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肖申克的救贖》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

安迪的海灣

上次看《肖申克的救贖》,還是大學。時隔多年,肖申克已逐漸模糊,偶然從哪裡看到,總以為是男主角的名字,只依稀記得是個越獄的故事。

深夜裡,隨意地翻著電影,當時的眼神,應該像個獵人。緊湊的生活裡看個電影,等於給自己喘口氣,自然不希望寡淡無味。時下的電影不急著看,評分再高,也可能是一時輿論,給點時間,讓它滑落到自己的位置。而經典的老電影,總不會讓人失望。

翻到了《肖申克》,快十二點了,沒打算看,就想瞄一眼開頭,找回點情懷入夢。

等再合上屏幕時,兩點過了,可怕的是,腦海裡全是屋頂的啤酒和廣場的歌聲,毫無睡意。

不想給自己找藉口,自制力一直很差,但話說回來,有些電影,一旦開始,就別想停下。

《肖申克》有多好,不用我說,國內外榜單之首,雄踞多年,無人撼動。但我一向不推崇評分,看不懂也極少看影評,電影在我心裡,也算是門藝術,而藝術是件很私人的事,每個人走到今天,路不盡相同,當電影照進生活,應是不同的樣子。有些人看的門道多,是人家的本事;有些人看得淺,也沒啥,還年輕。同樣的故事,過幾年再看,必是另一番滋味。

當年的我,入世未深,進入部隊也是幾年後的事,對體制化這個概念,只是能看懂,也假想在監獄度過一生,若重獲自由,真的無所適從?感受不到,遠不如越獄的情節吸引人,年少的時候只愛故事。

後來入了伍,摸爬滾打了幾年,再看到這個詞,全是部隊的影子。這回明白了,體制化這件事,用不上一生,幾年就行。工作簡單,房子免費,地段還好,旁邊就是公園,午後散步時波光一片,上下班專車接送,營養也基本過剩,只要自己願意,可以完全不接觸外邊的世界。年輕的我,過得舒服,剩下的除了大把的時間,全是恐懼。

掙扎著出來,擠地鐵,吃盒飯,經常幹到半夜十二點半,踏實了。

老布獲得假釋後,怕的想殺人,只為重回監獄,他知道離不開了。看著房樑上的“到此一遊”,心中無限悲涼。

老瑞德險些步了後塵,他是幸運的,有貴人安迪。可在劇本之外的生活,我們只有自己,脫離舒適的體制,真的還有機會,去到墨西哥灣嗎?原版的小說真不是這個結局。

二舅幹了一輩子公務員,體制於他如血液,沒有大風大浪,一輩子也過來了。如今對子女就一個要求,必須考公務員,我也贊同,因為共產黨永遠強大。

只不過,在有限的田野裡,我更愛無限的海風,即使波濤洶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