分,總票房2400萬,若是這些加盟的明星按個人身價來收費的話,那梁家輝得要虧得吐血了。

《深夜食堂》們的哀與傷,翻拍劇為什麼打不響了?​

為什麼會失敗是很多人想的問題,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但是沒有貼近本土化把故事講好是其中最大的原因所在,隨著市場越來越成熟,觀眾也只看故事下飯,即使菜做得再好,飯吃到嘴中味道不對,不吃也罷。

《深夜食堂》們的哀與傷,翻拍劇為什麼打不響了?​

居酒屋放在日本會有獨特的味道,放到中國就變成異味了,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心裡委屈誰會跑到一個日式居酒屋中和老闆大談情懷,最多訂個外賣或者三五好友跑到排檔上弄點小酒或燒烤攤上刷上幾串,在夜色中發發牢騷,旁人聽見也沒事,就是讓其他人聽見,反正誰也不認識誰,然後回家睡覺,明天醒來依舊得要打著雞血上班的上班,應該幹活繼續幹活,這才是普通人的生活場景。

日本深夜的煙火味是居酒屋,而中國深夜的煙火味,是大排檔,是燒烤攤,這是兩種文化不同的味道,生搬進來已經是水土不服,前面電視劇是前車之鑑,電影版依舊沒有引以為戒。

《深夜食堂》們的哀與傷,翻拍劇為什麼打不響了?​

情懷也許很重要,但是情懷變成煽情就麻煩了,這部電影結尾幾乎是王子與公主的童話故事,在一部電影裡其實還不足以把這麼多對的愛情故事講完美,邏輯講通順,如張思思和男友前期分手合情合理,兩人已經是不同價值觀體系的錯位,一個看到這個城市的變化,要融入城市裡,一個只看城市的月亮,根卻在家鄉,到後面再來個思思迴歸和複合,而兩年後男友依舊開著出租車,並沒有任何改變,複合的理由是什麼?是初戀還是煽情呢。

結果整部電影看上去情懷滿滿,卻只是為了情懷而情懷,雖然藝術來源於現實,卻不能脫離現實世界過猛。

《深夜食堂》們的哀與傷,翻拍劇為什麼打不響了?​

近期另一部《小小的願望》改編至韓國的《偉大的願望》,目前的總票房是超過2.6億了,這部被寄於厚望的電影已經無法讓資本方滿意了,可以說從口碑和票房上面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則是並沒有把故事講好,和原作比起來,少了許多戲劇衝突,當然也同後續補拍調整有關。

翻拍電影是個好東西,這是常識,畢竟好劇本已經達到成功的三分之一,但是這個三分之一中還是有很大的水分,最重要的則是是否最終本土化,若是強行照搬不顧及本土文化,可能只能是翻車的下場了。

本土化的成功典範

聰明的人總會尋找到一條最正確的道路,對於翻拍國外電影最主要的則是如何本土化。

美版《無間行者》翻拍香港的《無間道》,後者已經是香港電影史上一顆明珠,口碑票房雙收,票房是當年的年度票房冠軍,電影是拿獎拿到手軟,次年就獲得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

《深夜食堂》們的哀與傷,翻拍劇為什麼打不響了?​

三年後,馬丁·斯科塞斯心動之下,引入版權並執導《無間行者》,上映後收穫更大,全球票房2.8億美元,並獲得第79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影片4項大獎。

以《無間道》來說,充滿了輪迴宿命之感,而且帶著特有的浪漫文學氣氛,特別注重人物內心的矛盾與衝突,若是老馬同志把這些原封不動的搬回美國去,估計沒人會買帳的,因為美國的文化底層裡是以基督教為原旨的,對於佛教並沒有多少理解,相對於美國人來說,文藝片和警匪片一般是屬於兩個範疇,很少混雜起來的,沒有一定的導演功底可不敢隨意的混搭。

所以當美版《無間行者》拍出來時,估計中國人看時感覺少了許多韻味,沒有香港版看得過癮,因為後者就是一部現實版的警匪片,既沒有輪迴的概念,也少有文藝範,其中髒話冒個不停,這就是導演馬丁的聰明之處,把一部電影進行了完全本土化,更加符合美國的口味,驚險、刺激再加上人性的掙扎在全球也會有一定的市場,再加上兩大美國巨星同臺PK還是值得觀看的。

《深夜食堂》們的哀與傷,翻拍劇為什麼打不響了?​

中國的電影《大人物》翻拍韓國的《老手》,成本在5000萬左右,票房3.66億,按慣例三倍票房回本來計算,這部電影是非常成功了,雖然有人詬病把韓版的精華改掉了,個人倒是認為這是必然的選擇,若真的按照韓版原作不更改,口碑也許可以但是在票房上得要哭了,電影要有本土化的共情,而不是根據韓版情懷對比觀看的。

如《老手》裡開長途的裴司機在與外包公司的矛盾,這種放在國內幾乎沒有多少人瞭解過,而替換成強拆那幾乎大家都知道的事,這樣的討論在網絡上也不於一次,更有說服力;《老手》中徐道哲因為朋友邀請去參加了電視劇的慶功宴,畢竟韓國地理範圍不大,圈子相對較小,而中國估計沒有多少警察同志會因為誰拍了電視劇去參加慶功宴,這貌似有點不對味,但是換成了學區房就很有中國特色的說服力,警察也是人,也會有孩子上學的問題,面對學區房也會頭疼的。

劇本的內核劇情本土化之後,再加上王千源與包貝爾的精彩表演就更加有保障了,王千源表演出色,而包貝爾的表演出彩,有人評論被包貝爾飾演趙泰的神經質噁心到了,這不是批評,對於演員來說這是最大的嘉許。

本土化後的好劇本,加上選對了好演員,再經過有一定功底的導演之手,一部好電影就誕生了,最起碼資本方開心的很,在情懷和金錢面前,資本不會只談情懷。

影視作為全球共性的娛樂方式,其主要則是其中的故事及人性是共通的,但人性的共通性後面還是本土文化的影子,正如讓中國人天天吃西餐,多數人一定不習慣,還是米飯饅頭加上中餐的煎炒炸五香俱全之類來得舒服。

《深夜食堂》們的哀與傷,翻拍劇為什麼打不響了?​

一部好的翻拍電影,要挖掘原創的最深處,然後再進行本土化改造,才算是達到本土好劇本,剩下的按老謀子說的,選對演員,當然是走流量還是實力明星,那就看資本和導演的選擇了,然後再努力精工細作,一部好電影就有可能得到市場的認可。

情懷不可怕,就怕情懷少了本土文化,這才是一部電影要關注的地方所在,所以當《深夜食堂》們在哀傷時得要想一想,是不是太過於理想情懷化了,而是要立足於當下當代當地的本土文化,也許這才是根本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