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洲:公僕情懷築起精神豐碑

深秋的大亮山,雲霧繚繞,鬱鬱蔥蔥。在位於施甸縣善洲林場的楊善洲事蹟陳列室,“人民公僕楊善洲”幾個紅色大字格外顯眼,前來開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現場教學的黨員幹部絡繹不絕。

他30歲起擔任縣級領導,39歲擔任地委副書記,50歲擔任地委書記,幾十年如一日,頭戴竹葉帽,身披蓑衣,腳踏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走遍每一個村莊、踏遍每一道山樑;退休後,他謝絕到省會昆明養老的機會,回到家鄉專心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在光禿禿的荒山上建起了5.6萬畝莽莽林海。

他就是楊善洲,原保山地委書記。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楊善洲60年如一日,時時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自己。

甘當“草鞋書記”永葆公僕本色

下鄉經常隨身攜帶鋤頭,還喜歡戴草帽、穿草鞋……楊善洲1951年參加工作,先後任施甸縣委書記、保山地委副書記、保山地委書記等職,始終保持著淳樸的農民本色,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草鞋書記”。

面色黝黑、雙手長滿老繭的楊善洲,喜歡下鄉和農民一起鋤田、栽秧,走家串戶體察農民疾苦。一輩子愛和農民一起勞動的他,把與群眾一起勞動當作瞭解基層的重要方式。“和農民在一起,瞭解到的情況最真實。”他常說。

在20世紀70年代末,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像星星之火,短短几年就從局部地區擴展至全國。短短几年間,就解決了困擾多年的億萬農民的“吃飯”問題。

然而,保山在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初期,由於土壤貧瘠、耕作方式落後、農田水利設施薄弱,農業產量十分低下。“一人種三畝,三畝不夠吃”成了改革開放初期保山的真實寫照。

作為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於是,他親自上陣,與地委班子一道帶著全區各族群眾,堅持每年冬春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每天上陣的勞動力佔到農村總勞力的60%以上。如今,保山市5縣(市、區)的壩區,到處河道暢通、溝渠縱橫、田塊整齊,無不凝聚著楊善洲當年的心血和汗水。

為引導群眾改變傳統種植模式,推廣良種良法,楊善洲帶頭轉變觀念,先行先試,在施甸縣水長鄉種了半畝粳稻試驗田,試驗“三岔九壟”插秧法,使畝產提高了三四百斤。

在擔任地縣領導32年裡,楊善洲的身影總是出現在田間地頭,親自給群眾示範推廣。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單產在全省一直排名第一。1980年,全國農業會議在保山召開,保山因此獲得“滇西糧倉”的美譽,楊善洲則被人們親切地稱作“糧書記”。

“每次看到村民們在田間勞動,楊善洲老書記總是二話不說,捲起褲腿就下田,給群眾做示範。”原隆陽區板橋鎮北漢莊大隊大隊長劉紹解至今記憶猶新。

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保山領導者、指揮長、拓荒者和建設者,楊善洲與廣大幹部群眾並肩戰鬥,迎難而上,開啟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使保山的工業、建築業等從無到有快速發展。

楊善洲率先提出了加快全區小集鎮建設步伐的思路,並親自帶隊,調研總結了一批加快小集鎮建設、發展“五小”鄉鎮企業等典型經驗,廣泛宣傳他們的先進經驗、先進事蹟,為深化改革、搞活經營鳴鑼開道,同時在貸款、稅收和經營等方面,制定靈活的政策,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

“當時,保山湧現出新華肥皂廠、新華皮鞋廠等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培育出‘保山工農肥皂’‘金龍麵條’等多個知名品牌,也培育了大批建築公司、‘萬元戶’等。”保山市委黨校副調研員莊朝義回憶。

到1986年底,保山建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地方工業體系和一大批特色鮮明、經濟活躍的小集鎮。如今,當年發展較快的隆陽區板橋鎮被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

踐行樸實諾言播種綠色希望

“我要回到家鄉施甸種樹,為百姓造一片綠洲。”為了踐行這一句樸實的諾言,1988年退休後,楊善洲回到家鄉的大亮山植樹造林22載,綠了荒山,白了頭髮,造福百姓,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眼下,施甸縣善洲林場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已經顯現。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委會副主任周波介紹:“林場現在承擔著3個鄉鎮11個村委會70個村民小組近3萬人的飲水供給和兩個糖廠的蔗區灌溉任務。”

施甸縣姚關鎮雷打樹村緊鄰善洲林場,在5.6萬畝林海的覆蓋下,享受著林場帶來的生態紅利。村民們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積極發展林下重樓、龍膽草、續斷等中草藥種植,採集果松、野生食用菌。

“很多遊客非常喜歡雷打樹的骨頭鮓、火腿、果松、蜂蜜等土特產品,最多的一天能銷售50多公斤火腿和骨頭鮓。”在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接待中心,負責雷打樹村農特產品銷售的村民李復香介紹。

“好個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著慄炭火,後面積起馬牙霜。”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楊善洲領著林場職工一邊造林、一邊建房,花了7000元修建起40間油毛氈房。

山裡風大、雨多、潮溼,楊善洲在油毛氈房一住就是9年多。吃飯、辦公的桌椅、床鋪,大家因陋就簡,就地解決。沒有肥料,大家提著糞箕到村寨路上撿牛馬豬糞作底肥。沒有資金,楊善洲多次到省、市相關部門跑項目……終於,楊善洲帶領林場職工和當地群眾,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走進善洲林場,最讓人震撼的是,30多年前楊善洲從街上撿回來的果核,如今在楊善洲墓園北側,已經成長為一大片繁茂的果園。

“當時沒錢買苗木,怎麼辦呢,只好去街上撿果核。”在資金極其短缺的創業之初,撿果核育苗栽種成為楊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徑。每次回到城裡,他就到馬路上撿別人隨意扔掉的果核,然後放到家裡用麻袋裝好,積少成多後,便用馬馱到山上。

地委書記到大街上撿別人扔掉的果核,這在當時成為轟動保山的新聞。可是楊善洲不在乎,林場資金緊張,省一個是一個。“可你是地委書記啊,在大街上撿別人吃剩的果核,大家會怎麼想?”有人開導他。“那是他們的事,不花錢就能弄到種子,我覺得沒有什麼不好。”他說。

直到現在,原大亮山林場場長自學洪都還記得楊善洲初上大亮山時的情景。那時楊善洲老書記住在用樹杈搭起的窩棚裡,腳上穿著草鞋,儼然是一個放牧的老人。

施甸縣善洲林場的老職工都記得,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給樹修枝時,楊善洲不幸踩著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後他又執意爬上了大亮山。從此,他再也離不開柺杖了。

2009年4月,楊善洲將價值3億元的5.6萬畝大亮山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並謝絕了當地政府的獎勵。

有人曾問楊善洲,放著好日子不過,何必自討苦吃?他說:“入黨時我們都向黨宣過誓,幹革命要幹到腳直眼閉,現在任務還沒完成,我怎麼能歇下來?如果說共產黨人有職業病,這個病就是‘自討苦吃’。”

2010年7月,楊善洲最後一次上大亮山,病重的他喘得很厲害,每走幾步就要停下來歇歇。望著自己種下的樹,老人笑得很開心。“我現在來得少了,你們要記住,樹木成材後一定要按合同給老百姓分成。”他特意叮囑林場負責人。

2010年10月10日,83歲的楊善洲告別人世,留下一片綠洲。為紀念老書記,大亮山林場此後更名為“善洲林場”。

2014年12月,楊善洲幹部學院掛牌成立。如今,這裡的課堂上坐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

已是惠澤在,猶有餘香存。曾經山禿水枯的大亮山林木蔥鬱,溪流淙淙。大亮山的森林覆蓋率也從1988年的不足17%升至如今的97.17%。

“從楊善洲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代代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保山市廣大黨員幹部表示,要以楊善洲老書記為榜樣,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

施甸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木老元鄉黨委書記王冰凌說,要讓楊善洲精神留在心底“一輩子”,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精神的豐碑,永遠的傳承。楊善洲的公僕情懷是不朽的精神豐碑,是激勵保山市各級黨員幹部前進的動力,楊善洲精神在保山大地永放光芒。

短評

一直以來,人們都喜歡用“草鞋書記”來形容楊善洲。然而,這位植樹造林20多載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綠洲的老人,事實上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改革先鋒”。

他從不用時髦的形象裝點自己,而是始終保持勞動者本色,與群眾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將其作為了解基層的重要方式。他知道,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擴展至全國後,雖然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在保山這樣土壤貧瘠、基礎設施落後的地區,要解決“吃飯”問題還需補齊短板,於是他帶領幹部群眾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更新傳統種植模式,推廣良種良法,最終改變了“一人種三畝,三畝不夠吃”的農業農村面貌。

既能帶頭轉變觀念、先行先試,又能保持本色、乾淨做事,這才是真正的“最美奮鬥者”。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幹部不乏改革激情,但卻忘記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生產力發展來鞏固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增進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不是增進自己及小團伙的利益;忘記了共產黨人的先鋒性體現在堅定理想信念,心繫群眾、奮發進取,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於是以改革名義損公肥私,走上不斷違紀違法的絕路,在楊善洲面前顯得何其猥瑣可悲。

新時代,我們點贊楊善洲這樣的奮鬥者,也呼喚這樣的改革者。廣大黨員幹部要像他那樣永葆初心,把“如果老百姓餓肚子,我們就失職了”的責任感化為當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不竭動力,用“一身泥巴一身土,走遍每一個村莊、踏遍每一道山樑”的實幹腳步播種綠色“果核”,以不斷擴大改革開放、營造寬鬆發展環境作為傳承善洲精神的接力棒。


分享到:


相關文章: