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曇花一現的A13盟約者巡洋坦克,從未上過戰場卻服役到50年代

二戰前夕,英國感覺手中的坦克已經難以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坦克抗衡了,於是在1938年左右開啟了多個坦克項目,A13就是其中巡洋坦克的一個方案。英軍高層對這種坦克有著較高的期望,對設計工作提出了多個要求。


二戰曇花一現的A13盟約者巡洋坦克,從未上過戰場卻服役到50年代

A13盟約者巡洋坦克

新坦克要求至少要安裝一門QF2磅炮和一挺輔助機槍,同時裝甲防護需要提升一個檔次,至少需要達到垂直30毫米均質鋼裝甲的防護程度,同時兼顧巡洋坦克的機動性。負責這個項目的是倫敦米德蘭和蘇格蘭鐵路公司,相比之下這兩個公司並沒有太多的坦克研發經驗。

1939年A13在幾個巡洋坦克方案中脫穎而出,成為軍方看重的型號。在火力上A13滿足了軍方的要求,主炮塔上安裝了一門QF2磅炮和一挺並列機槍。在裝甲防護上因為全部採用垂直裝甲將提升坦克重量,造成機動性下降,經過討論A13用上了傾斜裝甲設計,最終滿足了等效30毫米裝甲的要求。而動力上,為了降低尺寸,採用一臺水平對置12缸發動機,行走裝置採用了克里斯蒂懸掛系統。

二戰曇花一現的A13盟約者巡洋坦克,從未上過戰場卻服役到50年代

QF2磅炮

就在1939年4月,A13在沒有出產樣車的情況下就獲得了軍方100輛的訂單,這一情況完全不符合正常的研發順序,也不知道當時軍方是怎麼考慮的。

等軍方將這些坦克拿到手中後才發現,A13並沒有它們預想的那麼好,主要是設計上沒有太多冗餘度,沒有太多改進升級的空間,而坦克的散熱器是一個大問題,無法在炎熱地區作戰,這也是為什麼英軍沒有在北非使用A13巡洋坦克的原因。事實上一輛A13也沒有運出過英倫三島。

二戰曇花一現的A13盟約者巡洋坦克,從未上過戰場卻服役到50年代

A13盟約者巡洋坦克

後來A13還是接受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進,裝甲上改用雙層裝甲結構,內層裝甲要求焊接,外層裝甲採用鉚接,它們加起來要有40毫米垂直鋼裝甲的防護力。此時裝甲增加的重量已經達到懸掛系統的最大承受能力了,坦克已經沒有太多繼續改進的意義。
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後不久,工廠向軍隊交付了第一輛A13,面對當時幾十萬兩手空空的大軍,英國只能繼續A13的生產,同時生產的還有瓦倫丁步兵坦克等。

二戰曇花一現的A13盟約者巡洋坦克,從未上過戰場卻服役到50年代

瓦倫丁步兵坦克

A13服役後,因為它對氣候的敏感,所以儘管北非戰場十分需要裝甲武器,英國也沒有把它運過去作戰,而是將它們留在本土作為抵禦“海獅計劃”的裝備,以及用於裝甲部隊的訓練。

隨著時間的發展,到1942年時,A13裝備的2磅炮已經難以在正常交戰距離有效擊穿德軍加強的三號、四號坦克,同時它的裝甲連37毫米戰防炮都難以抵禦,更不要說德軍的長身管50毫米炮和75毫米炮。再加上底盤改進空間有限,A13也難以改成其他用途的裝甲車輛。

二戰曇花一現的A13盟約者巡洋坦克,從未上過戰場卻服役到50年代

安裝50毫米炮的三號坦克

已經裝備的A13就一直在英國本土服役,作為訓練坦克它們送走了一波又一波的裝甲師。有少量A13取消掉炮塔改裝成舟橋坦克,並且在盟軍中參與了一些實戰,事實證明它就算作為舟橋坦克也比不上“丘吉爾”重型坦克的舟橋版本,因此後來就再也沒有A13的作戰記錄了。

二戰曇花一現的A13盟約者巡洋坦克,從未上過戰場卻服役到50年代

正在訓練的裝甲兵

二戰結束後,英國還保留了手中的A13,並一直作為訓練坦克使用到50年代,還有相當大一部分被當成訓練靶子。網上也有一些照片顯示可能是A13的坦克出現在北非地區,據推測這些坦克可能是相似度很高的“十字軍”式巡洋坦克,或者是A10巡洋坦克。

二戰曇花一現的A13盟約者巡洋坦克,從未上過戰場卻服役到50年代

據稱是A13坦克的炮塔

作為巡洋坦克的一員,A13的設計概念本身就已經落後,而二戰又是坦克大發展的時期,坦克的三大要素被不斷提升,缺乏改進空間的A13難以跟上時代,既無法作為主力坦克作戰,又無法當成輕型坦克執行偵察等任務,成了戰場的棄兒,只能夠作為訓練坦克發揮餘熱,成為巡洋坦克史上一個短暫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