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百年前的四川都江堰,美國學者考察期間拍攝


本組老照片是美國社會經濟學家,人道主義者和攝影家西德尼·戴維·甘博在四川實地訪問期間拍攝。

西德尼·戴維·甘博出生於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是寶潔公司創始人之一詹姆斯·甘博的孫子,甘博先生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他第一次到中國是十八歲,剛剛高中畢業的甘博是隨家人來華,這次旅行使他和中國結下了畢生的不解之緣。他深受偉大的東方文化吸引,為她的貧窮而震驚,對她勤勞好客的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讀完大學並獲得社會經濟學碩士學位之後,甘博多次來到中國。 從1917-1919年、1924年-1927年以及1931年-1932年,甘博作為一名志願者,先後任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和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的社會調查干事,並就職燕京大學基金會。


他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訪問、拍攝照片及影片,對現代人類學來說,當時所採的研究方式已非常先進。甘博共出版了五本有關北京及中國其它地區社會面貌的著述,但至今只有《北京的社會調查》一書被譯為中文。

甘博拍攝的照片是以同情的角度來研究及瞭解當時的中國,他認為許多貧窮的中國人在困苦的生活環境中,卻用過於平和的心態去忍耐,但甘博認為這種貧困的程度是很不合理的,希望通過社會調查及評究,從而探求幫助的手法,而甘博也協助當時基督教青年會進行義務及慈善工作。

甘博的部分相片一直未被發現,直至一九八四年他的女兒凱瑟琳在一個鞋盒內發現了,這些照片被交給杜克大學圖書館完成數字化並公開展示。到了一九八九年,這批相片首次在北美十九個城市及中國內地十三個城市巡迴展出。


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準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經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國多雨地區。發源於四川與甘肅交界的岷山南麓,分為東源和西源,東源出自弓槓嶺,西源出自郎架嶺。兩源在松潘境內漳臘的無壩匯合。向南流經四川省的松潘縣、都江堰市、樂山市,在宜賓市匯入長江。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